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培智数学教学生活化中的应用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培智数学教学生活化中的应用

韩敬  

罗江县特殊教育中心

摘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基本观点。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探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中的应用方法,以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应用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推进新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中,数学教学生活化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与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包括[1]: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大教育原理构成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

1.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教育促进生活之变化,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2]。生活即教育包含着三层基本涵义:

(1)生活决定教育,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来源于生活。陶行知认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教育的性质和内容。

(2)教育对生活具有反作用,即能改造生活。教育既源于生活,便会对生活产生反作用。陶行知认为教育应当是为生活服务的,应该以促进生活的向前向上的发展为动力,为生活的需要而办教育。

(3)生活和教育共始终。要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最重要的就在于使人们养成持续不断地学习的习惯。正是基于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后来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观念。

2.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范围在空间上的扩展,是生活教育的组织形式。它至少包括以下几重含义:一是生活教育的范围不局限于学校生活,而是整个社会生活。它是借助学校教育这个形式。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的整体教育,是“活”的教育。二是社会即学校使“读书”的教育变成“行动”的教育,因为社会即学校是在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导引下产生的。三是社会即学校可使教育对象从“小众”的教育变成“大众”的教育。

3.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3]。教学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并在一起,成为一件事的三个方面。老师通过做来教,学生通过做来学。只有通过做来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只有通过做来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

教学做合一强调教学结合、知行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学做的核心是“做”,是有经验、有新的理论价值产生的行动。“做”的涵义非常广泛,发明、创造是“做”,实验、劳动、生产是“做”,寻求解决之道也是“做”。可以说,“做”是社会实践,更是创造的过程。

二、生活教育思想与智障教育的关系

(一)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观点正是其教育目的论的明证。而我国智障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智力落后儿童妥善处理和应付个人和家庭生活问题的能力;发展语言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发展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机能、矫正身心缺陷;发展智力落后儿童的职业能力,使其掌握一技之长。二者都强调“为生活而教育”。毫无疑问,对于智障的孩子来说,适应将来的生活比学习一些枯燥的知识更为重要。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也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把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学校知识,从而激发学生以生活为主题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对智力障碍学生的生活化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他们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人生愿望。因此,要以生活为基点,开展实际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教会他们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使他们走上社会就能用得上他们在学校所获得的经验知识,实现生命价值。


(二)教学原则之间的关系

根据“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陶行知生活教育的重要教学原则是——“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而智障教育的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情境性原则。它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环境中创造出情景,而且也要求教师在生活场景中进行教育活动。因此,二者都强调用生活来教育。

(三)教学过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做合一”也蕴含了陶行知的教学过程论——“行是知之始,知足行之成”观点。他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小孩子起初必定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尝过甘草接着吃黄连,那么甜与苦更能知道明白了。”智障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智障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即“实践——认识——实践”。二者都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儿童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获得了知识后再进行科学、正确的运用。

三、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培智数学教学生活化中的应用

(一)、让数学教学活动“生活化”

1、创设问题情境 

智障学生感性认识不完全,思维直观、具体,不连贯,理解能力差,但是他们也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我在教数前概念“配对”的时候,便创设了“好朋友在哪里”的问题情境,我先拿出洗脸帕,有的学生问:“韩老师,洗脸帕的好朋友在哪里啊?”另一部分学生会一边找出“脸盆”,一边说:“洗脸帕的好朋友在这里?”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2、创设故事情境

智障学生对童话故事和动画片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百看不烦。因此,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创设故事情境,把学习内容编成简单的生活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便能有效调动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本学期我在教“1+5=6”时,我先出示了一个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倒霉熊,并出示果园枇杷成熟的主题图。然后说倒霉熊今天要去果园摘琵琶。同学们都很高兴,全神贯注地看着老师的动作演示,接着就让学生数,倒霉熊先摘了1颗琵琶,又摘了了5颗琵琶,合起来摘了6颗琵琶。最后引导学生编出故事、说出算式、计算答案。这不仅引出了学习内容,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

3、创设操作情境

智障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印象最为深刻,记忆也最牢固。例如我在教“认数3”这一内容时,我让同学们找一找,看一看教室里哪些东西的数量是3个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垃圾桶有3个,拖把有3个,盆子有3个……我再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数一数,通过这些过程来感知“3”的概念。同学们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乐,达到激趣乐学之目的。

(二)、寻找生活化内容,解决数学问题

 1、寻找教材中的生活内容

 教学生活化就是以生活为根基,讲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教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使学生在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题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例如在教“作息时间”的时候,我让学生把家里的钟表带到学校,先让学生认识钟面上的数字、时针、分针及整时。再对照教室里张贴的学生作息时间表,比如我们的学生早上7点吃早餐,我先演示把钟表拨到7点,并告诉学生这个时间是我们班的孩子吃早餐的时间,8点打扫教室卫生,“谁上来把时间拨到8点?”9点上第一节课,“谁来把时间拨到9点?”……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来操作,通过一系列的演示操作,让学生了解了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进而教育学生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快乐生活。

  2、寻找生活中的教学内容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了[4] “教育为生活做准备说”。斯宾塞指出:“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而评判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合理办法就是看他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我们有责任把完满的生活作为要达到的目的摆在我们的面前……以便我们在培养儿童时能审慎地根据这个目的来选择施教的科目和方法。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紧密结合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出既包含一定的数学知识,又能被智障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小数的认识”前,我先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超市看看各种物品的价格,引导学生尝试读读商品的标价,这对认识小数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参与生活化实践,享受快乐数学

1、在校园生活中实践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生活中的丰富资源,努力挖掘知识的生活背景,想方设法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以引起学生对生活情境的回忆,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从而引导学生从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发现知识,习得知识。在校园、教室尽量为智障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场景,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所学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技巧,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去。例如在教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后,我先指导学生量一量教室中课桌的长、宽、高和黑板的长、宽,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到校园里走一走,看看1米大约有几步?再围绕操场走一圈,看看有多少步?从而估计操场的一圈有多少米。通过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体验生活应用,领悟数学价值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能把所学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也是数学价值的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带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存在,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丰富多彩。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将学会的数学知识充分应用到生活中,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去为生活服务,这是数学的本质。实现“生活——数学——社会——数学……”的不断往复。数学课本中的知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充分运用,才会使学生真正会用,才会真正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储存下来。

教学时,也并不一直在教室内,而是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与生活,到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学习知识,了解情况,同时还能实践运用,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培养[5]。例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以后,我就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到超市进行实践购物活动,这些孩子非常高兴。拿了10多元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应付多少钱?钱够不够?如果够的,售货员应找回多少钱?如果不够,还差多少钱?这让智障学生通过辨别不同商品、计算价钱、独立到收银台结账,将学到的知识通过日常实践活动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融入社会创造了条件。

生活无处不在,教师的反思也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生活。让我们在做的同时也不断思考、不断反思,这样才会有不断的进步。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6],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同样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各自建构的结果不同造成了学习的结果也各不相同。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考核要求、教学效果的要求都是统一的,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由于学生在认知方式、思维策略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来及时发现问题,对相应的学生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 确立数学生活化教学观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首先应引导教师更新数学教育观念,小学数学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发展规律;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能够将数学与日常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逐步懂得数学的价值,逐步形成使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作用。它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中的应用,可以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结合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深化教学改革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董宝良. 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陶行知全集[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3] 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二卷) [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 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58-59

[5] 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1993

[6] 周建文. 小学数学建构性学习的特征及教学策略[J]. 广西教育,2005,(10):13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