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京剧“四大须生”的绝唱与归宿 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京剧“四大须生”指的是在中国京剧史上各自成派、影响深远、传人济济的4位京剧表演大师。在20世纪20年代,最初的“四大须生”指的是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其后高庆奎因嗓败,退出舞台,谭富英崛起,“四大须生”变为余、马、言、谭。至40年代与50年代之交,余叔岩、言菊朋先后谢世,杨宝森、奚啸伯相继成名,并形成各自的流派,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四大须生”遂变为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和奚啸伯,直迄今日。

在清明特辑第三期中,我们将追忆“四大须生”之杨宝森、奚啸伯的绝唱和归宿。


杨宝森先生


杨宝森:一代宗师英年早逝,《武家坡》一曲绝唱留下宝贵遗产


作为“四大须生”之一的杨宝森(19091958),在一般观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似乎不如马、谭、奚大。这主要原因在于他的艺术生命较短,享年仅49岁,过世早,且中年因病即退出舞台。其实,“杨派”艺术在当年也是盛极一时的。


杨宝森出身梨园世家。其曾祖父杨贵庆工刀马旦;祖父杨朵仙是清末与谭鑫培同时代的名伶,为“四喜班”的著名花旦;杨朵仙的长子杨孝亭亦工花旦,次子杨孝方长于武生兼工铜锤花脸。杨宝林系杨孝方之长子,秀丽拔俗,温文尔雅,谦逊好学。他自幼喜爱京剧老生行当,10岁时便带艺搭班,长期在俞振庭的斌庆社求艺并演出。


杨宝森大器早成,童年时嗓音明亮,十二三岁时专工“余(叔岩)派”,16岁时主演《打渔杀家》,并在《上天台》中饰刘秀,《断密涧》中饰王伯党,少年时即饮誉剧坛,有“小神童”之誉。此间,他主演的《捉放曹》、《击鼓骂曹》、《洪羊洞》、《失空斩》、《秦琼卖马》、《碰碑》等,稳健含蓄,韵味醇厚,体现出“余派”那种刚柔相济、曲中有直、圆而不滑、平中见奇的艺术特色,遂有“小余叔岩”之称。

想不到的是,杨宝森唱“余派”红极一时之日,16岁时倒仓(变声)了。此后,他从舞台上“消失”了。孰料,这个暂时的“消失”,却成为他艺术升华的起点。


演员因变声而创出新流派的,梨园界不乏其人。程砚秋的“程派”,周信芳(麒麟童)的“麒派”,乃至余叔岩的“余派”,都是变声后成名的。杨宝森深谙此道。辍演期间,他并未辍学。一方面,他学古文、练书法,提高文化素养,弥补幼学之不足;另一方面,他钻音韵,研唱法,探索声腔规律,琢磨吐字发音。这一切,集中到他最喜爱的“余派”艺术上。


余叔岩是谭鑫培的主要传人,自1917年谭鑫培谢世后,余已成老生圭臬,京剧舞台上已由“无腔不学谭”,逐步为“满城争说余”所取代。杨宝森于是倾心“余派”,他在悉心研究谭、余唱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嗓音条件有偏、宽厚有余而高亢不足的情况,扬长避短,学余三昧,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唱法,自成一家,成为“杨派”的创始人。20岁以后,杨宝森重返红氍毹,别具一格的“杨派”艺术使人耳目一新,逐渐获得南北知音的公认。


1926年之后,是杨宝森在艺术上的成熟时期。1939年他自组“宝华社”巡回全国演出。在他上演的众多剧目中,以《杨家将》、《失空斩》、《伍子胥》最著称,时人赠他以“杨失伍”的美称。


1956年,天津市组建国营剧团时,盛邀杨宝森加入。杨加入国营剧团自然会服从,但他提出一个条件:“宝华社诸位与我共事多年,我来可以,但宝华社必须全体吸收入团。剩下一个,我也不便先行。”后来天津方面同意了他的要求。同年8月,宝华社70余人悉数抵津,与天津共和社组成天津市京剧团,杨宝森出任第一任团长。



1958年,杨宝森由津赴京,与程砚秋合作灌制《武家坡》唱片,不料完成不久,杨猝然发病,医治无效,不幸卒于北京麻线胡同宅中,享年仅49岁。更让人痛惜的是,这一年程砚秋也病逝,《武家坡》成为二位大师的绝唱。


杨宝森留下的唱片资料,集中了“杨派”艺术的精粹,已成为京剧的宝贵遗产。其中《杨家将》之《李陵碑》中的〔反二黄〕唱段,为余叔岩同剧唱片中所无,填补了“余派”空白。他最后一部与程砚秋合录的《武家坡》,无论对杨宝森还是对程砚秋来说,都是难得的剧坛珍品。而今,“杨派”继者绵绵,遍及国中,仅天津即有程正泰、杨乃彭、刘守仁、武广江、张克、张敏等名家。


40年的舞台生涯中,杨宝森虽然没有过轰轰烈烈的黄金时期,但其“杨派”艺术却在京剧史上独树一帜,迄今被传人发扬光大。


杨宝森先生演唱京剧《武家坡》选段 音配像

(建议在wifi状态下观看,土豪随意)


奚啸伯先生

 奚啸伯:绝唱《红云崖》无缘进京,洞箫美韵永响人间


在“四大须生”中,只有奚啸伯(19101977)不是科班出身。他出身名门,其祖父裕德是前清文渊阁大学士,后入阁拜相。父熙明,曾任度支部司长,善绘画、书法。奚啸伯在其父熏陶下,自幼喜爱书法、绘画,并对京剧产生了兴趣。他曾跟着唱片学会了《秦琼卖马》、《战太平》、《四郎探母》、《洪羊洞》等戏的唱段,并立志“长大了去唱戏”。


言菊朋家与奚啸伯家关系甚密,多有往来,言菊朋的二哥跟奚啸伯的父亲学习绘画,经常到奚家来;奚啸伯也经常到言家听言菊朋吊嗓,于是便产生了拜言菊朋为师学戏的念头,11岁时终于如愿。奚啸伯拜师后,勤奋不辍,刻苦用功,终于艺事有成。


1929年,19岁的奚啸伯正式“下海”,首搭尚和玉班,唱二牌老生,经常演出的剧目有《二堂舍子》、《四郎探母》、《法门寺》、《二进宫》、《空城计》等。1933年,,;1935年应梅兰芳之邀,以“二牌老生”身份陪梅去武汉、上海、香港演出。,声誉日隆,常演剧目为《四郎探母》、《汾河湾》、《王宝钏》、《三娘教子》,演唱艺术日臻精湛。



1937年,奚啸伯开始挑大梁挂头牌演出。后又邀入侯玉兰、李多奎、侯喜瑞、、裘盛戎等人,阵容整齐,剧目丰富,声誉鹊起,他的唱腔形成了“委婉细腻、清新雅致”的艺术风格,“奚派”艺术遂为世公认。奚啸伯的嗓音音量并不大,但清新悦耳,韵味醇厚,有“洞箫之美”。 “奚派”最有代表性的剧目是《范进中举》、《白帝城》以及现代戏《红云崖》、《桥头堡》、《白毛女》。


1953年,奚啸伯自组“啸声京剧团”,遍演大江南北;1956年“啸声”与北京市京剧团四团吴素秋合团。是年冬,北京市举行京剧汇演,他以新编古装戏《范进中举》参演,独获奖金300万元(即今300元)。1957年,在北京被错划为“右派”,同年自京赴冀,参加石家庄专区京剧团,任团长并领衔主演。1959年摘掉“右派”帽子。。


1963年六七月间赴京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的剧目,河北省在省会天津举办全省现代戏汇演,其中有石家庄专区京剧团奚啸伯主演的《红云崖》,尽管剧目不错,但因种种原因没有进京。这出《红云崖》遂成为奚啸伯的绝唱。


,他除了接受无止无休的批斗外,还有扫地、生火、筛煤灰等“劳动改造”。生活上更苦不堪言,原来他每月可领50元生活费,不久又被迫降至15元。后来,奚啸伯身心受到极大的刺激,突患中风,落得个半身不遂,于19771210日不幸逝世。京剧大师遗恨九泉,洞箫美韵永响人间!

奚啸伯先生演唱京剧《白帝城》选段  音配像

(建议在wifi状态下观看,土豪随意)

图文编辑:小薇

监制:卢玲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