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音频|二泉映月:阿炳演奏,珍贵的历史录音,阿炳原版二胡独奏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阿炳钢丝录音录制的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原版录制)》 - 阿炳,钢丝录音机录制。



二泉映月(原版录制) - 阿炳


熟悉的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

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

在我们的眼前

仿佛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

伴着泉水的涌动

这支婉转的乐曲又仿佛在向我们

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曲子


开端是一段引子

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

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

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

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

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

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


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

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

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

他在倾诉着在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

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


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一生

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


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

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

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

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

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

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

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



阿炳的故事 二泉映月纪录片



阿炳(1893-1950):


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关于“中国二胡艺术网”

中国二胡艺术网是专业的二胡学习平台,每天精选学习资料呈现给大家,是广大专业胡友们的交流平台,欢迎大家投稿:59294311@qq.com

紫檀接把二胡弓。原价138元。特价110元。购买请点阅读原文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