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静夜的箫,隔水的笛——箫笛的文人情怀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关注上方“箫笛逸家”

文化丨箫讯丨交流丨分享


作曲家金湘谈《中国千古名篇音乐朗诵会》创作



静夜的箫,隔水的笛,月下的美人。这里呈现的是人间美的极致:宿晓的露珠,盈盈粉泪;天上的寒星,美人的明眸;空谷涧流,清音婉转...钟情室内乐与民乐的金湘,圈定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两篇美文:郁达夫的《西溪的晴雨》与沈从文的《西山的月》。

  

文人之音:笛子和洞箫是很文人气的东西。沈从文是笛子,而郁达夫是箫。“我会用一个室内乐队再加几样中国的乐器,来表现中国文人的那种淡淡的无奈和淡淡的追求。”看来金湘的品味是淡极了的那种。“当我读沈从文的时候,我听到的是笛子的声音,淡极淡极了的那种声音;在回味郁达夫的时候,我听到了箫。用音乐来演绎名篇,实际上是对名篇的一种再创造,再阅读。千古名篇的魅力就在于不同的人能读出不同的意味。”


是的,音乐家是在用耳朵“读”千古名篇,在他们的心中悠扬的音乐与千古美文彼此深深赞美。记得对金湘的采访是从民族器乐箫和笛说起的,我引诱他多谈音乐的事。虽然此前准备了一大堆问题要问,但最后整理思路要写东西的时候,发现我是聆听了一场由音乐家讲解的文学欣赏课。现代文学是中国千古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从这个时候开始,西方的思想和艺术方法开始全方位影响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因此,借助西洋乐队的气势,用民乐的韵味,再加上笛子和洞箫来揭示中国文化的底蕴,是非常恰当的表述。

  


笛子和洞箫是很文人气的东西,虽然它们产生于民间。比如,《牧童短笛》、《渔舟唱晚》,用的是民间器乐,写的是劳动人民的生活,但表达的都是很文人化的精致情绪。说起洞箫,让人想起千古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想起历史上箫所吹出的寂寞之音,真真是:“境寂月夜凉,神思空飞越”。



金湘认为,沈从文的《西山的月》是一首情诗,依据情绪的变化可以分开成5段。从开头“我是这样怕与你灵魂接触,因为你太美丽了的原故”起,用长笛轻吹淡淡地带出意境来,以表达“希望我的好人”能在心中为“我”下思念的印记。2段情绪活跃些,有眩晕的快乐,“泪珠不是下面这露珠一样美丽,在凉月下会起虹彩吗?”露珠、泪珠、石子,月光下一切晶莹剔透,流光异彩,节奏欢畅。3段是一组情致入微的刻画,“病渴的人,每日里身上疼痛,心中悲哀,你当真不愿意给渴了的人一点儿甘露喝?”喃喃情语,逸兴湍飞,如泣如诉,如梦如痴,笛音清越。4段的笛子用“破吹”。突出一种现代的感觉,用笛子的“破”来表现心灵的接触,不用音,而是“气”。5段余音袅袅,笛音遥遥落在西山的月下,不绝如缕,以强化无奈的情绪。“当我起身时,有两行眼泪挂在脸上。为别人流还是为自己流呢?我自己还要问他人。倘若你的眼睛真是这样冷,在你鉴照下,有个人的的心会结成冰。”笛子的声音在空山月下,低低倾诉,淡淡的悲凉遍被西山,让人感到作者心头的“寒冰”。



相比而言,郁达夫是实在、热烈、直率坦露的,有一种恣肆汪洋的放纵和超脱感,叙述交代的地方也较多。“这里在创作上有一个技巧,交代的地方其实音乐的节奏很快,抒情的地方倒慢了下来。这一点朗诵与音乐一定要配合好。”依据语言本身的内在节律,不需要过多的声音的描绘,追求语言与音律的契合,这是金湘进行音乐创作的总原则。不同于沈从文的长于抒情,意义丰赡,郁达夫要文章“罗嗦”得多。但是从音乐语言的角度来说,沈从文的音乐要节奏舒缓,而郁达夫的恰恰要流畅快进。就象看小说,交代的地方往往一带而过,总在最动情的地方驻目良久。金湘透漏,音乐朗诵中,沈从文的音乐可能连绵不断,郁达夫的会时不时地出现音乐“真空”,“无伴奏”朗诵,即朗诵成为清唱那样“清朗诵”。“郁达夫的《西溪的晴雨》朗诵可以停一停、歇一歇,音乐要干净利落。不能催快,不能拖泥带水。”金湘如是说。




金湘,中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1935年4月20日出生,7岁开始学习钢琴,11岁考入南京国立音乐学院幼年班,主修大提琴和钢琴。1952年7月毕业于天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2015年12月23日23时21分,金湘因病在京去世,享年80岁。




▲向上滑动


箫笛逸家







联系微信号

xiaodiyijia



联系电话

13552169944




长按右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