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文松论箫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1)关于箫声的扩音
也许有箫友需要将箫声扩音,使用器材与效果有很大不同,我来分享一下吹箫的扩音话题:
箫吹气出声,因此发声点与拾音点的掌握,还有器材选择有很多种差异,例如使用立架式或领夹式?
使用电容式卖克风或动圈式?使用单指向?或无指向?有线?无线?

有线式麦克风会有比较好的音质传递,但那是在录音室到高要求下,若在舞台与外场演出,无线式麦克风是方便选择,可以移动无碍。

理想收箫声的麦克风(演出扩音),我觉得是耳挂式比较理想,因为距离吹口近,可以选择无指向的近距离收音,无指向麦克风的频率响应比较平坦,音质会较传真。一支细柄将音头伸于嘴侧就可以良好收音。

再者可以用领夹式,夹在胸前脖子下,这样需要选择单指向的麦克风,才不会音响一开大声就回授嚎叫声。

我以前使用美国进口的SHURE无线式领夹无指向,音质是很好,不过经常需要选择远离喇叭来避免嚎叫声,后来改用台湾生产的MIPRO系列,其顶级ACT机种音质效果也不亚于进口品,麦克风有更多选择;于是我改用ACT机形的单指向领夹式,夹在脖子下效果比原来的无指向好很多,嚎叫声就不太会发生,但距离远的单指向收音,其音质仍然不太理想﹔后来我又增添了耳挂式单指向及耳挂式无指向,能用上无指向时音质最棒,耳挂式的单指向在近距离收音仍然很佳。

最近又添购一台两频道半u的act-52可应用于同时收琵琶与箫,或月琴与人声,我觉得很方便,音质也很棒!
改用MIPRO的主要原因是:一样的品质,价差两倍,可节省支出,也支持本土产业。

(2)谈箫音量与音色的变动范围
音量的拓展与音色的拓展在制箫技术上是相辅相成的条件.
拓展音量也会将音色变动范围增大,另一方面将音色拓展了,音量张力也会相随增加;

在努力于这两者之间的拓展,确实有殊途同归的感觉,这与吹奏的方式与气息的作用也有相关系,同一把箫A君能吹到极大音量与音色饱和度,B君却只吹不到一半音量与音色;这是常有现象,这关系著操作方式的差异与气息流量的不同。

上週末来自安徽的吴安明老师来访,取代他参访故宫的行程,临别仍意犹未尽,不得不赶往下一行程;交流间他对箫声能如此音量与音色变动相当吸引,他说从来没这样吹箫,低音的力道可以加这么大,觉得值得回去努力朝此方向练习与应用。尤其浓淡的应用处理,吴老师相当赞赏。

这也许只是一个萌芽的阶段,箫艺的拓展在乐器性能的提昇下,应用范围与吹奏方式都有很大空间值得拓展,研发与分享的过程,渐渐看到陆续的演奏家们的肯定,也肯定著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也该继续再深入研发!


补充一下,吹高饱和共鸣的口风,就是缓急兼具口风,这以前曾经分享过,气息週边的缓气流维持著低音,。

要吹出缓急兼具口风看似抽象,比较具体的方法是将口腔空间打开,让气息出口前有个空间交叉,,交叉而出的气流转缓。事实上也许不是真的交叉,气流在缩口前的空间,会造成出缩后的气流分布产生变化。

随著缓急兼具口风的急气流的增强,共鸣重叠深度也会随之增加,音量与音色都会随著改变。若缓气流没维持将会跳到高八度音。

有人用紧逼法来吹共鸣,共鸣声虽也很强,但音色发扁,没有空间厚度,因为其共鸣方式乃用气切法,让部分切后气流转缓及部分直气流较强来吹出共鸣,但那与缓急兼具口风有完全不一样的音色宽容度。


(3)谈吹箫的情感问题
箫曲的情感(曲情处理)与吹箫的情绪需要分别来看,
这话题延伸自与一位舞台工作者交流后...

箫曲的情感与美感的处理与表达,常是需要冷静平和中进行,导入太多的情绪,往往适得其反的效果。这现象与舞台工作者,想要认真投入情感,却呈现出过多的激情,而导致结果没有情感的乱像或失控情形。所以训练中需要先学习如何在理性客观中呈现感性作品,就是如何让你与环境融合,或客观跳脱环境,而不是有太多的自己。

吹箫抒情,或传递情感,却需要冷静无情,以心中无情吹出曲情。看起来好像有矛盾,其实不然;就好比心情平和中叙述著感人故事,故事可以叙述得很感人,若一面哭哭啼啼,听的人没有感受到故事的感人,却看到情绪失控的叙述者。

另一方面,若吹箫可以跳脱情感,心湖平息,箫声从容,放松的箫声由心而发,闻者也将随之放松平息心湖,那可以说是没有曲情的箫声,心灵在一呼一吸间,集中而随箫声松紧变化,然后一任放松,乃至忘却箫声...

(4)唐口与U口间的理想互换
最近虽然较常吹U口箫,不过唐口的特色仍然有其独特之处,一直没放弃;游走两者交替吹,一时之间就吹不理想。
有感于此问题,最近留意一下如何融合两者?忽然得到一个理想吹奏方式,两者可以一致吹法,在此分享大家:

我使用宽U吹口新作,以唐口吹法来吹,这宽u吹口的唐吹法可以很像唐口的音色,口风可以一样的角度来操控,
随时更换与两者之间,都可以轻松驾驭。这对于出场吹奏有很大帮助,前几天发现此吹奏法感到高兴!

具体的吹奏角度类似唐吹口,在U口上有一点由内往外吹的感觉,音色较宽,利用此一致性口风角度掌握后,
再由此角度转俯,音色可以趋向集中饱和展现U口特色,若不转移角度可以宽松音色,也相当迷人!

这是转换气鸣角度的吹法,只要箫的共鸣角度范围够,变换于其中除了有利于与唐口的互换,也让U口的特色展
现更大宽容度。

(5)谈吹大音量的口风
音量的大小与箫有很大关系,不过这主题只来谈谈怎样吹?吹出低音的最大音量.

前几天晚上公认大砲的戏曲吹奏家庄家煜老师来访,仔细观察他的大音量吹法,我分享我的发现!
先说明一下:箫曲不一定吹大声,但能吹到多大声是一种拓展范围,就好像能吹多小声纤细如丝而高纯度无杂音箫声一样。

厚实饱和的大音量低音真的很不容易达成!大到多少db?那天本来要测看看,庄老师说别测我就没测,我自己测过低音筒音最大,大约在114db左右。但需要特定的箫才能到达。

最大音量的口风关键在气束的圆幅度与强度,必须要让缓急兼具口风加宽幅度,让基波振幅够高,,加压的同时不能改变了角度与缩小气束范围。

有个很重要的关键在口型,口中的空间扮演气束出口的缓急兼具形状,因此口型(双唇)控制出气形状,口腔控制出气之气流分布,两者配合就能让音量加大。

顺便一提,要吹大音量须一单一吹口的培养,若UV与唐口经常交替,肯定无法拓展其极限音量。

昨晚试验一管大音量唐口DG(陈中申老师的需求)低音筒音管尾实测超过120db.
吹法的改变与乐器的细调两者都有成长空间!

(6)吹口哨箫声
陈中申老师有一项吹箫绝活,是箫曲中应用口哨的技巧与箫管声音结合,很特别的韵味!
陈老师吹口哨与一般不同,他的嘴唇不是闭合吹口哨,而是打开的,用舌来吹口哨。
这样的吹法与箫结合相当完美!

具说他小时后学吹口哨,方法学错了!没将嘴唇闭合,却也成为应用于箫曲中的绝活!

旋律是由口哨接续,但气息入吹管中与箫音阶相和,箫一样按照原来指法变化音孔,
两音结合起来别有妙音!

(7)洞箫音色
这回鹿谷雅集讲座中两位老师都提到了洞箫音色,陈老师后续在古调工作室中也与我接续讨论,我想从我的了解提供大家参考,这些说法以前都大致提过,再做一点回顾。

一.箫本身的音色关键
1共鸣
指洞箫制作上,将每个音孔之多谐波(泛音列)平整调制,使吹奏箫声可以同时出现多重声波。
这多重声波可以透过吹奏气流的控制,让共鸣做深浅变化,亦即是我一直倡导的浓淡箫声。

2共振
箫本身材质的差异,对声波有不同的共振效果,例如较坚硬的高密度材质,对短波长高音共振响应较好,较松散材质对低频响应共振多。

二.吹奏上的音色变化
1风阻程度
口风切入吹口的发声因为角度与集中度的差异,因为产生风阻的程度不同,而产生气谐坡差异,这气谐波程度以唐吹口最容易展开,u吹口次之,v吹口最低。
风阻程度所产生的是气声与箫声比,也就是箫声的纯净度,它的变化是由口风的角度或口风与吹口间的相对关系来控制。气息入吹口除了气鸣箫声,加上气息风阻所产生的气声。

2气流
气息流速的变化一般用于高低音的转换,高音的流速快(急),低音流速慢(缓),另外的共鸣口风是操作兼具存在的不同流速口风。类似低音共鸣乃在松缓口风中加速让气息外围仍然维持缓口风(低音之维持),,这是我所称之缓急兼具气流。

透过缓气流渐渐加到缓急兼具气流之过程,即是由浅共鸣到深共鸣的口风操作过程,箫声会因为加入高泛音程度之不同而产生多重声深浅的变化。


若喜欢不太共鸣音色,一把共鸣好的箫,只要虚吹、松吹即可实现;若使用共鸣不理想的箫来吹,
要选管径大一些,它的基波会比较大些,怎么吹都会只是单声波;若管径小的箫,共鸣也不理想时,
就显得很难吹低音,因为低声波的振幅要单声波出现在小管径中,是很困难单独响应,
尤其是超细管.

还有一个方向是选择吹口方式,v吹口或半uv就会比较内敛含蓄.

(8)气鸣动作原理
这话题是陈中申老师提及,他在著手笛子教材,当晚深入讨论于共鸣、共振与音色音准等问题,问我边陵乐器的发声原理。

我将笛箫的发声动作称为”气鸣”,也就是边陵乐器的动作,因为相对于其他乐器的絃振传导琴体振动而产生的声响,或振动发声传导乐器,在音源上有相当大的差异。

气鸣的动作是管径中的气压与管径外的气压,因为气流擦撞于吹口时,管径内与管径外的气压被空气隔离后,所产生的振动,此振动其实是大气压力的振动,透过空气间传导,每秒週期如果在20到20000次范围就是声波,这样的震动会被耳膜感应到而听到声波,也可以由任何的薄膜感应,这也是麦克风能收音的原理,以触觉也可以从窗户或桌面上感觉比较大的音量。

气鸣的频率与管径大小长度及吹口开量有绝对关系,这也是吹音高低变化的改变原理。

(9)洞箫的个性
箫其实很有个性,因为吹箫者的吹奏习惯(适应)性差异,
也因为箫的制作没有制式化,有因材而异,有因制作者的方法与技术差异
每一把箫都有独特的个性,而每个吹奏者也都有他的习惯背景与操作方法.

我制箫为满足自己需求,依自己吹奏习惯而做,也以自己吹奏应用上的宽容度与流畅度来检验,来测试,
因此箫作品适合我,不一定适合别人,需要人来适应箫,有人很快能掌握应用,也有可能适应了很久
还不太能发挥.

最近实验了以箫就人的制作,让演奏者可以快速驾驭与应用,有下列几项重点:
1吹口方式,位置与口风习惯
2共鸣角度与张力发挥
2持箫方式,手指长短与音孔位置及形状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