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没有逼迫,我们将一事无成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一个班主任,临近期末,一定忙得要死,各种测验接踵而至,需要批改吧?班主任总结虽然毫无意义,总还是要交吧?期末评语那浩大的工程,逃也逃不掉吧?每每想到这些,你就感觉一块块巨石压在心口上,让你喘不过气来。

       于是你生气,你抱怨,你感觉这活简直不是人干的,你责骂那些逼你干活的人简直就是吸血的蝙蝠。但无论怎样,生活总还是要继续,截止日期越来越临近,你开始摒弃一切干扰, 完全进入了期末状态,结果发现工作效率出奇地高,那拖了一个星期的班主任总结,最后只用了一个小时就搞定了,最后一天写学生评语的时候,居然一口气你写了23个。

       完成任务后,你长叹一声,班主任工作太辛苦了,一天都在忙于琐事,自己的业务能力一点都没有长进,如果能给你足够的时间,你起码可以加强一下业务学习,多看一点书,顺便练习一下演讲口才。自己还想开一个微信公众号,学习学习写作,把这几年来的工作心得做一个总结。从自己长远发展来看,这些工作都是非常必要的。你知道你不能一直这个样子,如果一直是这样,你差不多就能猜到自己20年以后的样子了。你还不到30岁,你不想一出道就看到结局。

       你想,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你会好一些。

       你想,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你可以把这半年的课程内容整理成PPT,方便带下一届学生的时候拿来就能用。

       你想,如果有时间,你还可以做做历年的高考题。

       你想,如果有时间,你都可以练习一门业余爱好,比如学习一门乐器!

        你想,如果不总是忙得要死,你其实可以过得更好。


        后来,暑假来临了,你的时间忽然变得非常充裕,你没忘初心,没有忘记当初给自己的承诺,拿来一套高考试卷就做。做了一个小时,题目实在太难了,你休息了一阵子,想想不如整理一下上个学期的PPT吧,因为这个任务比较实在,做好了,马上就能看到成品。

        然后你又整理了两三节课,想想现在又不是上班时间,把自己弄得那么辛苦,不如练练字。自己的字一直都不太好,正好利用假期空闲时间努力一把,你练了三天,发现练了之后又没有施展的舞台,你想,如果开学之后练,练完之后上课的时候马上就有及时反馈,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就留着上班之后再练吧。现在是放假,不如学学业余爱好,拉拉二胡吧,这是你一直以来的心愿。

        结果你去乐器店逛了一个上午,忽然老同学打电话给你,说以前的朋友想找时间聚一聚,这不,你刚好回来了,有的是空,地点都订好了,就在聚仙楼2楼包厢。你去了,喝得烂醉如泥,恢复过来之后,就再也没有做过试卷,整理过PPT,也没有拉过二胡了。

        你,后来旅游去了!

       直到新学期开学,任务接踵而至,你一个一个地完成,拖延症也从来没有改变过,直到新期末的到来,你又忙得跟陀螺一样,心中责骂给你压任务的那个人简直就是吸血的蝙蝠,你想,如果有时间,其实你可以过得更好一些……

       上面所说的这种景象,就是我最近看的书籍《稀缺》里描绘的景象,这本书有一个比较悲观的结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忙碌的人将永远忙碌,贫穷的人将永远贫穷,肥胖的人也将永远肥胖,孤独的人将永远孤独。


       书籍里举了一个关于社会学家去帮助印度贫民窟家庭的例子。这些家庭原本都过着举债度日的生活,在这样的日子里,他们精打细算,过得非常艰难。因为没有本钱,他们只能接利润很低的活,正因为利润很低,即使他们起早贪黑,依然摆脱不了恶性循环的命运。他们想,如果有一点儿余钱,他们就可以增加一些投资,就可以跳出这个怪圈。

        结果,社会学家给了实验家庭这个机会,他们挑了将近100户人家,一次性补助这些家庭一些资金,让他们还清了债务,而且还有少许盈余。

        一旦有了盈余,你猜怎么着,大部分实验家庭早就忘记了当初“假如有点儿余钱……”的痛苦,就像我们忘记了“假如有时间……”一样。他们不是把钱拿去为未来投资,而是诸如应付人情往来的开销。

        当初贫困的时候,他们是不会去应付这些人情往来的。因为贫困的痛苦超过了失去“人情往来”的 痛苦。现在有一点余钱,失去“人情往来”的痛苦就站了上风,最后他们花光了所有补助,重新过上了举债度日的生活,然后又开始精打细算了。

        我们总是倾向于去做低于眼前痛苦的事情,一步一步地滑向平庸。

        就像我们特别忙碌的时候一样,这个时候是痛苦的,我们愿意“展望未来”,我们许下诺言:假若有时间,我们会怎样怎样。因为“展望未来”比眼前的痛苦要轻松一些。等我们一旦有了富余时间,原来的痛苦消失了,我们原来的“展望未来”变成了现实,它又比应酬、八卦和娱乐要辛苦多了,所以我们又会选择更轻松的活,一路往下滑。

        直到我们滑到生活给我们造成了新的麻烦,给我们造成的痛苦超过了需要我们付出努力的痛苦,我们开始触底反弹,重新振作。

        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循环,只是每个人的“底”不一样,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不一样,有的人触一点“底”就会很痛苦,就会重新振作。有的人的“底”很深,很低很低了,他都还能过得下去。          


        这就是书上所说的“稀缺”陷阱,大部分人都逃不了这个陷阱。我们了解这个陷阱,才能更懂得自己,才会选择更合适的方法来收拾自己。

          比如说,当你有了空余时间之后,多回忆自己以前痛苦的样子,悲催的样子,被别人踩在脚下的样子。回忆得越详细,越具体,你就越容易在轻松的日子里管住自己。

         比如说,以后就不要再讲“等我有了时间,就会怎样怎样”的笑话了,等你有了时间,也不会怎样怎样地,基本上还是现在这个鬼样子,对自己不要心存太多的妄念。

        如果你未来想做成一点什么,比如说你想写点什么,不如现在自己就开一个微信公众号,每周逼着自己写一篇,不管写得多难看,把它变成一个任务,慢慢有人关注了,有人点赞了,说不定你就能养成习惯,说不定你就能坚持下来。别指望自己有时间之后再写,写不了的,十年你都写不出一本书来。

        如果你是一个年轻老师,建议你去接一些任务,比如公开课,比如我们的研发团队啊。只有任务才会逼着你前行,逼着你进步,没有别人的任务,仅仅靠自觉,你会发现,想管住自己,比登天还难。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地还去采访了一下我们的北大才女林志英老师,中学的时候据说是当地市里的状元哦,你以为她自制力一定很强么?她说,只要没有约束,她很快就会颓废下去,吃吃喝喝啦,听听唱唱啦。所以,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折腾一些事,寻找一些外力来鞭策自己。

        书上说,很多看起来比我们厉害的人,不是他们的意志力一定比我们强多少,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了解自己,更能够科学地管理自己。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