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傣乡孟定,歌舞、手工代代相传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风情耿马一键关注,开启精彩旅程。



 

傣乡孟定,歌舞、手工代代相传

2016年8月22日     



  傣家姑娘的袅娜和善舞,是人们对傣族最普遍的印象。行走在傣乡,时常可见头戴镶花尖斗笠、腰系竹编小背篓,鲜艳小背心、长筒裙紧裹窈窕腰身的傣族卜少,娉婷而过。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河灯节等重要节庆,满街都是五彩缤纷的傣家美女。

  不仅傣女善歌舞,这个感情丰富、细腻,心性如水般纯净、温和,生性爱美、懂美的民族,全民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文艺才能。以《智慧的阿暖》系列故事和《喃逢唤》、《喃软南》、《喃艳珑》系列公主小姐生活为题材的故事歌谣,自古在孟定坝子代代口传。保存完好的贝叶经上记录了大量的故事和民间传说。“象脚鼓一响,脚底板就发痒”,在各种节庆,伴随着傣家“毕动另”、牛腿琴、象脚鼓、铓、葫芦丝等乐器的伴奏,各类民间集体文艺活动此起彼伏,无论男女老少,合着琴声、鼓声翩翩起舞,一边舞蹈一边喝彩,一片欢腾!

  傣族舞蹈分为集体舞(群舞,傣语称“嘎秧”),如手巾舞、泼水舞、赶摆等;鼓舞(傣语称“嘎光”),如象脚鼓舞(分大、中、小三种象脚鼓舞,一般男子跳女子伴舞)、专为庆祝木棉花丰收而跳的两面鼓舞等;拟兽舞,分单人舞和双人舞。

  孟定坝最有名的拟兽舞是马鹿舞、蝴蝶舞、孔雀舞、白象舞。

  孔雀舞应该是人们对傣族最初的认识,当那柔若无骨的手指和三道弯的身体变幻出无数令人惊叹的造型时,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已定格在世人印象深处。孟定的孔雀舞傣语叫“嘎诺咏”,自古流传,流派甚多,如下坝村跳的孔雀舞节奏轻快,而以下城为代表的孔雀舞动作弧度极大,各种跳法从不同形态反映了孔雀出林、飞动、亮翅、寻食、饮水、洗澡、嬉戏等生动场景。


   白象舞是勐永特有的舞种。白象历来被傣家视为吉祥的使者和幸福的象征,舞前要举行隆重的开演仪式。舞蹈由双人带动以纸、棉花、白布、木和竹篾扎制上彩的白象,拟象稳健行走、摆鼻起舞等姿态缓缓舞动。这种白象道具体型庞大,做工精湛,特别是象背上的四角小亭别致逼真。

  马鹿舞傣家称“来朵”,是一种完整的麋鹿道具舞,孟定坝子特有的舞种。分为河东、河西两种跳法,河东注重头部动作,河西侧重脚步变化。马鹿边舞边摇头、腾跳、侧翻、咬花,技巧高难,舞步丰富。

  蝴蝶舞是孟定傣族特有的土司宫廷道具舞蹈,曾失传多年,1978年通过挖掘整理才重现舞台。蝴蝶舞傣语称“嘎吆”,起初是节日的喜庆舞蹈,有自娱和媚神功能。

  傣文古籍《温腊》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从前,蝴蝶是生活在天上的神仙,每七日到人间来一次,在百花丛中跳舞玩耍,享受凡间乐趣。一天,一位小伙子到清水河边打猎,遇见正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于是上前问:你们是从哪里来?蝴蝶回答:来自天上。年轻人问:人人都说天上很美,你们为何来到凡间?蝴蝶答:天上的美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人间的花季美景却是天上没有的。说完,蝴蝶在花丛中亮翅起舞。小伙子禁不住与蝴蝶共舞,直到夕阳下山,众蝴蝶仙子才离别而去。小伙子回到孟定,把蝴蝶舞编成几个套路,在各村寨广为传播。后来土司做寿,念佛吃斋之后,让小伙子跳蝴蝶舞以助兴,蝴蝶舞渐渐演变成了官府的舞蹈。沧源县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广允缅寺的清代壁画就生动反映了当时土司府蝴蝶舞的场景。

  蝴蝶舞用排铓、大铓、大发、长象脚鼓等乐器伴奏,舞蹈动作由展翅、扇翅、抖翅、跳花等组成,扮蝴蝶者头戴圆形蝶帽,背上用十二根长竹条和淡绿、粉红色轻纱做成的蝶翅,在表演区还要用四方小木凳装饰成花蕊。传统的蝴蝶舞多为独舞,后发展为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群舞。允冒村的丙亚,因蝴蝶舞已声名远播。傣语里“丙亚”意为知识丰富的人,现年近70岁的丙亚本名岩勐,因为集傣族舞蹈、音乐、绘画、书法、纹身、医药等技艺于一身被人们尊称为丙亚。他不但挖掘和传承了蝴蝶舞,而且熟稔马鹿舞、白象舞、蝴蝶舞等孟定特有舞种的全套技巧,被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的称号。

  多民族聚居的孟定,强健豪迈的佤族打歌、毕颂舞、三弦舞、芦笙舞也非常流行,不分季节,一般在月光下跳,用毕颂(直箫)或三弦、芦笙伴奏起舞。佤族木鼓舞、蜂桶鼓舞源于古老祭祀,贺新房和拉木鼓时集体跳。拉祜族意为猎虎的民族,拉祜打歌保持了古老的传统,动作极具象征性。德昂族较为流行的集体舞称跳摆,以象脚鼓、铓伴奏,人们手拿毛巾,随脚步左右摆动,气氛热烈。景颇族舞蹈丰富多彩,保持了传统的民族风格,舞姿朴实、和谐、庄重,代表舞蹈有目脑舞、团嘎等。


  
我两次到孟定,看传统手工的制作过程,都是重大的收获。芒团棉纸、莫牙蒲葵扇、勐永土锅、土制红糖,以及傣家人人头戴的尖尖笋叶帽、肩挎的织锦筒帕、腰挂的小篾篓、背上背的象脚鼓状背篓、居家用的篾编桌子、鼓墩圆凳,都出自傣家人的巧手和代代相传的工艺。


  在缤纷的集市上,在安静的寨子里,我见到许多精致的手工,专心致志做手工的妇女。

  大雾的早晨,我独自逛集市,跟一个老婆婆买了双刺绣得无比精美的粉色绣花鞋,那里舍得穿,用根细细的麻绳,挂在肩头,招摇过市。沧源朋友红艳嫁的是当地傣族人,她说出嫁时,婆婆亲手绣了两双绣花鞋,她婚礼时穿上敬酒,现在,女儿都十岁了,鞋子还常穿着,一直没有坏。

  自古以来,傣家民间手工艺人的泥塑、剪纸、彩绘、扎纸、雕刻、金水(刻版漏印金水图案)等技艺远近闻名。傣族家家都会酿酒、竹编、榨糖自用。男子8、9岁进寺庙当和尚,持家的都是女子,制陶和树皮造纸等技艺自古传女不传男,目的是让女子有门手艺,能够自食其力。制茶、纺纱染织、缝纫、刺绣都是评价妇女才能的尺度,因此傣家妇女个个心灵手巧,傣家织锦、绣花鞋等精巧美丽,自古闻名,多少傣家妇女的智慧和心血汇聚其间。

  在那片灿烂的阳光下,腰挂钥匙、操持着全家事务的傣家妇女,对劳动和手工的热情是发自内心的。她们喜滋滋地通过双手,把对生活的爱和美的感受传导到劳动当中。我问她们:“女人要承担这么多事情,男人做的比自己少,不觉得吃亏了么?”她们的回答是:“要是自己一个人过日子,也是要这样劳作的。”勤劳不是为男人、为家庭和子女,也是在为自己能有好生活。这种观念,让祖祖辈辈的傣家妇女能够尽情享受劳作的收获,从未觉得自己付出得多了,不值得。

  芒团寨位于孟定镇东9公里外的山脚,溪水潺潺流过小村,整洁安静,许多人家门牌旁都挂着“造纸户”的典雅牌子,院落摆放着一排排竹制的抄纸架,布帘上晾晒着雪白的纸浆。成功申报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寨子的传统手工造纸户增加到了80多户,一方面农闲时节有活干,另一方面每户每年也能凭此增加几千元的收入。


  芒团棉纸已有几百年的生产历史,其制造过程除了一口铁锅外,完全以树皮、竹、木、石为材料和辅助工具,保留着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1800年多前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的完整工序,堪称中国古代造纸的活化石。造纸原料为“构树皮”,傣家人叫“埋沙”。剥下构树皮后,要经过采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漂洗—捣浆—浇纸—晒纸—砑光—揭纸等11道工序。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男人除了帮忙采料外,其它工序都由女人来完成。这种被称之为“洁沙”的白棉纸,纸质坚韧,久存不陈,防腐防蛀,被旧时官府用来颁布告示及公文行文,佛寺用来抄写经文,如今被银行用来捆扎钞票,骚人墨客用来写字作画,民间用来剪纸刺绣、裱龙糊凤,茶叶公司用来包装普洱茶等。

  从临沧市到耿马、孟定的丘陵地带和广袤坝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叶茶种植基地和甜蜜的甘蔗之乡。耿马县的蔗糖产量,位居云南第一。孟定甘蔗土榨熬制红片糖的历史悠久,清代《土司贡赋礼仪底簿》曾记载红糖是贡品。民间有馈送红糖表示友好亲善、吉庆平安的传统。“吃糖靠孟定”,远近熟知。历史上种植甘蔗以南定河沿岸沙滩地为主,至今孟定的河谷平坝灌木丛中,还生长着多处芦蒿甘蔗丛。

  每年一月初是甘蔗收获的季节,最好的收割时间只有20天,此前甘蔗尚未熟透不够甜度,而过了此时甘蔗就开花了,空心失去了水分,所以每逢榨季,坝子一片忙碌。虽然80公里外的耿马城到处是浓烟滚滚的现代化糖厂,但在讲究吃糯米甜食、对糖的甜香要求很高的孟定,人们还是更欢迎土制的红糖。在派卡乡的下坝村,我见识了传统手工作坊里的榨糖工艺。

  这是个阳光通透的下午。进了凤尾竹掩映的寨门,远远就闻到一股蔗糖的甜香。一片竹棚旁堆着小山一样的竹蔗,这种甘蔗傣语叫“苇楞”,汉语叫黄蔗和罗汉蔗,是孟定本地种植历史久远的传统蔗,出水多、糖分高、味清香又便于土法压榨。小小手扶拖拉机还在近旁的农田里源源不断地将新收割的甘蔗运过来。甘蔗堆旁是一台小马达发电的榨汁机,雪白的甘蔗汁通过一根管道接到竹棚底下的大煮锅里。竹棚的地下挖空埋了联排的锅灶,甘蔗汁咕嘟嘟在火苗旺盛的大锅里沸腾着,几口大锅一溜儿排开去,非常热烈。甘蔗汁煮透、挥发去水分后,倒到容器里,用竹篾迅速地搅拌成浆,待搅拌得起糖沙后,均匀地倒入铺在稻草上的木长条夹里,晾干,切块,装箱。这套流水线工序十分科学,但因要抢榨季确保甘蔗新鲜即榨,农家半夜两点就得起床,在这流水线上一天忙碌十几个小时,非常辛苦。这种手工片糖是远近乡民做傣家节庆“毫崩”、“毫诺索”等甜食首选的材料,要卖到5元/斤,供不应求,糖刚切出来,买家已等在一旁了。

  一向不甚爱甜食的我,被下坝村那种纯天然的甜香彻底征服了。抱着刚晒好的一摞红片糖,走在纤陌纵横的田野里,我蓦地发现,自己是那么地依依难舍……

(文章来源于网络)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