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苏州琵琶:一相一品思华年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去苏州,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在小巷子中漫无目的地游走。因为这儿,江南还在顽强成长。有人憧憬在这儿撞见吹长笛的少年,有人希望在这儿邂逅撑油纸伞的姑娘,而有的人却取向与众不同——不经意间在苏州小巷中听了一曲弹词后,当场没有被台上风华绝代的琵琶女勾去三魂七魄,却被她怀中那只半露半藏的琵琶憋出了内伤,开始想象着为她做嫁衣制琵琶的老艺人的模样。





  白居易的《琵琶行》从中学开始就倒背如流, S.H.E改编的武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同名曲时不时哼两句。但直到在小巷中寻到制琵琶的老艺人后,才看清琵琶女们怀里抱着的“民乐之王”的真正模样:琵琶六相二十四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好龙的叶公又少了一双



  记得那是一个湿漉漉的冬天,人从叶放的私家园林南石皮记出来,但心却还浸泡在苏州园林中不肯离开。摄影师提议去平江路转转,于是我便随便找了一条不知名的小巷子钻了进去。小巷的另一头通不通到平江路我不清楚,懒得看地图也不想问路,跟着摄影师的镜头信马由缰。


  你拍你的小桥流水,我听我的乡村俚语,大家井水不犯河水。正当我边偷听边胡蒙快猜出东西家长短时。很婉约的摄影师突然连咆哮带怒吼让我躲开。我顺着镜头回看,发现灰白的老宅屋檐下竟然立着把丈余高的琵琶。摄影师说她捕捉到了最江南的画面,让我不要因一团肉破坏了一幅《富春山溪图》,我知道她其实更想说的是,不要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于是知趣地钻进了巨型琵琶下的那扇小门。



  进门后才得知这儿是一个苏州评弹剧社。惊讶于评弹五元一张的门票,我和摄影师火速进场。进场时弹词还没开唱,但是着旗袍的琵琶女已经在台上坐定。看到我们走进来,她面露微笑向我们点头示意。众观众见琵琶女向我们点头,纷纷向我们行注目礼。


  剧场很小,只有六七十个座位,但却座无虚席。当六七十双老辣的眼睛向你聚焦时,仿佛悟空拔了七十二根毫毛变成七十二个大圣同时使出火眼金睛杀向白骨精。摄影师哪见过这样的架势,台上的琵琶女开始用吴侬软语唱《杜十娘》,我们没等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很知趣的离开了包厢。在离开包厢之前摄影师还牢记自己的职业操守,拍下了一张《爷爷奶奶听弹词图》,图中台上的琵琶女唱得欢,但底下的爷爷奶奶们却睡倒了一大片。这场景,和上大学时上《自动化控制原理》的场景有几分想象。



  我们从那扇小门下逃出,买票的大婶抛出了一句话:“好龙的叶公又少了一双!”



闲来借来天籁卖



  再回到这里时,已经是两年之后。我们从这巨型琵琶下穿过,却过门不入,我们的目标是评弹社不远处另一条陌生的小巷,那儿藏着一位专为琵琶女“做嫁衣”的老头。



  记忆中苏州的小巷是阡陌交通的,但是我们顺着这条小巷准备顺藤摸瓜,却摸进了死胡同。我想象中,寻这些创造“中国之声”的艺人,见面的场景理应“中国风”:应该空山不见人,先闻人语响才对。记得曾寻斫琴师时迷路,斫琴师就用一曲《良宵引》为我指路。但今天我在琵琶师家所在地所在的小巷来回走了两遍,却未听见《霸王卸甲》一语半声,反倒是在小巷尽头的窗户里听到抗日神剧经久不绝的打斗声。


摘自《国家地理中文网》


关于我们

坚持做有态度的微平台,不迎合,不做作

微信号:szminiter

欢迎供稿:626434739@qq.com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