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吴风越韵】梅村唯一的制笛作坊藏身梅村居民楼中,半个世纪的时光,笛子成了他的“生命”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梅村的二胡如今已名扬天下,殊不知除了二胡,梅村还有笛萧。只不过,与庞大的二胡产业相比,笛萧还是作坊式的制作方式,整个无锡也只有一家作坊。70岁的朱黎源就是这个作坊的主人,也是作坊里唯一的工人。

·藏在居民楼里的“乐府”

老朱位于梅荆花苑的家也是他的作坊。门楣上有“黎源乐府”几个大字。走进去,看到老朱的工作室有两间,一间是进门左拐那个,里面放着锯子、钻孔机等大件工具;另一间在最里面,绞眼、打磨等细致活儿都在这里完成。今年70岁的老朱身材瘦削,戴着老花镜,腿在小时候受过伤,走起路来有点瘸。也正因为腿脚不好,他的工作台是特制的,离地只有六七十厘米,工作时他就坐在一把小凳子上。“我不能坐高凳子,而且这样干活也方便,东西顺手就能够到。”他一边说,一边演示起来:拿一块毛巾垫在右腿上,右脚踩在一块木头上,左手握笛放在右腿的毛巾上,右手拿绞刀把笛孔绞成光滑的椭圆形。

·唯一的儿子认为这手艺不赚钱,放弃了

18岁开始,朱黎源就在乐器厂里学习制笛手艺。工厂倒闭后,他在家里开起了作坊。这么多年来,除了前几年儿子朱峰帮过他几年忙之外,都是老朱独立支撑着这个小作坊。一支普通的笛子需要半天时间制成,高档的则需要一至两天。花的时间不少,售价却低,普通的二三十元一支,高档的也就是三五百元。又因为人手的缘故,产量很低。根本赚不了几个钱,这也是朱峰放弃的原因,他觉得家里还是要有一个赚钱的主力。然而朱黎源对笛子不赚钱一事并不失望,“我不跟别人比,我跟过去的自己比。过去在厂里时一个月只有几十元,现在我已很满足了。”老朱担心的是手艺没人继承:“将来我退了,还是要让儿子把手艺捡起来的,不能就这么扔掉。”

·面对市场压力也有妥协

一支笛子从竹子变成成品,有50多道工序。几年前,朱黎源还坚持着自己完成所有工序,这几年,他也妥协了。“以前自己拉一车竹子回来,屯在家里,结果大多数都用来烧饭了。”现在,他跟外地的乐器厂家合作,客户订多少,他就到厂里订相应的半成品。剩下的30几道精加工则依旧由他来。“这样一来我省力一点,二来也不会浪费,一年有三四千支的量。”老朱说,无锡学笛子的人不算少,他的笛子中有一半的量都是销给本地。此外还有一些海外华人,也喜欢过来买他的笛子。有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退休老师,在美国教音乐,每年都会雷打不动地找老朱买上几十支。有人问他:“外面好多乐器展,为啥你不出去展览展览,也宣传一下自己?”他只是老实地笑笑:“我只有一个人,生意多了也接不过来。”

·沉浸在笛子的世界里,一天只出一次门

“笛子好不好,行家一吹就知道。”朱黎源谈起笛子眼睛就发亮,会吹笛子的不一定会制作笛子,而制作笛子的一定要会吹笛子,这样才能明白笛子到底好不好。一支笛子拿在手上,首先看外观,材料好不好,工艺精不精,然后还得看音色、音准,看它的高音能不能上去,低音能不能下去,超高音能不能吹上来。

制作的每把笛子,老朱都会仔细地刻上自己的名字,烙上个人印记。他热爱这个行当,哪怕自己已像一座孤岛,也没有怨言。除了做笛子,他没有别的爱好,一只收音机是工作时唯一的陪伴。平常的生活在别人看来也是单调的,每天只出门一次——下午三点以后给老伴去菜市场买菜。此外的大多数时光都耗在了笛子上面。

(晚报记者  王晶/文、摄)

随手转发,传播“魅力吴都,盛世江南”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