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演出信息早知道】当笛箫遇上传统乐种——杨伟杰笛箫演奏会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艺术指导、导聆:张维良(特邀)
竹笛、箫:杨伟杰
四胡:刘洪树(特邀)
潮州竹弦、椰胡:王培瑜(特邀)
高胡、椰胡、秦琴:余乐夫(特邀)
四块瓦:王晟(特邀)

张维良(艺术指导、导聆)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笛箫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2015年荣获北京市“高层次创新人才”称号;;2011年荣获北京“教学名师”称号;2010 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2010 ;2002 年荣获北京市“德艺双馨”奖。《花泣》、《竹梦》、《箫的世界》等作品和专辑获多项国际与全国大奖。1982年在全国民族器乐比赛(笛子组)获第一名。先后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林肯中心、伦敦皇家音乐厅、维也纳金色大厅等举办音乐会。担任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数十部影视音乐独奏。2008年担任 29届奥运会开幕式音乐创作。
在教学上提倡严谨、规范,保持传统与现代两者共存的理念,创建中国第一个由专业艺术院校师生组成的“中国竹笛乐团”。出版多部专著包括《竹笛艺术研究》、《竹笛教程四册》等,发表论文《竹笛艺术与哲学的关系》、《竹笛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等数十篇,出版唱片专集《箫的世界》、《天幻箫音》、《行云流水》等20余张,创作各类作品百余首。

杨伟杰(竹笛、箫)
“不仅追求高超演奏技巧,亦探索在笛外的艺术,弘扬中国笛乐文化。
“一根竹管,演绎万象。”《音乐周报》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毕业,师从笛箫大师张维良教授,为中国首位竹笛表演艺术博士,同时任教于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并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香港艺术发展局审批员、新加坡华乐团艺术咨询团海外成员。 曾于2003年3、2010年5月、2014年7月在香港和北京举行独奏音乐会,本年6月在香港演艺学院举行《粤竹—杨伟杰与广东民族乐团竹笛协奏曲音乐会》,由音乐总监张列执棒。

祖籍广东普宁,生于香港。杨伟杰先后随张向华老师、孙永志教授习笛,曾多次赴中国内地随多位名家深造笛艺。与人合著有《中国音乐导赏》,并发表過数十万字的音乐文章。 杨伟杰先后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和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获一级荣誉文学士、民族音乐学哲学硕士、竹笛演奏音乐硕士学位,为香港首位竹笛演奏硕士。2011年被《中国竹笛》杂志评选为十二位“最具魅力青年笛子演奏家”之一,2014年7月获竹笛北京邀请赛青年专业组金奖。

刘洪树(四胡)
著名胡琴演奏家、原山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首席、国家一级演奏员、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胡琴学会理事、山西省二胡学会副会长。


王培瑜(潮州竹弦、椰胡)
生于1958年,广东省汕头市人,粤东传统音乐家,现任汕头市艺术研究室(汕头市潮州音乐研究室)艺术总监,一级作曲。自幼承袭家学,习”吹、拉、弹、打“,1977年毕业于广东汕头戏曲学校,1978年公派在广东人民艺术学院进修,1978年起任广东歌舞剧院民乐团乐队演奏员。曾长年跟随潮州音乐名家王安明、胡昭、杨广泉、肖韵阁、陈玛原等习乐,深受传统音乐熏陶。
作为岭南弦诗演奏家,1982年在”第三届羊城音乐花会·民族器乐独奏比赛”中荣获二弦独奏优秀演奏奖(最高奖)。多次随广东民族乐团等赴欧美、东南亚、港澳台等地表演传统弦诗乐,被誉为古典潮乐“新生代”。
现为中国音乐学院、台湾艺术大学客座教授,广东省汉乐研究会艺术顾问,汕头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余乐夫(高胡、椰胡、秦琴)
高胡演奏家,音乐文学硕士,星海音乐学院高胡专业讲师。在校期间分别师从余其伟、陈国产、卜灿荣。获中国第四届”文华奖”最高奖项“演奏奖”、“中国首届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评奖”演奏奖等;领衔“南亭会粤乐小组”,获得多项殊荣并活跃于国际舞台。余乐夫多次与国内外职业乐团合作,首演了《牛弓》(英Ian Stephens)﹑《紫荆花》(顾冠仁)﹑《重逢》(房晓敏)等作品及发行了《双弦的感觉》﹑《五架头》等唱片。并创作了高胡与乐队《秋江水云》﹑《粤弦操》及《踏雨心晴》等作品;发表《传统价值再审视》﹑《当代高胡作品创新危机探究》等论文,并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余樂夫的演奏承传了中国古典艺术精神,同时掌握了西方技术理念之优,被誉为新一代粤乐继承者。


王晟(四块瓦)

山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打击乐演奏家。她出生在音乐世家,师从其父著名打击乐演奏家王宝灿先生。现担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学会理事,中国音协民族打击乐学会理事等组织重要职务;组建了山西省首支专业女子打击乐团――神鼓团并担任团长。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获得山西赛区获个人、组合一等奖,并在全国比赛中荣获传统组合银奖,是山西省在全国比赛中近些年来的最好成绩。2010年被山西省教科文组织评为十大杰出知识女性。2008年编创的少儿鼓乐获得了CCTV少儿电视大赛金奖,于多届中部六省晚会及多个晚会中担任鼓乐编导获好评。多次出访香港、台湾、澳门及多过演出交流,所到之处均好评如潮。
曲目单

【开场曲】
《一锭金》 广东音乐
竹笛演奏:杨伟杰
【广东音乐】
《双声恨》 广东音乐
箫演奏:杨伟杰 高胡演奏:余乐夫
《禅院钟声》崔蔚林曲
箫演奏:杨伟杰 椰胡演奏:余乐夫
《平湖秋月》吕文成曲
箫演奏:杨伟杰 高胡演奏:余乐夫
《连环扣》 广东音乐,严老烈改编
箫演奏:杨伟杰 秦琴演奏:余乐夫
【潮阳笛套】
《灯楼》古曲,王培瑜编配
竹笛演奏:杨伟杰
椰胡演奏:王培瑜
二胡演奏:丁龙 笙演奏:李春旭
古筝演奏:陆莎莎 三弦演奏:夏青
大阮演奏:李玥儒 打击乐演奏:王音睿
《柳腰轻》 古曲,王培瑜整理
竹笛演奏:杨伟杰 潮州竹弦:王培瑜
二胡演奏:丁龙 笙演奏:李春旭
古筝演奏:陆莎莎 三弦演奏:夏青
大阮演奏:李玥儒 打击乐演奏:王音睿
【二人台】
《南绣荷包》二人台曲牌 冯子存整理
《万年红》二人台曲牌 冯子存编曲
《挂红灯 二人台曲牌 冯子存编曲
竹笛演奏:杨伟杰
四胡演奏:刘洪树 四块瓦及小鼓演奏:王晟
二胡演奏:丁龙 扬琴演奏:高晶
琵琶演奏:汤晓风 三弦演奏:夏青
中阮演奏:沙漠笙演奏:李春旭
打击乐演奏:王音睿

曲目介绍:
综述
中国传统器乐合奏繁多,不少合奏乐种均称为“丝竹”,泛指以拉弦或拨弦类乐器(传统的弦多以丝制)和竹类吹管乐器为主的小型器乐合奏。丝弦器乐合奏与戏曲和说唱(曲艺)音乐关系十分密切,不少更由戏曲伴奏乐队演变而成。当中源于广东南部沿海的广东音乐,不仅在全国广泛流行,更随着移居海外的华人传到世界各地,在海内外象征中国文化艺术。笛箫在广东音乐里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竹笛更是潮阳笛套、二人台不可或缺的乐器。这次的音乐会将会演奏四首广东音乐小曲、两首潮阳笛套音乐,以及三首二人台曲牌,以展现竹笛与箫在传统乐种中的魅力。
广东音乐
“粤乐”一词泛指广东的音乐。广义来说,“粤乐”包括流传于广东的各种声乐和器乐。狭义的“粤乐”,则专指十九世纪中后期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形成,现时在广州、台山、香港和澳门等地流行的器乐合奏,一般亦称为“广东音乐”。今日我们一般把“广东音乐”和“粤乐”划上等号,然而广东地区并不只有粤乐一种;潮州弦诗乐、大埔客家汉乐等也属广东重要的音乐种类。“广东音乐”或“粤乐”,即指流行于广东,以广府话为方言的地区而以器乐演奏以为主之音乐。
《双声恨》
又名《声声恨》,作者不可考,一九二零年代由伍日生介绍出来,是广东音乐谱子中最早的分段体式作品。乐曲旋律幽怨,明代张红桥《念奴娇》词有“恨声声玉漏,今宵易歇”句,则所恨乃声声玉漏,时留短促。后有人以“声”和“星”同音,谐声附会为《双星恨》,叹述银河双星七夕一相逢之恨怨。乐曲主调为“乙反”调,中段转用“正线”再转回“乙反”调,末段重复三次,一次比一次加快后收结。
《禅院钟声》
《禅院钟声》创作于1939年至1940年之间,日本侵略中国,,生活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崔蔚林寄居于一个旅馆之中,馆舍之侧有一佛寺(在今天的庙街),晨钟暮鼓,木鱼声声。有一天,他愁绪满怀,面对此情此景,灵感蓦地袭来,于是创作了《禅院钟声》。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又名《醉太平》。其借景抒情、格调清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及连绵不断的抒情性。旋律明媚流畅,音调婉转,描绘了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良辰美景,有淡泊悠远、虚无缥缈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成为广东音乐中的名作。
《连环扣》
1929年沈允升编的《弦歌中西合谱》中所载的《寡妇诉怨》,是一首乙反线的唱曲。早年广东音乐名家严老烈根据此歌曲改编,旋律装饰加花密集,环环相接,丝丝入扣。
潮阳笛套
潮阳笛套音乐是广东地区三大民间乐种:粤乐、客家汉乐、潮州音乐中,潮州音乐的其中一个分支。潮阳笛套音乐相传源于南宋末年传入的宫廷音乐,再流传发展至今。潮阳笛套音乐是一种以竹笛作为主奏乐器的套曲体音乐,分为笛套音乐和笛套锣鼓两大个音乐表演形式。
《灯楼》
唐刘禹锡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可曾想到,南宋的宫廷音乐传到粤东,俗化而成的潮阳笛套古乐,从此深深植根于潮汕大地。《灯楼》原名《醉灯楼》,全套演奏需要一个多小时,这里只是摘选若干片段。宫廷燕乐俗化后,演奏风格不再拘泥于清规戒律,而是呈现出优雅明亮的品格。此版本的《灯楼》所选取的段落为〈宴灯楼〉和〈醉灯楼〉,描写欢宴时的愉快情景。
《柳腰轻》
此曲来源于宫廷燕乐,民间称作《柳摇金》,在清代常在庭宴时演奏。此版本头段为尺字头调式,尾段为慢起渐快的三板催煞,是联曲体结构。该组合用龙凤大笛配上音色独特的竹弦,使曲调更显古朴典雅,清丽有致,予人一种愉快安详的感觉。乐曲从开始到慢中板,再到三板催奏,一气呵成,令人回味无穷。
二人台
二人台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建国前不久才统称二人台。2006年5月20日,。
早期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比较单一,角色只有一丑一旦,服装也很简陋,道具只有手帕、折扇、霸王鞭。乐器伴奏只有竹笛、四胡、扬琴、四块瓦(或梆子)。所唱的多是五更,四季,十二月一类的小曲,如《红云》、《十段锦》、《十对花》等。舞蹈的身段也和秧歌大同小异。多以第三人称进行演唱,情节简单,少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民国以后,二人台逐渐向外传播,在演出中,艺人们对二人台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特别是从民歌中汲取素材,并加以改编。随着二人台演出内容的丰富,它的音乐、表演和服饰也有所创新。
《南绣荷包》
《南绣荷包》为内蒙二人台曲牌的代表曲目之一,乐曲清新明快,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北派笛子宗师冯子存先生整理为竹笛独奏版本,乐曲气氛更为强烈,突显出北方笛乐的风格特点。
《万年红》
乐曲根据二人台曲牌《万年欢》改编而成,曲调明快流畅。
《挂红灯》
《挂红灯》原为内蒙二人台中最为人熟悉的乐曲之一,表现了人民在欢庆佳节时,红灯高挂,张灯结彩的欢乐愉快情绪。乐曲共分三段,经过变奏和速度的加快,最后乐曲达到高潮,烘托出热烈的场面。

更多信息请点击“阅读全文”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