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第81期:对当下竹笛乐谱中的记谱问题的一些思考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金华笛子教学”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转发或分享本页面内容。


乐谱,对于一名演奏者来说,它是把纸面符号变成实在音响的手段途径;对于一名学习者来说,它是在教学实践中晋升自身技艺的重要一环。一份规范优良的乐谱,可以让演奏者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给予听众美的享受;可以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不断进步。同时,更有广大业余爱好者通过乐谱可以完成自学,在丰富了自己的艺术实践的同时,也大大推动了竹笛艺术的发展。毫无疑问,竹笛乐谱具备以上所说的所有属性。但是,在笔者自身的竹笛专业学习、演奏以及教学等过程中发现:目前,在国内,仍有不少竹笛教程和曲集中的曲谱存有一些问题。无疑,这些问题,无论对于竹笛的演奏者还是教学者、学习者,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有着不良的影响。而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

一、记谱不准确

在出版业繁荣发展的今天,出版一本书籍相对容易的多,这也使得近十年来竹笛教程、曲谱著作数量发展迅猛。据笔者粗略统计,现在在图书市场上有关竹笛教程、竹笛曲集的书籍不下两百本(部)。在书籍出版数量猛增的势头之下,笛子曲谱的出版质量似乎良莠不齐——打谱工作中的失误,校对过程中的疏忽,使得记谱错误在新出版的书籍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在一些“笛子演奏流行歌曲集”的曲谱中出错率往往更高。因为现今的流行歌曲少有正式出版的曲谱,占据主流的记谱是网络传播,而这种方式造就了较高的出错率。如果参照这种曲谱再将之编入竹笛演奏的曲集中,这些错误往往被连带进新的书籍之中。

此外,在一些经典竹笛教材、曲集中,一些传统竹笛作品记谱存在的错误至今仍没得到改正。例如在许多曲集和考级书中的赵松庭版《鹧鸪飞》,乐谱中的“4”实际演奏都应是“#4”,但是乐谱一律未加升号,并且在曲谱后无相关说明。这样一份乐谱对于“不明真相”的学习者来说,可能会给其学习此曲造成不小的麻烦。笔者相信,在竹笛曲谱发展建设工作之初(如国内第一本竹笛教材为蒋咏荷编著于1956年出版的《笛子教材》)有可能存在作者记谱或出版打印过程中的错误。事实上,世上任何的印刷出版物都难以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但由于我们对老教材和曲谱中的疏漏未能及时改正,在该书籍不断地翻版重印以及其它书的对乐谱的复制借鉴中,已经造成了一种“以讹传讹”,如上面《鹧鸪飞》的“4”的问题还有一些,笔者在此不一一列举。

(图片为竹笛曲谱《鹧鸪飞》)

二、记谱不详尽

现今的竹笛曲谱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关于对处理乐曲的一些装饰音标记不详尽,对于同一首乐曲的装饰,不同书籍的记录也不尽相同,这让许多学习者产生了困惑,甚至一些专业教师对教学中学生遇到的此种问题也有所苦恼。

众所周知,笛子这门乐器,乃至整个民族乐器演奏当中,加花装饰是非常普遍且复杂的,在演奏中,几乎每两三个音符中就要出现一个音加花装饰。朴东生在《民乐指挥概论》中管这一做法叫做“手音儿”,即演奏者惯用的一些加花手法,朴先生提到,这种手法在乐队合奏中应该尽量避免。但是,在乐器独奏中,这是一道绝不可缺少的独特风采!由于竹笛记谱加花装饰十分繁杂,面对繁杂的装饰音,出书者有时会在乐谱中做出大量的省略,对装饰音不做太多标记,只保留基本音符。因为一些作者认为:不做太多的装饰音标注是为了给演奏者更多的二度创作的空间,标注太多会束缚演奏者的处理发挥。但笔者认为,有水平的演奏者会对原作的处理方式有自己的改动,而缺失装饰音的乐谱不能给初学者提供足够的演奏提示和帮助,所以,这种做法不太值得倡导。如果在少数曲谱中存在可以接受,大面积推广实属不妥。

还有一些乐谱省略了常规装饰,而标注了一些必要的装饰音,这些装饰音往往是体现乐曲风格和作者独创性的匠心所在。但是,笔者认为,一些常规装饰音的标注也是必要的。首先,常规装饰音对于不同乐曲,其含义不尽相同。如在江南丝竹风格的乐曲中,波音、颤音、打音、叠音等属常规装饰,剁音、滑音、花舌属较不常规装饰,而后者几种装饰音在北派二人台、梆子戏风格乐曲中属常规装饰。其次,即使是乐曲中的常规装饰,也应该做出一些示范性的标注,从而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帮助。

而更加不好的一种情形是,有的书籍作者在给乐谱标注装饰音时未经实际演奏检验,而是根据主观想象随手为乐谱“点缀”几个装饰音,而这些装饰音有时并不是较好听的处理方式。例如《姑苏行》的主题句:


此句中的第一个音可以有多种加花方式,如等,而最合适的加法往往只有一种(当然,有时会有特例,或演奏者的个性处理),那么书籍作者未经仔细推敲而标记的装饰音一旦落在纸上就有可能变成一种误导。同时,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装饰音细小繁杂,在打印过程中也极易产生错误,如高音点、低音点漏加,倚音或波音、打音等位置标错也会在一些乐谱中偶尔见到。

关于规范竹笛乐谱记谱问题的一些思考

诚然,上述两种问题的出现,无论对于演奏还是教学,尤其对于学习者造成了不小的阻碍,甚至影响了竹笛艺术的传播和推广。一大批热爱竹笛艺术的“笛迷”发烧友——事实上,这些“笛迷”是推动竹笛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群体和力量——如果面对这样一份并不准确、不完善的乐谱,对他们学习竹笛热情影响是巨大的。笛子大师赵松庭先生曾说:传播竹笛艺术,不能只靠别人上门来询问,竹笛工作者要主动送出去。那么,面对此种情况,认真对待竹笛乐谱的出版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需要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在此,笔者认为有以下几项工作亟待完善:

1.对已出版的著作,尤其是图书市场上畅销的经典教材,进行全面的检查,改正已出版书籍的曲谱错误,修订后进行再版发行。同时,对于尚未出版、准备出版的书籍著作,作者应以谨慎的态度对待乐谱出版工作,在打印、校对工程中把工作做足,不可让急功近利的思想占据主流,导致曲谱的以讹传讹,从而使竹笛曲谱的整体质量下降。

2.出版的竹笛曲谱(尤其是竹笛教程)应予以完善、足够的装饰标记。所谓的装饰,不光包括装饰音,还应包括在速度、力度、表情及乐曲说明等,乐曲的文字说明不应泛泛而谈,而应简洁精炼,对于演奏者起画龙点睛之笔。面对同一曲谱的不同处理,书作者可以详细标注装饰音并注明“XX演奏家演奏版”,并以相关CD或视频相对照。对此,台湾琴园国乐团为大陆演奏家李镇、俞逊发出版的乐谱可为典范。

3.对于竹笛曲谱中的技巧符号尚有一些不规范之处,如笔者曾见到有的书中把“”和“”混为一用,同一本书内对打音有的用“扌”,有的则用“丁”进行标记。还有一些记号在不同的书中标记并不相同(如揉音),还有的装饰音尚未有专门的记号进行表示(如气震音)。对于这些乐谱记号问题的解决方法,还需业界同仁仔细推敲商定,非本文容量所能承载。



(图片为乐谱《欢乐歌》,关于打音符号,有的版本用“扌”,有的则用“丁”)

4.乐谱的修订工作是一个较为复杂且可能花费时间、精力较多的一个长期过程。为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这个机制连接了乐谱出版方和演奏者、教学者,乃至广大的“笛迷”,利用信箱、杂志、网络等平台与媒介,可以更加迅速地推动乐谱修订工作的发展。相信这种反馈机制对于竹笛曲谱的修正工作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结语

拥有一份准确且完善的乐谱,无论对于演奏者还是学习者的表演艺术实践来说都是一件重中之重的事情。放眼世界,音乐工作者对于大作曲家(如贝多芬、莫扎特)的曲谱的修订工作无不细致认真,至今仍不断修订再版。对于肖邦的钢琴曲谱,波兰政府甚至选派学者修订了“波兰国家版”,作为权威的版本推行世界。这种种做法有利地推动了该门艺术的发展,并传播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面对此种情形,竹笛乐谱(甚至整个民乐界都存在如此现象)是否应该效仿呢?可能,听到此种观点,有人会认为:民乐的丰富多变性决定了它的乐谱难以记述于纸面。诚然,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台湾出版的李镇、俞逊发的演奏谱是一个好的反例)。但目前更加紧迫的问题是:竹笛乐谱尚存在着不少的谬误和不完善。正本清源——是竹笛曲谱首先应解决的问题,否则,这项艺术的传播将受到局限,那么就更不要说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了。

本文作者:马强,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为广东海洋大学艺术系教师。

欢迎关注金华笛子教学微信公众号,喜欢本文内容可点击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欢迎您提出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大家在交流中得到提高。

(长按二维码可快速关注公众号,收看更多精彩内容)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