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一个编制外的民办老师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地暖系统

如果,我们成长之前看到光明,那么成年以后,无论遭遇多少混沌黑暗,也都能保留一份清明和善意吧。教人育人,从来不分课里堂外。

***

我记得小学时一位阮姓的民办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小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村里有一户人家,儿子娶了一个坏媳妇,她即不善待老人,也不会勤俭持家。她让丈夫把老人赶出宽敞的大屋,让老人一个人住在茅草棚里,自己和丈夫每天大吃大喝却从不让老人吃饱。儿媳妇每天都要煮一大锅白米饭,她和丈夫二个人吃不完,剩下的怎么办呢?这个败家媳妇太不会过日子了,她根本就不留着明天再吃,而是直接用洗锅水从灶头冲走!老人家看着太心痛:多么好的白米饭啊,就这么白白浪费了。他就偷偷溜到墙外面,用麻袋兜住灶台出水口,把媳妇从屋里灶台上冲出来的剩余白米饭全截下来,再把它们过滤干净,摊在竹篇里放到太阳底下晒成干粮,然后再收到泥瓮中保存起来,这样一天一天的收集,居然存下了好几大瓮。结果,来年遭遇大旱灾,田里颗粒无收,全村人都挨饿,儿子媳妇也因为过日子大手大脚家中全无存粮快要饿死了,这时候,老人家拿出了他保存下来的几瓮干粮送给儿子媳妇,儿子和媳妇得老人帮助免于饥饿,又高兴又羞愧。老人说救他们一命的是被他们浪费掉的粮食,要他们以后勤捡持家,不可再糟蹋粮食了。二人完全经此事教训,对老人孝顺有加,从此勤俭度日,再不敢浪费粮食了。

这个故事非常简单直白,就是劝诫众人“节约粮食”“浪费可耻”,但是这个老师在讲故事时,说到老人如何收集剩饭、如何炮晒干粮、饥荒年间人们如食美味般咀嚼干粮时,以各种老人的姿势和品尝的神情铺助,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可真是美味啊!

那个小老头老师,半秃的脑袋,黑瘦矮小,整天穿着一身或深或浅的蓝色中山装,上衣口袋里必然别着一支钢笔。非常古板的装束,沉闷无趣的一个小老头。但是在他讲这个故事时,那仰头咂嘴回味的样子,让我感觉他好像真的品尝过故事里那些晒干的“美味干粮”,让我非常羡慕,那大概真的很好吃!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注意老杨同志洗饭锅,在她要洗饭碗锅灶时,专门跑到厨房外面的灶台出水口观察,看她有没有浪费粮食。当然,还是有一些些剩饭冲到水槽里去的了,但是我一来实在没有勇气学习故事中的老人去“截剩饭”,二来觉得那浪费那么一些些剩饭还是情有可原的,所以老杨同志在我心里一直是个很会过日子的“节俭媳妇”。

当我能搬着小板凳接管家中洗碗任务后,我会注意把锅里剩下的米饭包括烧糊了的锅巴全都铲起来盛到饭箩中,留着下顿吃,尽量不浪费。在吃饭时,只要到我碗里的米饭,我也会尽可能一粒不剩的吃光光。甚至于,我特别钟爱北方那种没有馅儿的白面大馒头,一层一层,用手揪着,我可以津津有味当成正餐,一气儿吃掉二三个。

在我离开小学几年后,听说村办小学撤掉了,阮老师这个民办老师也就失业了。有一次我在村里遇到他,他正往出村的方向走。再见他,他的头发已斑白,卷着裤管背着锄头,一副要去山上田间的样子。我和老杨同志站住,仍然恭敬客气地以“阮老师”招呼。他略有些局促,不同于普通乡民的粗犷豪放,只是客气斯文地回应了一声,就继续去劳作了。

老杨同志同情地感叹了几句,我却觉得老师他并不需要他人的同情,他比很多人更懂得生活,他也比很多人富有乐趣。

冬天严寒时节,这个古板的小老头会让我们把桌椅搬到背风又能晒着太阳的地方,美其名曰“课外教学”,实则只是不忍心让我们一群小萝卜头在冰冷无暖气的教室里挨冻吧。在暖洋洋又白花花的大太阳底下,我们哪里安静的下来专心听课啊,只顾着互相搞小动作嘻笑打闹了,最后老师叹着气停止了讲解新课,改让我们抄写新学的生字。穿着棉袄、晒着太阳上课,成为我记忆中非常温暖又不可或缺的一个剪影。

我不懂音律,这辈子唯一正儿八经接触过的乐器大概就是二胡了,也是得益于这位老师。那次是为了应付上级作业,老师挑了我们三个跟他学二胡,我还记得买一把二胡大约花了15块钱,我应老师要求回家和老杨同志提这个要求,本来以为抠门的老杨同志肯定不会爽快的答应,没想到听说是老师的要求,她二话没说就痛快掏钱了。真是令人惊讶!总觉得那个时候的人,对“老师”有着一种盲目的敬重和信任啊。

我兴冲冲地和小伙伴们跟着老师学习如何拉二胡,但事实上,比起学习音律什么的,我更对那块用来润弦的松香感兴趣。老师说它是松脂做的,黄色半透明,不规则状,拿在手上轻飘飘的,毫无重量。我起劲地拿它“擦”弦,老师说这样弦才不会生锈拉不出声音。但是我频频使劲用松香擦弦,甚至想帮别人润弦时,老师一脸难忍肉痛的劝阻我说:不用时时擦,感觉拉弓不顺畅或者弦声暗哑时再用松香润弦也不迟。其实这道理我懂,就是觉得好玩,才装聋扮傻一天三四顿地用松香去擦弦。不过,看在老师这么肉痛的份上,我还是停手了,这小老头实在是个老好人,虽然有点穷酸,但是还是不要太欺负好人了。

小孩处世,全凭直觉,心思简单,黑白分明。

人生有几十年时间与混沌灰暗打交道,却只有短短十来载可教人向善育人有德。

而现在,无论家长、老师,还是社会,却是集体教人“趋利崇利”。不知如此导向,未来几何。静观其变吧。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