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黄山:大山里一个村共200多人,竟有70多人都选择做了这件事!让人又惊讶又感动!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以下内容,安徽经济生活频道,今晚18:20直播的《第一时间》有详细报道!


今天是教师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要带大家到黄山市徽州区下面一个名叫郑村的小山村去看一下,这个小山村,人口不多,只有200多人,但却从村子里走出了几十位教师,是当地有名的“教师村”。


大山里的教师村 全村70多人都是教师


郑村,是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竦塘村下面的一个自然村,全村有200多人,以叶姓为主,相传这里的村民是宋朝诗人叶梦得的后裔。记者在郑村走访时,就碰到了很多退休和在职的老师。这些老师的家中,当老师的也不少。


黄山徽州区郑村退休教师叶克寒介绍说,从自己舅公开始算起,舅公的父亲也是老师,舅舅也是老师,舅妈也是老师,姨妈也是老师,父亲也是老师,妈妈也是老师,妹妹也是老师,弟弟也是当老师,还有自己的女儿也是老师。



退休教师叶宗云表示,自己的大伯父家一家有七个老师,二伯父家有六个,三伯父家有六个,自己家有三个,一共加起来二十多个教师。


村民们告诉记者,他们村里走出去的老师,涵盖了教学的各个阶段,如今分布在全国很多个地方,从小学幼儿园老师,一直到大学教授都有。


每家都有这么多老师,那从郑村里一共走出去了多少老师呢?在郑村负责计生工作的村干部曹美华告诉记者,虽然目前,还没有精确统计数字,但几十名老师应该有。



一个才200多人的小山村里,怎么会走出了这么多老师呢?村民说,因为相传是宋朝诗人叶梦得后裔的缘故,村里的人,对文人比较尊敬,村里有座小山丘,就叫笔架山。


曹美华介绍说,祖祖辈辈传下来,那座山丘都叫笔架山,就像个笔架,以前村里大户人家的门都要朝着笔架山,取笔架里出文人的用意。



跟皖南的很多徽商故里一样,郑村人也有经商的传统。走南闯北之后,商人们,也把重视教育的理念,带回了村里。


叶克寒说,村里原先经商的人多,经商后,都认为没有知识,什么都干不了。没有知识,经商也会要吃亏的,古话说的好,“三代不念书,就是一窝猪”,所以都比较重视教育。



除了尊崇文人的传统,和商贾们带回来的重视教育的理念之外,和很多其他身处大山里的居民一样,来自生存的压力,也让很多村民,走上了教师之路。


叶新开说,因为当时,大家都在农村里生活,接触的在外面工作的,就是老师,所以说长大之后,对老师的印象比较深刻一些,走上了这条道路。



叶克寒则认为,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每家都把培养子女读书,作为一件最大的事情来做。


全村重视教育 对年轻人送上寄语 


说起郑村人重视教育的传统,就不能不提郑村里的叶氏宗祠旧址。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这处旧址,曾被村里的商人们,自筹经费,改造为一处小学,造福乡里。


根据村里的记载,郑村的这座叶氏宗祠,建成于清嘉庆年间。清末太平天国时期,被毁。在1946年的时候,几名在外经商的本村商人,回到村里,在宗祠旧址上,建起了一所小学——郑源小学。



这所郑源小学,一直开班到上世纪90年代,后来由于农村小学撤并,才停办了。解放后,很多村里的孩子,都在这里上过学。如今,整个小学,只剩一个二层木楼,在二楼的木梁上,记者发现,上面还刻了一段话,仍能反映当时教学时的情景。



郑村村干部曹美华介绍道,上面写的是“看不懂的地方,上课问同学和老师,知道的学问,也很愿意告诉别人。就是希望同学之间,互相的学习,互相的切磋。


村民叶秋良回忆道,这上面原先有两个教室,用活动板材隔起来的。自己一直在这里上学上到了五年级。


当年郑源小学的首任校长,便是筹建学校出资人之一的叶锡纯,在郑村走访时,记者也见到了叶锡纯的儿子叶诚坚,叶诚坚老人今年已经75岁了,退休前也是一位小学教师。叶诚坚老人说,他们一大家中,一共有13人当老师。


叶诚坚的女儿叶秋华介绍说,自己现在在岩寺小学教六年级数学。家里几代人,教书的比较多,所以从小对老师也很有感情,所以就走上了老师的道路。


叶诚坚老人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叶锡纯,当年在南昌经营““天禄斋”茶行,回到家乡后,为了回报乡里,和人集资合办起了郑源小学。


叶诚坚老人说道,教育本身他可以救国,可以兴家。特别是当时农村里的人,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有文化,自己父亲当时,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愿,到这个村子里面,跟人合伙办学校。


重视教育这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记者在郑村采访时,发现村里的不少老人,都很有文艺范。镜头中的这位老先生,是曹美华的公公,叫叶宗山,今年已经85岁了,老人当年在郑源小学读到四年级便回家务农,但写得一手好字。



叶宗山老人说,他其实也可以算作是一名“老师”。当地学校的老师生病,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自己帮他们带课。


叶宗山老人,不但字写得好,二胡也拉得好,当着记者的面,在儿子的伴奏下,叶宗山老人还给记者唱了一首《送别》。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目前年轻学子就业的途径和空间也越来越多。采访到最后,很多老教师,也对年轻的一代送出了寄语。


叶克寒说,现在年轻人,希望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读完书,就要用你的知识,服务社会。这是关键一点,不服务社会,你的书等于白读。


一个200多人的小山村,之所以能走出几十位教师,跟整个郑村浓浓的尊师重教的乡风有关,在郑村,尊师重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倡导,而是内化为所有村民心中的一种共同认知,这种朴素的认识背面,其实,蕴含的也是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知识改变命运”。今天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也为郑村多年来尊师重教的乡风点赞!


安徽经视记者程国 边晋 特约通讯员余项羽报道

编辑:方鸿宇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