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新余宁的独门绝学,看你会几招!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来源:微新余


新余的乡镇文化浓厚...是代表着我们新余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来看看新余各乡镇绝活都有哪些吧!


1分宜县双林镇——夏布手工制作技艺

布是一种将天然苎麻纤维通过手工纺织加工而成的平纹布。苎麻纤维细长,质轻,强力大,光泽好,其构造中的空隙大,透气性好,传热快,吸水多而散湿快,是天然纤维之王,有“中国草”之美称。这些特性使其制作的布料牢实耐用、挺括滑爽、透气排汗,其天然抗菌的优越性、自然独特的肌理效果、地域民族的风格特征是别的纤维无法比拟的。在民间时期用于农民制衣服,裤子及蚊帐使用,现在广泛应用于高档的服装、床上用品、褥垫、墙布、门帘、工艺美术品面料。

早在1915年双林夏布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97年经分宜县农业局申报,国家授予分宜县为全国唯一“中国夏布之乡”称号,在2010年双林夏布技艺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崇桢年间,科学家宋应星(奉新人)在任分宜教谕时期,对种麻织布进行实地考察,在其名著《天工开物》中就有“腰机”和“夏布”两章,图文并茂,真实地阐述当时分宜织布情况。而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还珍藏着当年乾隆下江南时从双林调走的一匹夏布。

淳朴手工工艺

分宜双林


2分宜县洋江镇——端午赛龙舟

江镇一带的民间竞技活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每逢端午节都要组织龙舟竞赛活动。洋江镇的每个村都有祠堂(礼堂),每一个祠堂(礼堂)的横梁上都悬挂着引以为傲的龙船。龙头是龙船的灵魂,许多龙头经历着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这可是村里人的宝贝。龙头形态各异,有的昂首挺胸、有的俯首思进、有的怒目向前、有的笑傲江湖,形态逼真,表情非常丰富。一个龙头就是一件艺术品。

赛龙舟

洋江镇


3分宜县分宜镇——二胡演奏

宜镇一批民间二胡演奏爱好者于2011年10月自发筹资成立分宜镇二胡(戏曲、音乐)协会。协会有规范的章程,并在当地民政部门注册登记,有法定代表人、有账号、有财务管理制度、有出纳、有会计,做到账目清楚,财务管理规范。

协会成立以来,由组建时的30人逐步发展到现在的72人,其中女会员18人,男会员54人,有党员19人,有正县级干部1人,科级干部11人,退休干部20人,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28岁,平均年龄62岁,有演员资质证的演员3人。演奏乐器有二胡、高胡、中胡、板胡、笛子、琵琶、大提、三弦和打击乐、小喇叭。在分宜镇党委、政府以及各界人士的大力帮扶下,筹集资金购置了灯光、音响等演出道具,并统一了演出服装。

二胡

分宜镇


4分宜县凤阳镇——唢呐艺术

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凤阳唢呐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演变、传承过程,主要以家族群体口传身授或拜师学艺的方式世代沿袭下来,较少受到外来音乐干扰和异化,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形态,在乐曲结构、曲牌名称、旋律特征、表现风格、演奏技巧等方面,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演奏风格,代表曲目有“百合鸟”、“过山鸟”、“四子调”和“慢拍”等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音乐。

凤阳唢呐曲牌中上下重叠式、一部式和各种自由式(循环体、多段体、联曲体)等,符合我国传统的民间器乐曲结构原则,其中俗称的“帽子”即引子,“身子”即一首曲目的主题旋律,“尾子”是一种多段体曲式(可根据情况任意增减);“平吹”与“挂音”两个声部的特征及“对口”旋律的频繁出现和演奏中散、慢、中、快的速度规律,充分体现了独特的程式性特征。

分宜县民间唢呐的发展最多时有26个,仅凤阳乡就有12个,如今较有影响的属西塘乐队。这些民间唢呐队伍,长年活跃在分宜城乡和邻近乡镇。每逢乡间遇有婚丧辰喜,造屋乔迁,送兵迎兵、商铺开张等喜庆或丧事活动都离不开唢呐的参与;元宵、端午、国庆等传统节日,更是少不了唢呐的助兴表演增色添彩。

2013年,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唢呐

凤阳镇


5分宜县操场乡——花灯艺术

场花灯有着近500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 ,有一些传统活动也没掩埋于历史的长廊中,花灯却是长盛不衰,甚至不单只有元宵节闹花灯,每逢节假喜庆家家户户便是张灯结彩。

操场花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以来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在型、工意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作为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它以千姿百态的造型、纷繁夺目的色彩、五彩斑斓的灯光而成为绚丽多姿的艺术品。在当今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花灯艺术

操场乡


6分宜县杨桥镇——采茶戏

桥采茶戏至今有百年历史,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活跃在乡间。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曾几何时如一叶扁舟荡漾在当代文体娱乐丰富的海洋中。近些年,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特别是对经典文化传承的大力号召,采茶戏又慢慢的回归于大众。杨桥镇现有采茶戏剧团5个,他们都是自发组建的,其成员大多是采茶戏的传承者及戏剧爱好者。他们说看到国家现在这么大力度的支持,对采茶戏又充满了激情。在他们的表演中,既有传统的曲目,也有结合现实生活积极创作的,如《三女拜寿》,《恶婆记》等。,积极引导人们。他们的表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现在不光在本镇范围内表演,被邀请至其他的乡镇,甚至走出去到相邻的县区。

采茶戏

杨桥镇


7渝水区姚圩镇——唢呐吹打乐

圩唢呐吹打起步发展在清朝晚期,由湾里村彭家村民彭意生师承丰城而来,从此,姚圩唢呐在本地逐步发展起来。唢呐吹打作为一项谋生技能,传承发展具有明显的家族“传帮带”的特色,不轻易将技艺传授给外人。经过一代人的传承发展,通过拜师的形式,唢呐吹打逐渐发展成一只队伍,到20世纪80年代,队伍最多达20多支,它们经常活跃在广大农村地区。到80年代末,在上级文化部门的重视及帮助下,姚圩唢呐队伍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参加过新余市蜜桔文化节、广场文艺晚会、老人节、企业公司开业节庆活动,并获得多项奖项:1980年新余县在罗坊举办全县民间乐器大赛,获得一等奖;首届农民艺术节(1986年),器乐一等奖;第二届至第七届艺术节都荣获一等奖;2008年全市闹元宵民间艺术表演赛获一等奖。因此,姚圩被誉为“唢呐之乡”,并列入新余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唢呐

姚圩


8渝水区罗坊镇——书画艺术

坊镇人民以国画大师傅抱石为荣,追随名人的足迹,罗坊因此形成了以书画为主要形式的书画之乡,有众多的书画爱好者。罗坊镇文化站将书画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了罗坊书画协会,自2003年罗坊书法家协会成立以来,活动开展近百余场,参与人数更是数不胜数,发展了一大批书画会员,成就了傅二石、傅小石、钟文斌、胡知敏、刘更生、胡秉义等一批国家级书画家,文化影响力覆盖全新余甚至整个江西省。

罗坊镇如今已建有一个110平方米的书画创作室、200余平方米的美术馆和一个210平方米的书画展览厅。为提高罗坊镇书画家协会总体水平,加强与兄弟书画协会的学习与交流,罗坊镇还积极与各周边市、县书画家协会联系,使书画家在创作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据统计,历年来罗坊镇组织外出交流的书画作品平均每年达300余件,每年外出交流的书画人士达30人以上。他们“以书画为媒,以翰墨结缘”,架起了与外界团结联谊的桥梁。为加快罗坊书画产业的发展搭建了宣传推动平台。先后有80余件(幅)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国大赛中展出并获奖。

书画艺术

罗坊镇


9渝水区罗坊镇——花鼓戏

坊镇作为江西戏剧的发源地和发展地。肩负着传承与发扬戏剧的艰巨任务,早在宋朝时期,罗坊集镇就有三个戏班常年演出,一是苏杭的杨洲班,二是宜春的袁洲班,三是罗坊本地的民间戏剧班,戏剧文化丰富而多彩。

如今,罗坊镇还常年保留着6个农民戏剧班,每年为农民演出上百场,演出剧目主要为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保留剧目,有《善恶记》、《卖广货》、《打油郎》、《桃花扇》、《五子图》、《十五贯》等。农民过大寿,娶亲嫁女,子女考取大学,都喜欢请戏班子来助兴。只要戏剧班一进村,戏台子往众厅或打谷场一搭,村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起来,家家户户早早就在戏场“霸”好凳子,孩子们在台上台下欢呼雀跃,等到夜幕降临,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之后,戏就正式开演了,台上打着花脸,穿着水袖长裙的演员走着“8”字步,咿咿呀呀地唱得忘乎所以,台下端着饭碗、吸着卷烟的观众乐呵呵地看得颠三倒四。

花鼓戏

罗坊镇


10高新区马洪办事处——霹雳舞

洪办事处吴九昆、李忠平的“马洪霹雳舞团”,是一支地地道道本土霹雳舞队,主要成员来自马洪办的父老乡亲,也有一部分为新余其他乡镇,都是由农民、自由职业者、经商务工人员等组成,大的70多岁,最小的8岁,他们都是因为对霹雳舞的热爱而走到一起来的。截至到目前,、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中国梦想秀年度庆典》、《黄金100秒》,北京卫视的《老有才了》等演出活动,取得了很好成绩,萌翻了广大网友和观众。

霹雳舞队每天利用晚上时间排练,既不耽误农事,又能锻炼身体,深受群众喜爱,最主要的是原来到了晚上就一片寂静的村庄,现在因为霹雳舞重又热闹起来了,每到晚上七点半男女老少都一起聚到文化广场,跳舞的跳舞,唠嗑的唠嗑,一片热闹的景象,极大的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被农民朋友称为“最廉价的文化娱乐活动”。

霹雳舞

马洪镇


11仙女湖区观巢镇——十样景

十样景”是观巢镇独有的一种民间乐器合奏,演奏时,鼓锣铿锵,琴笛和鸣,唢喇扬声,铃钹点缀,和谐美妙,声音宏亮,节奏井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烘托节日喜庆气氛的功效,其它乐器难以比肩。作为观巢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吹打艺术,“十样景”曾盛极一世,无论是豪门巨贾,还是普通民众,只要有结婚、乔迁等喜事,都会请来“十样景”庆贺一番。没有“十样景”的捧场,喜事将黯然失色。

“十样景”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但究竟在哪一年产生,已无可考究。当地村民有一个传说——以前,村民有赶庙会的习俗,分宜昌山庙庙会最为盛大。附近几十里的村民都要到那里去赶庙会,一路上敲锣打鼓,好不热闹。途中要经过当时天下闻名的权臣严嵩故里,严嵩位高权重,连皇帝也忌让三分,天下臣民莫不畏之。赶庙会的各地村民害怕冒犯严嵩,只要路经严嵩的家乡,都要偃鼓息锣,停止奏乐,唯观巢村民可例外,“十样景”奏得震天价响,吓倒了过往行人。为什么观巢村民敢于犯忌?原来严嵩是观巢张氏外甥,其母娘家为观巢村。

十样景

观巢镇



12渝水区界水乡高家村——舞龙舞狮

水舞龙舞狮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新余市历史最悠久的舞龙舞狮技艺传承,基于保护本村安全、增强村民体质的初衷诞生,随着年代变革,现已演变为一种成熟的演艺形式,在坊间广受好评。

界水舞龙舞狮起源于光绪年间,每年正月初一,先在本村及附近村庄为百姓演出,然后逐渐向更远的地方辐射,分宜、新余、宜春等地都有其舞狮表演的足迹。由于当时社会文化生活比较缺乏,舞狮舞龙表演很受当时百姓的喜爱和欢迎。表演场次应接不暇,一直要表演到正月底才回家。

近年来,界水乡舞龙舞狮队有成员20余人,一直活跃在乡村集镇,还曾到新余、宜春、樟树、永丰、永新、吉安、新干、余干、武宁、铜鼓、黎川等地演出,更是荣获2007年省农运会第三名、省道德风尚奖、2007年市优秀奖、2012年区灯彩大赛一等奖等奖项,被群众所肯定。

舞龙舞狮

界水镇


13仙女湖区欧里镇昌坊村——剪纸艺术

余昌坊剪纸,历史源远流长。早期昌坊民间剪纸形式灵活自由,随意想象,题材就地取材,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底游的都能通过剪纸人灵巧的双手表现出来。

如今,村里的昌新保从其奶奶钟凤英和姑姑昌秀英处传承下来这门手艺。 五十多年的剪纸生涯,他把美术技法运用到传统剪纸当中,开阔了剪纸领域的视野,丰富了剪纸艺术表现形式,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戏曲人物等题材;有现实生活中的山水林木,花鸟鱼虫,房舍器具等内容,充分反映了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代表作有:《永远跟党走》、《党为人民谋幸福》、《继往开来》、《中国梦》、《盛世中国》、《八仙过海》、《昌坊故事传说》、《幸福》等作品。

剪纸艺术

昌坊镇


14观巢镇观巢村——推车

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车灯,作为观巢镇流传的灯彩节目之一,以浓厚的乡土气息、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而著称。推车灯的表演活动一般在春节期间进行,每年正月初二、初四在观巢村表演,称为“拜年”,“八朝”(正月初八)过后,开始走村串户,最初只在同族之间表演,因群众喜爱,逐渐打破常规,邻近村庄也连年走访,成为沟通感情、增进友谊的纽带,是绽放在乡土里的一朵艺术奇葩。

推车灯

观巢镇


15良山镇下保村——农耕文化

充分展示下保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产业、新农村建设成就和文明建设成果,下保村筹措资金100余万元,建成了下保中心示范村文化展示馆。展示馆坐落在群山环抱的下保中心示范村内,占地面积 1500 m²,建筑面积335 m²,分上下两层,为古色古香的微派建筑结构。

农耕园展示馆主要突出“农耕文化”——汇集老农具,还原老生活,传统的“农耕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有农耕工具、浇灌用工具、收割禾桶、手工纺织车辆等传统工具共200余件,其中还有现在难得一见的木制水车、手工纺车、竹砻、灯心草油灯等等。展示厅利用实物、模型展示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场景和历史沿革,展现了旧时农民耕作与生活的全貌,反映了旧时农业科技的非凡成就。

农耕

良山镇





本期编辑:柳园


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新余文化恰噶!同意的点ZAN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