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皇宫大内贵妃御用防寒器物显尊贵,一般人拥有不了(图)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雍正年间著名宫廷画家陈枚画了一副富贵、典雅的宫廷美人图,即《月曼清游图》册,现在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图册共12开,最后一副画描绘了一位身穿华贵皮草的贵妇怀抱一个金光闪闪的铜质镀金手炉,冒雪缓步而行。

(《月曼清游图》,清,陈枚绘,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很喜欢这幅画的意境,还专门赋诗一首:“眷信侵寻槛外梅,倚吟秉烛共徘徊,轻寒不入深庭院,女伴携炉得得来。”最后一句提到的“炉”就是手炉。

故宫博物院就藏有跟画中仕女几乎“同款”的铜鎏金手炉,该手炉造型精美,做工精致。

(铜鎏金缠枝牡丹手炉,清,故宫博物院藏)

手炉在明清最盛行。当时的文学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明朝世情小说《》六十八回写到,爱月儿“一手拿着铜丝火笼儿,内烧着沉速香饼儿,将袖口笼着熏热身上”。这里的“铜丝火笼儿”,就是手炉。

到了清朝,手炉更是富贵人家小姐、夫人们的冬日标配。比如,《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好不容易见到王熙凤,见王熙凤一身绫罗绸缎,“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彼时的琏二奶奶正春风得意,年轻貌美,在富丽堂皇的贾府,凤姐头戴灰鼠披风、身穿桃红花袄,加上手里弥漫着袅袅香烟的手炉,贵气逼人,震得乡下来的刘姥姥大气也不敢出。

目前传世的手炉最早是在明晚期出现的,由铜器名匠胡文明和张鸣岐制作,前者以錾花工艺见长,后者以纯正的皮色取胜。到了清代,制作手炉的工艺和材质明显增多,有珐琅、漆器、铜器等,其中以珐琅居多。清末,宫廷珐琅作已被裁撤,宫中所用物品多沿用前朝遗留或在民间定制。清宫传世珐琅手炉均为清中期作品。

比如这件画珐琅三阳开泰手炉为清乾隆年间制。手炉为椭圆形菱花式,铜镀金开合式提梁。前、后两面开光内绘三阳开泰图。开光外饰宝蓝地缠枝花卉纹。盖面满布镂空“卐”字锦纹。手炉色彩丰富,描绘工致,将吉祥寓意的纹饰融进山水画中,体现了宫廷艺术的特点,是广珐琅器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画珐琅三阳开泰手炉,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手炉除了珐琅制,还有描金技法的手炉。描金,即在漆地上加描金花纹的做法,分一色描金、识文描金和彩金象描金等多种技法。我国描金漆工艺之运用始于战国时代,清代是描金漆器的辉煌时期,技法多样,工艺精绝。下面这个朱漆描金龙凤纹手炉,金色浓淡成晕,如画家运色,为清代描金漆器的代表作品。

(朱漆描金龙凤纹手炉,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这个手炉双圆相连形,上有提梁,内设铜盆,与铜丝编盖吻合。手炉以世代相袭的龙凤为纹饰,又以红色漆为底衬,吉祥喜庆,浓重的宫廷色彩和皇家气息扑面而来。

手炉大都是实用性的,但是,也有就是用来“看”的手炉。比如这件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

(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清雍正,故宫博物院藏)

手炉呈不规则却十分对称的长圆形,提梁弯曲的形状与炉身的造型相协调,炉身四面开光,两两相对。开光内黑漆地,其上以金漆描绘不同的山水图景。画面构图讲究,布局疏朗,远山近石,亭台楼榭,草木飞鸟都描绘得细致入微,宛如工笔画。风光旖旎的山水图虽浓缩于方寸之间,却透露出飘渺深远的意境。

(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清雍正,故宫博物院藏)

那么,为什么确定这个手炉是用于观赏,而不是用来暖手的呢?这是因为清宫珍藏的手炉内胆中都残留有灰白的炭灰,然而这件手炉的内胆却异常洁净,没有任何使用的痕迹,可见它并非暖手的实用器,而是用以观赏和陈设的工艺品。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