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葫芦丝音乐的意境感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难得一见鐘情,也不是一旦形成,就永久不变的-- 见异思迁啊,真是越比越像,说来爱情也是对异性產生的一种意境,不是麼?以<草原之夜>為例,王洛宾先生的原意通过歌词可以了解个大概,即年轻人置身于广阔天地间,把对爱情的渴望及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景诉诸琴声,不能不说一定程度折射著王先生自己当年的真实情怀。


这种情怀后来让李双江阐发的淋离尽至,以至年轻时的我也曾為之“意境”联翩不已。李双江除有一个好歌喉外,也在新疆草原上体验过类似王洛宾的生活,二人应属心有凄凄,更加李的浪漫倜当,想不生意境都难(九十年代中,在凤凰城有幸目睹李双江等一批老艺术家同臺表演。 李在自我介绍时说他在新疆时语学得相当了得,可以和当地姑娘谈恋爱。我是寧可信其有哇)。

然而近年来听了刀郎的翻唱,方觉得天外有天,百尺竿头又进一步,对天苍野茫间的粗獷情怀感受更甚于浪漫憧景。在这种心境时吹出的<草原之夜>别有乾坤,同时再听网上流行的葫芦丝版本时,始觉索然无味。


     音乐就是音乐,是不能用语言来很贴切的去描述它的,听音乐和演奏或演唱音乐,讲究的都只是一种感觉,是你对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及万事万物的一种感悟,以及你自己各种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也就是你的生活经念越丰富,知识积累越多,对万事万物的感悟越深刻,你对音乐意境的把握,才有可能越贴切,甚至超越曲作者本身所赋予作品的内涵。


还有,从左右脑的分工而言,左脑是语言的逻辑的脑袋,右脑是艺术的非常具有创造力脑袋,人对音乐的感觉,自然而然来源于右脑本能的第一反应,可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学音乐,包括我们很多大学的老师,在教他们的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都要用一大堆的语言去描述它,把你自己的以及别人留下的对这个音乐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抹杀了每一个自然人结合自己的各种经验对音乐的最初的感悟,这对培养有创造力的新一代是非常非常不利的,如果真要培养高素质的富有创造力的下一代,我想我们应该要想办法改变目前这种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或演奏者真正去认识和把握音乐的意境,从而感受到音乐艺术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从而达到音乐艺术育人的真正目的!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