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凉都人物】巧手铸就的美妙音符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在新购进的机床上加工制作

中国的民族乐器丰富神奇,芦笙无疑是一件奇器。

水城县青林乡海发村的苗族小伙罗大学,通过自学成才,在当地第一个学会了芦笙制作,成为大山深处在竹管上拨动美妙音符的一只精灵。

罗大学如今已成方圆百里的知名人士,经常代表小花苗出席各种社会活动,外出交流很多。因为提前联系,罗大学在家中等着我们,并在之前做好了准备,见面简单寒暄几句后,他便应记者要求,潜心全流程做起了一只6管芦笙。他一边麻利地制作芦笙,一边和我们拉起了家常。

罗大学1968年生,14岁学会跳芦笙舞,系芦笙王张文友第三代传人,乃当地芦笙舞者中的佼佼者之一。他从小痴迷芦笙舞,钟爱吹芦笙,视芦笙如生命。


笙管打磨

“1982年,小组集体凑足40块钱买了一对芦笙,那是大家伙的宝贝,武艺不高的人得不到吹的,我是可以吹奏的人之一。”罗大学说到这里,脸上露出自豪的表情,“时间一长,芦笙音不准了,我拿去调音,路上不小心,一跤摔下去,把气盖摔断了,这下闯了大祸。”

当时,最近的会修芦笙的是纳雍县龙场乡一个姓马的,到他家单边要走4小时路程,当时罗大学宁愿摔断自己的腿,也不愿摔坏手里的芦笙。但祸闯下了,得想办法补救,买来赔是不可能。几十元钱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怎么办,只能琢磨着自己修,心灵手巧的他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找到了感觉,成功制作了一个气盖替代,这一成功大大鼓励了罗大学。他心想,气盖自己能制作,那其他部件是不是也能自己动手制作呢?有了这一想法的罗大学一发不可收拾,成天摆弄起了芦笙手工制作。

晚上点油灯要成本,只能利用白天做。白天要下地干活,还不能耽误任何一场舞会,就忙里偷闲挤时间。


钻孔

苗族同胞对芦笙的感情是相通的,母亲对罗大学的“疯狂”不但不反对,还大力支持,尽量多承担地里的农活,给他腾出时间。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其前身为竽。芦笙历史渊源流长。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独特的文化体系,并在苗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芦笙由笙斗、笙管、和共鸣管构成。常用的芦笙管6 根,外侧开有接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插入一长形木头葫芦内,每簧一音。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现经改革,笙管数增至2 0 余根,每管上端均套用薄铜皮制作的共鸣管,音域可达两个八度又五度,音色明亮浑厚。

做芦笙,最难掌握的是制作,买来的口琴拆下的需要再次加工,要用小锤敲打成薄片,厚了不行,太薄也不行,还得要匀净,完全凭感觉,火候最难以掌握,因为它是音准的关键,对音准的把握也全靠自己感觉。罗大学真正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失败乃成功之母”,经历了不知多少次失败,前后做成了10多只次品,花费了数十元的成本,到1985年,罗大学基本掌握了芦笙制作技艺,成功制作的第一对6管芦笙以40元的价格卖给了县。


安装

罗大学成为周边制作芦笙第一人。

芦笙在当地很有市场,几乎每家都盼望拥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购买力上升,罗大学制作的芦笙供不应求,成了他的主业,他也成了当地第一批有钱人。2009年,他推倒3间茅草房,花2000元盖起了瓦房;2012年,第一批建起了砖混结构的“洋房”。

“这都是制作芦笙挣的钱。”罗大学很自豪。

如今的罗大学,制作芦笙的技艺早已炉火纯青。从6管芦笙开始,现在能做最为复杂的21管芦笙;从最初的全手工制作,2015年花27000元从昆明购进了2台二手机床,升级为半机械化地制作芦笙;除了制作芦笙,他还制作洞箫、巴乌、笛子、葫芦丝等民族乐器。

以往的调音完全靠感觉,如今的调音不一样了,罗大学在网上用手机免费下载了调音软件,“这种软件,用起来既准确又方便,”罗大学一边介绍,一边摆弄手机给调音。


用自制的多管芦笙吹奏

最令罗大学自豪的是亲手带出了2名徒弟,张发荣和王海生,其中,王海生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而他自己,只是县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让年轻人去努力!”罗大学是这样认为的。

在聊的近1个小时时间里,罗大学的1只6管芦笙完成了1管。

当下春节临近,周边外出打工少数民族小伙少女们纷纷回家过节,寂静的乌蒙山区深处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民族狂欢,小花苗的芦笙将再次吹响苗寨,罗大学也迎来了他销售芦笙,推广传承民族技艺的黄金时节。

(来源:六盘水日报

新闻热线:8261670

责任编辑:

值班主任:斯雪松

总值班 :任舟影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