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雷州音乐:粤西地区绚丽的民间艺术之花!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上方雷州市网”免费订阅雷州新闻美食文化搞笑雷州话同城交友吃喝玩乐!




       雷州音乐是雷州半岛地方民间器乐曲,是广东省五大地方民乐之一。雷州音乐产生于清初,盛行于清末。它的演奏方式可分为吹打乐和管弦乐。吹打乐是以打大鼓、持拍板的司鼓者打出节拍为先导,配合四只大小唢呐演奏,又称作牌子。多出现在室外游行或节日的欢庆场合。管弦乐用的乐器包括笛子、二胡、秦琴和小型打击乐器,被称作斋班。雷州音乐流行于雷州、徐闻、遂溪、湛江市郊等地,据民间艺人口传、记录和整理的乐曲有30多首,著名曲目有《坐门楼》、《游锣》和《十三支》套曲等。雷州音乐具有曲调明快、节奏整齐、旋律朴素等特点,以商调、羽调为主,间有宫调式。近年来,雷州音乐工作者又创作出一批具有雷州地方特色的作品,广受好评。



雷州

音乐




雷州音乐是全国45个民间乐种之一,流行于广东省雷州半岛,包括:雷州市、徐闻县、遂溪县、湛江市区一带。约产生于清代中期,但到1940年代时已经濒临失传,1949年以后才由学者根据少数艺人的演奏加以整理。




『 雷州音乐介绍 』

雷州音乐是产生并流传于雷州半岛的民间音乐。它包括雷州古代雅乐、民间吹打乐、小牌、雷剧音乐、雷州道教音乐和音乐。常用乐器有唢呐、二胡、笛子、锣、鼓、钹等。



雷州半岛是古代俚僚百越杂居之地,民间产生的音乐艺术,受到中原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影响,明代在府治雷州府已设有专职乐队。



雷州音乐色彩丰富,内涵广泛,旋律古朴流畅,节奏明快规整,以威武雄壮见长。

雷州的民间器乐曲。始于明盛于清,流行于雷州半岛湛江地区。雷州音乐按演奏形式可分为:将军令,气氛热烈,气势磅礴;小牌,旋律流畅优美,轻松活泼;坐门楼,多用于庆典,乐手坐在门楼下(大门口)演奏;戏套,为雷州歌剧和黎戏(雷州木偶戏)的场间气氛音乐,也用于日常生活。




雷州音乐是全国45个民间乐种之一,以吹打乐为主,具有节奏鲜明、旋律流畅。调式明显特点,主要是在重大节日庆典、戏剧演出活动中渲染气氛,雷州半岛群主称之为“锣鼓班”。




雷州音乐有戏曲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类型、戏曲音乐以民谣、雷歌唱腔、器乐曲为代表。产生于宋朝盛行与明末清初的民间乐曲,则是群众举行节庆活动时所演奏的乐曲,如十三枝、十三番、将军令、坐门楼等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以、道教、懦教举行坛斋仪式所演奏的乐曲为代表。




始于唐代的雷州乐曲现仍存50多首,宋代盛行的雷州道教音乐现仍存曲目30多首。新中国成立后,雷州音乐工作者除挖掘整理出一批传统曲目外,还创作了一批新曲目,使雷州音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文化技术。它多在庆典祭祀或民间民俗活动时演奏。雷州音乐现存曲目二百多首,别具鲜明的地方艺术特色。是粤西地区一朵绚丽的民间艺术之花。



『雷州音乐类型 』

雷州音乐 雷州属“净土宗”,该宗以开声念佛为主。因此,它的音乐主要是声乐,分为赞、叹、颂、念、白等五类,其中以赞为主。现所搜集整理的雷州音乐共有50多种,其结构严谨,节拍规整,情调庄严,旋律流畅。



  

雷州道教音乐 雷州道教音乐以声乐为主,也有少量器乐曲,用于道场“斋谶”,共有40多种。声乐曲是用雷州话演唱,曲目有30多种。其演唱形式别具一格。唱分为领唱、齐唱,伴奏以吹响为主,即兴伴奏,演唱者(道士)各持一件抨击乐器,边唱边击。




『雷州音乐乐器介绍 』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由波斯人发明,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二胡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二胡又名“胡琴”,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二胡由琴筒、琴皮、琴杆、琴头、琴轴、千斤、琴马、弓子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另外还有松香等附属物。




琴筒是二胡的共鸣箱,琴杆是支撑琴弦、接指操作的重要支柱。

琴筒是二胡的共鸣筒,多用红木、紫檀或乌木制成,也有用花梨木或竹子做的,七十年代并开始使用低发泡材料模压成型。其形状主要为六方形,有些地区则制成圆形或八方形。筒腰略细,筒后口敞口或装置开有各种式样花孔的音窗。琴筒起扩大和渲染琴弦振动的作用。



琴轴用来调节二胡的音高。二胡的定弦音高主要是靠琴轴来调节的,即拧转线轴来绷紧或放松弦,紧则音高,松则音低。

千金用于扣住琴弦。琴杆上扣住琴弦的那个装置叫千金,千金一般是用铜丝或铅丝制成。琴马是联结琴皮琴弦的枢纽。弓子用于拉奏二胡。琴弦,二胡的声源来自于琴弦的振动。松香的作用是增大弓毛对琴弦的摩擦。




笛子是古老的中国乐器,也是中国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音笛。

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在民族乐队中,笛子是举足轻重的吹管乐器,被当做民族吹管乐的代表。

大部分笛子是竹制的,但也有石笛、玉笛及红木做的笛子,古时还有骨笛。不过,制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为竹笛声音效果较好,制作成本较低。




是一种属于金属类的打击乐器。锣是用铜冶炼而成的,它的结构比较简单,锣身呈一个圆形的弧面,四周是以锣身的边框固定,,产生振动而发音。

最早使用铜锣的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古称铜钹、铜盘,民间称镲。打击乐器。碰奏体鸣乐器的一种。中国、外国乐队中都使用。中国古代把铜钹、铜铙或铜盘、镲等,统称为铙钹。

圆形乐器,中心鼓起,两片相击作声。初流行西域,南北朝时传至内地。

钹源于西亚,流行于北魏。明清后成为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 历史久远,表现力强。不仅在民族音乐、地方戏剧、吹打乐和锣鼓乐中使用,还广泛用于各族的民间歌舞和文娱、宣传活动中。

钹源于西亚,最早在埃及、叙利亚,以后在波斯、罗马等古国都有流传;在东方,先见于印度,后而中亚,钹大约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随《天竺乐》传入我国中原。钹在隋代九部乐中,已用于天竺、西凉、龟兹、安国和康国五乐中。

到了唐代,十部乐中有七部用钹,尤其在燕乐中,还有正铜钹与和铜钹之分。在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画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乐舞石刻中,已绘有敲击铜钹的人像。

明、清之际,钹是昆曲等地方戏剧中的伴奏乐器。

秦琴,中国传统弹弦乐器,由古时的“弦鼗”发展而来,结构和阮相似。音箱由六或八块硬质木板胶接成边框,呈梅花形、圆形、六方或八方形,两面蒙桐木薄板。琴杆窄而长,用硬木制作,上嵌十九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琴头雕有梅花、如意、蝙蝠或铲头为饰。全长89、音箱直径28厘米。

秦琴:由古时的“弦鼗”发展而来,结构和阮相似,共鸣箱小于阮和月琴,但琴杆较长,琴箱形状多种,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有一飞天合奏图,其中一飞天手抱花边阮,琴箱已与今日之秦琴相似,但琴杆较短。秦琴包括琴身、琴杆、琴头、弦轴和琴弦等部分。




琴身即共鸣箱,由6 块或8 块硬质的弧形木板胶接成琴框,上下开有插琴杆的洞眼,琴框两面蒙以桐木薄板而成共鸣箱。琴箱呈梅花形、圆形、六角形或八角形。

琴杆窄而长,一般多用色木等硬杂木制作,上面嵌有音品。琴头刻成梅花、如意、编幅、铲头形,上面有的还嵌以骨花。弦轴使用琴杆木料或齿轮铜轴。

秦琴的音色明亮、柔和,与别的乐器合奏,音响协调,是结合高、低音乐器的中音乐器。现多用于广东音乐、潮州大锣鼓和民族乐队,也作为各地方剧种的伴奏乐器。

在广东音乐中,秦琴是配合高胡或扬琴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尤其是表现轻柔、优美的旋律时,有着较好的效果。

在民族乐队中,秦琴常为笛子、二胡等旋律乐器配奏,担任伴奏部分的节奏与和声部分的声部,或附会其他乐器演奏部分曲调,但很少使用高音。




『传承与发展 』

雷州音乐约产生于清代中期,但到1940年代时已经濒临失传,1949年以后才由学者根据少数艺人的演奏加以整理。




2014年3月1日,广东湛江市文联、市社科联、市流行音乐学会与市音乐学会联合举办研讨会,研讨如何将雷州音乐元素融入流行音乐作品。




雷州音乐元素体现于雷歌当中,是当地群众流传百年的艺术。多年来,为让雷歌进一步发展,本土的音乐人都致力研究如何将雷州音乐元素与多种音乐元素结合,拓宽雷歌的发展空间。市流行音乐学会会长李健多年来不断尝试用雷州音乐元素创作曲子,如以雷州音乐元素为基调采用变奏手法创作的《天南重地》。他说,大多数雷歌反复运用了“嗦哆唻”(SO DO RE)这三个音阶,歌曲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若能与流行歌曲元素结合必大有发展前景,如广为传唱的《红色娘子军》的电影音乐与《弯弯的月亮》当中都存在雷州音乐元素的变化使用。




雷州音乐于1984年编入中国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辞典》。


来源:非遗说


联系我们

欢迎 爆料、投稿、相亲、求职、求助

加小编—小雷私人微信:leizhoushi

Q  Q:814439724

官 网 :http://www.leizhoushi.com

你与雷州的距离,只差一个公众号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