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王味之:中国传统书画手卷的特质与魅力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作者的话:

这篇微信是我在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基础之上整理而成,论文题目是

"互动与共生——传统手卷赏鉴特质与当代展示研究",作者王伟,即王味之,导师何士扬教授。论文写作之时,美术界关于手卷认识的误区,展览展示存在的问题,现在还在,连微信关于手卷的图片,大多都是被放倒的。这次我想把论文以微信的形式推送,干货都在,编排尽量适宜轻松阅读,方便大家对于中国传统书画手卷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如果想看原文或作学术引用,可以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在中国知网上下载。(王味之)


海上云水山平台将分期连载

敬请关注和留言交流

1

手卷热和展示困惑!

什么是手卷?

2

如何”正确“观看手卷?

3

手卷的特质是什么?

美术馆和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展示手卷?



中国传统书画手卷的特质与魅力


王味之


先解释两个概念。


·


互动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讲是指一种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彼此发生积极改变的过程。共生原是生物学专有名词,是指进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如今,“互动”、“共生”的概念被广泛的应用于经济、教育、文化传媒、展示设计、当代艺术等诸多领域。


刘鼎声音装置《1999》,2014年第十届上海双年展作品

作品《1999》反应了中国当代艺术90年代的发展,墙上电话收集了刘鼎与中国艺术家及评论家的访谈记录以及90年代的流行歌曲。每一只电话里声音内容都不一样。这件作品本身的完成并不是作品的全部,当观者拿起话筒参与到其中时,这件作品才是真正完成,作品与观者处在一个互动与共生的时空中。


有木有拿起电话听听的冲动


2008年上海双年展冒雨排队进入美术馆的人流


大家都说当代艺术看不懂,

而想看的欲望却很强大啊!


当代艺术的传播方式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由过去单纯的展示逐渐向注重受众接受体验的互动展示发展,越来越强调作品的趣味性以及展示过程中与公众的互动与共生性。


这就是当代艺术的魅力所在。




这就是手卷的魅力所在!


互动与共生, 这种当代艺术的可贵精神,却是我们传统书画手卷一直以来所具有的良好特质。


接下来我们通过对手卷带有互动性的传统观看方式、激发互动性的进行式结构以及手卷赏鉴中互动共生印记的分析,来探讨手卷“互动共生”的艺术赏鉴特质的魅力。


一,手卷带有互动性观看方式的特质的魅力


手卷移动观看的欣赏方式引起的时空变换与阅读愉悦感


手卷画……不在画什么,不在怎么画,而在手卷画很早很早即塑造并决定了中国人“移动观看”的习性——手卷画的长度,既是“空间”的,更是“时间”的,它必须一边展开,一边观看,在“移动”过程中,图像“故事”自行“叙述”,画面“情节”渐次展开,观看者便是在“移动”中跟着一节节一段段“长度”渐行渐远,自行“阅读”故事。[1]这就是陈丹青所描述的他作为欣赏者在展开手卷进行欣赏时所产生的审美愉悦感。


陈丹青先生这段论述是精彩的,只是把其中的“必须”改为“通常”,使之不要那么绝对就好了。上期手卷观看我们已经讲到:对比我们阅读书籍或观看影视作品时有先纵览目录或预览故事梗概的普遍习惯,欣赏者在观赏手卷时当然也会有一窥全貌的冲动。因此,把手卷完全打开,也并不是完全错误的。只是,把手卷一直完全打开来欣赏,展卷时的那种时间和空间变幻引起的审美愉悦感就会大大减少了。


手卷移动的观赏方式,使手卷突破了一般绘画平面空间的限制,具有了时间的因素,同时激发了阅读者的愉悦感。


手卷构成要素的时间性节奏是手卷艺术的独特魅力之一


节奏是时间性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要素之一,如文学、音乐、电影、戏剧等等,情节或旋律的节奏感可以增加观赏者的审美愉悦感。


手卷观看的时间性节奏包括两方面,一是手卷装裱结构的节奏,一是画心本身横向的视觉节奏。


1,手卷装裱结构的节奏


手卷装裱的结构有天头、引首、隔水、画心、拖尾几部分,其中画心部分是整个节奏的高潮,两边是起和收,使手卷的阅读具有整体的节奏美感。手卷装裱由简到繁的发展,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为了展卷时节奏美感的需要。


手卷装裱本身各部分的节奏安排


2,画心本身横向的视觉节奏


画面本身时间性的节奏感主要体现在全景式的山水、花鸟或者叙述式的风俗、人物绘画题材中,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千里江山图》的高潮在偏后半段有最高峰的一段;《洛神赋图》的高潮位于曹植与洛神在云车、轻舟上互赠礼物、畅诉衷情一段,在是后半段;《清明上河图》的高潮是在虹桥一段,也是偏后半段,与电影、音乐、文学、戏剧的剧情节奏设置有很大的相似性,当然也有偏前面的。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画心)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画心)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手卷画心的构图还有另一种类似于二方连续图案节奏感的结构。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就是横幅画面一文一图间隔连续,也有手卷是把差不多等大的方形或竖形小画合裱在一张手卷上,画面之间以隔水有规律地隔开,还有书画册页一文一图间隔,都是追求一种重复的、具有二方连续般的节奏美感。


东晋  顾恺之 列女仁智图(画心)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马远 水图卷(画心)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时间上进行式的结构使手卷具有良好的观赏节奏感,它将创作者、手卷和欣赏者之间紧密联系起来。当一卷缓慢展开时,时空渐次变换,使观赏者产生神奇的审美愉悦感,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   赏鉴的把玩性特质使之具有亲和的魅力


中国书画欣赏常称“把玩” 或曰“玩赏”,是属于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赏鉴方式。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鉴识收藏购求购玩章》中要求说:“非好事者,不可妄传书画;近火烛,不可观书画;向风日,正飧饮,唾涕,不洗手,并不可观书画……人家要置一平安床褥,拂拭舒展观之。”[2]他“每获一卷,遇一幅,必孜孜葺缀,竟日宝玩。”[3]宝玩二字,道出了中国人对待书画的态度以及赏鉴者与艺术作品的关系,这个关系在手卷的赏鉴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手卷的欣赏过程中手的介入使观赏者与作为物的手卷有了视觉之外的触觉上的关联,这使手卷的观赏具有了更直接的亲和感和互动性。古人正是将手的触觉加入在赏鉴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种把玩的心态,从而建立了观者与手卷更为紧密的联系。



[1]陈丹青:《谈话的泥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第244-245页。

[2]俞建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第1232页。

[3]同上。


三,   手卷赏鉴跨越时空的互动与共生的魅力


书画家首先完成作品,裱画师又将书画家的作品进行装裱从而完成一幅手卷,然后在收藏与赏鉴的过程中与手卷以题识、题跋或钤印的方式进行互动,在引首、画心或拖尾甚至隔水处,这些赏鉴印记随着时代的流转和收藏者的变换慢慢增加,有时需要装裱工序再次介入,在这时、空、人、物交互不断的共同作用下,手卷慢慢地不断生长。


手卷上的款识大致有四类:一类是作者的自题款,第二类是文人朋友捧场的文字,第三类为后人包括评论家、鉴赏家和收藏家的品评,第四类为皇帝或代笔的御题。有些款识直接题于画心的空白处,而有些将题跋直接写在装裱的引首或拖尾等处,还有一些则另立篇幅书写并在重新装裱原作时加补。手卷的独特装裱形制为手卷的互动与共生提供了充分的舞台。


我们以米芾《蜀素帖》为例来分析一幅手卷互动共生的过程。


 图 十八北宋米芾蜀素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红线内为米芾所书诗作八首


《蜀素帖》比较特别,是先用蜀素装裱为手卷,并且先开始有题跋,再有主体书法作品,再不断题跋,钤印。


《蜀素帖》缘起,有个叫林希的北宋官员得到一卷蜀素,“蜀素”是当时四川所造的一种质地精良的丝织品。他将蜀素装裱成手卷的形式,先在拖尾处做了题记,将引首、画心留出,以待名家留下墨宝。


手卷装裱完成后,藏家林希先题记之,胡完夫后题记


因为蜀素罗纹粗糙,滞涩难写,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因此过了二十年,竟无人敢写。胡完夫、徐道渊等友人观之,也是只敢记其尾。


手卷主体部分,米芾拟古八首与书法局部


一次米芾到访,感主人盛情,加上才胆过人,一口气写了自作的记游和送行诗八首,千古名帖《蜀素帖》就此诞生。


乾隆皇帝御题一篇、臣奉乾隆皇帝题两篇之一


《蜀素帖》诞生之后,在其后各代的流传中,开始了它作为手卷的互动与共生的生长历程,众多藏家和赏鉴者留下了丰富的题识、题跋、钤印等赏鉴印记。先有沈周、祝允明、顾从义、文征明、王衡等题跋、题识、题记,董其昌再三题跋、题记,后又有乾隆皇帝御题一篇、臣奉乾隆皇帝题两篇,这些篇幅加起来,经历几次装裱之后,手卷长度增加了两倍。除了丰富的题款之外,手卷上还留下了著名收藏家项元汴以及陈增城、吴廷、陈之阊、陈焘、高士奇、王鸿绪、傅恒等收藏者一百二十多方姓名、鉴赏、收藏印章。


董其昌再三题跋(其中之一)


董其昌的题跋,亦如米芾之题诗,成为与先贤比才量力的重要的书法艺术作品,使《蜀素帖》在米芾书法艺术作品的基础上,同时拥有其他书法大家的书法艺术作品,从而具有双重的艺术价值。这是手卷乃至中国书画赏鉴中的更高层次的互动与共生。


你想,欣赏一件艺术品,观者能体验到自我把控的主体感、期待感、新鲜感、留下点什么的成就感,跨越时空的互动感与厚重感,这种艺术形式能没有魅力吗?!


(第一、二期,点击下面蓝字直接查看)

王味之:手卷热了,什么是手卷我们搞清楚了吗?

王味之:我们看古人如何“正确”把玩手卷

公共场合展出的手卷是摸不得的,

木办法!

手卷一直全打开也不合适,只打开一段,观者隔着玻璃看又很悲催!

总木办!

后期适时推送:

王味之:现在展览场馆如何契合传统观看精神的陈列展示手卷


【可点击蓝字链接进入】王味之的艺术

王味之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教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鉴藏系兼职教师,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水墨缘工作室成员,海上云水山人文艺术传播与王味之工作室主持。山东诸城人,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画专业本科,中国美术学院艺术鉴藏专业硕士,上海中国画院高研班结业,画中国画,亦涉及公共艺术、诗歌、评论,美术教育。作品两次入选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三次入选全国壁画大展,三次承担上海市重大美术创作项目。



2017上海艺博会合作微信公众平台


【雲·水·山·紀】創作、講習、教育、交流

【海·上·品·藝】觀展、賞鑑、記錄、評論

【行·思·觀·照】行走、觀看、視點、靜思

【圖·文·共·享】藝術、美文、觀點、分享

微信公众号:yun_shui_shan

主持微信号:yunshuishanweizhi

联系邮箱:hshyunshuishan@163.com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城中路20号上海大学文化中心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