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民乐 | 中国传统乐器介绍,我有一半不认识,你能叫上几个名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随着民乐合奏《春节序曲》的播放


民族乐器小课堂


开 始 了 !



说说你从视频中看到了几种民族乐器?

分别是什么?



在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


根据乐器演奏方式的不同

一共分成了四大类:

吹管乐器

弹拨乐器

打击乐器

拉弦乐器


用嘴吹奏的乐器统称为“吹管乐器”

代表乐器有:笛子、箫、唢呐、管子、笙等。



【笛】

汉武帝时笛自西域传入中原,由丘仲等人加以改造定型。而从竹制、边棱音和开有侧孔等广义特征来看,笛早在春秋时期就在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现竹笛多缠丝线以防裂。音域可达两个半八度。


形制较多,常见的有梆笛、曲笛两种。梆笛因常用于北方梆子戏伴奏而得名,笛身较短细,音色清脆、明亮;曲笛因常用于昆曲伴奏而得名,笛身长而略粗,音色纯厚、圆润,梆笛一般比曲笛高四度。笛在民间广为流行,常用于独奏、合奏和戏曲、歌舞伴奏。



【洞箫】

洞箫通常用九节紫竹制,全长约80厘米。吹口在顶端,管身开有六孔,前五背一,近尾端有出音孔2-4个。洞箫发音润柔、轻细。音域为d1-e3,常与古琴合奏或用于传统丝竹乐队中,也可用来独奏。



举例说明笛子与箫的区别▼




【唢呐】

俗称“喇叭”,魏晋时期已有,明代正德年以来在中国普遍使用。唢呐音量大,音色高昂、宏亮,富有穿透力,以擅长表演热烈欢快的风格著称,常用唢呐的音域为a1-b3,高音唢呐也称“海笛”,比前者高四度。在大型民族乐队中还有加键的中、低音唢呐。唢呐常用于合奏、独奏,也用于戏曲、歌舞的伴奏。民间婚、丧、节日喜庆的吹打乐队中常用它来渲染气氛。



【管子】

古代也称“篥”。约公元四世纪自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传人内地。音色深沉、悲凉,所奏乐曲常有如泣如诉之感,故古人也称之为“悲篥”。因其在乐队中常处于领奏地位,故也有“头管”之称。宋代以后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多为竹制,后渐发展为红木制的圆柱形管身,两端常套金属圈或为镶嵌锡箍的形制。



【笙】

相传为“随”所造。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笙在宫廷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清时期还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说唱的伴奏,有方斗、圆斗,大、小等各种形制,音位排列也不尽相同。近、现代使用较普遍的笙为17簧,而专业音乐工作者使用的则发展到2l一37簧,并置有键和和金属共鸣筒,音色明亮、和谐,音域扩大,半音齐全,丰富了表现力。



【芦笙】

流行于西南地区苗、瑶、侗、彝、壮等少数民族中,各地形制不一,音色悦耳动听。在上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各村寨,大多有大小不一(最短者20—30厘米,最长者可达2米以上),调性一致的芦笙乐队,并常分有高、中、次中、低音等声部,音管不等(通常5~8管),越往低声部管数越少,最低者只有一管,外套置一竹质共鸣筒,称“芒筒”。



【巴乌】

六十年代发掘出来的少数民族乐器。虽然音域仅九度,但音色柔美,娓娓动听。巴乌广泛流传于云南哈尼、苗、彝、傣等少数民族地区。巴乌有大小不同的多种形制,通长约30~50厘米。常用于歌舞伴奏。



【葫芦丝】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是傣、阿昌、德昂、佤、布朗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属簧管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它历史悠久,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



【排箫】


“八音”分类中“竹”的代表乐器之一,编竹管而成,排箫原称箫或韶箫,10管,相传为舜所造,其形参差像凤翼。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排箫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竹质排箫,距今已2400多年,由13根竹管组成,最长一根22.5厘米,最短一根5.1厘米。





弹拨乐器:指用手指或拨子拨弦

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

分横式与竖式两类

横式有:古琴、扬琴等;

竖式有:琵琶、阮、三弦、柳琴等。▼


【琵琶】

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原称“批把”因弹奏方式而得名。公元四世纪由西域传人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琵琶用指甲演奏,技巧更为丰富。右手有弹、挑、夹弹、滚、拂、扫、轮等,左手有揉、吟、捺打、绞弦、推、挽、泛音等。



【柳琴】

形似柳叶,也称“柳叶琴”、“金刚腿”、“土琵琶”,是苏北、鲁南、安徽一带柳琴戏、泗洲戏的主要伴奏乐器。现柳琴背板以红木制;面板用桐木制,张4根钢弦,品位增至24个,依半音排列,用角质拨子弹奏。音色清脆、明亮,较月琴更细腻。



【阮】

古代称秦琵琶。后因魏晋时期文人阮咸善弹而且为与琵琶区分,因而改名为阮咸,简称为阮。现代阮已发展成小阮、中阮、大阮、低音阮四种形制,其中中阮、大阮较常用。用拨子弹奏,音色柔和、优美。大多用于器乐合奏或伴奏,近年来也有用来独奏的。



【月琴】

因共鸣箱形似月亮而得名,在民间,月琴箱也有八角形的或六角形的,常常依两根弦同度,并与另两根同度弦互为四度或五度关系定弦。月琴一般用拨子弹奏。音色刚劲、清脆,常用于戏曲、曲艺的伴奏,也用于独奏或器乐合奏。



【三弦】

又名“弦子”。相传由古代于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弦鼗”演化而来。现代三弦音箱用红木或紫檀木制,琴杆兼作指板,无品,音箱两面蒙以蟒蛇皮,张3根尼龙缠钢弦,一般用指甲弹奏。音色刚坚响亮。常用形制有大、小两种,小三弦流行于江南,多用于昆曲、评弹的伴奏。大三弦又名“书弦”,通长约122厘米。用于北方大鼓书、单弦的伴奏,现也用于独奏、合奏和歌舞伴奏。



【古筝】

战国时期已流行,秦国尤甚,故史料也称“秦筝”。筝音箱边框以红木制,面板以桐木制,呈拱形。据史料记载,汉、晋以前张12根弦,唐、宋以后增为13根弦,明、清以来逐渐增到15或16根弦。采用丝弦,每弦置一柱(也称马或雁足),移动柱位可调节音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流行2l弦筝。通长约130厘米,改用钢弦或尼龙缠钢弦。近年来也有增到24或26弦的筝。一般都依五声音阶定弦,有时也用七声音阶定弦。筝的音色悠扬、典雅。弹奏时可左右手并用,也可右手弹奏,左手按揉、吟、滑音效果。演奏手法非常丰富。现已成为重要独奏乐器,也常为歌舞伴奏。



【古琴】

是“八音”分类中“丝”的代表乐器,又名七弦琴。历史远久故现称古琴,古代也称“瑶琴”、“玉琴”。古琴的常用定弦为C、D、F、G、A、c、d,音域宽达四个多八度。借助面板上的十三个“徽”位,可以弹奏出许多泛音和按音。古琴的音色古朴典雅,富有韵味。它的低音区音色深沉、苍劲,中音区音色淳厚、纯净,高音区则清细、明朗,丰富的泛音则特具透明、晶莹之感。古琴的演奏手法繁复,常用于独奏或与洞箫合奏。



【扬琴】

又名“洋琴”、“打琴”。明末清初由波斯、阿拉伯传人我国。最初流行于广东沿海,以后逐渐传人内地。最早的扬琴只有两排码,现发展成三排十档,四排十二或十三档等规格,多采用律吕式排列,取消变音槽,致使半音齐全,转调更自由。音域达四个八度以上。琴下还装有制音器,以便控制余音。扬琴音色和谐、明亮,常用于器乐合奏和独奏,也广泛用于民歌、戏曲、曲艺的伴奏。





打击乐器也叫“敲击乐器”

是指敲打乐器本体而发出声音的乐器。

其中部分是有固定音高的

如云锣、编钟等;

部分无固定音高

如锣、钹等。▼


【锣】

以响铜制,形似筛。中心有凸起平面,称“脐”或“光”,也有无脐的平面锣,现代锣的形制繁多,音色各异。最大者名“大抄锣”,直径可达120厘米以上,音色深沉、庄重,民间常用于婚丧、迎神庙会;最小者名“狗叫锣”,盲径仅8厘米左右,常用于福建南曲和梨园戏乐队中。大锣通常直径3.5至50厘米,因发音特征不同,分为苏锣、虎音锣、奉锣、仿苏锣等。小锣类有“手锣”“汤锣”等。各地区民间和少数民族中衍生的锣更足丰富多样,如秧歌锣、溜子锣、乳锣、钩锣、深波锣、锣等等,它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和演奏风格。



【钹】

用响铜制。隋、唐时期已有,也称“铜盘”。形制有多种。钹的演奏由两手各持一枚,相对合击。现所见者多为“京钹”(用于京剧伴奏),发音清脆,铿锵有力。也用于其它地方戏曲的伴奏或器乐合奏,是民间喜庆锣鼓“四大件”(鼓、大锣、小锣、钹)之一。在戏曲伴奏中常用来表现激烈搏杀的武打场面。



【堂鼓】

自我们祖先发明了鼓后,古往今来衍生的形制不下数十种。现常见的堂鼓近似圆筒形,木制,两端蒙牛皮或猪皮。鼓身通漆成红色,也有饰花纹图案的。鼓侧有四个铁环,悬于木架卜,用一对木槌击奏。用不同力度击奏鼓心和鼓边可产生丰富多变的音响。堂鼓的主要形制有大小两种。大者鼓面直径可达1米以上,发音宏亮、低沉;小者鼓面直径仅20至30厘米,发音坚实、有力。堂鼓常在民间节日喜庆时与锣和钹等一起敲奏,也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及戏曲、歌舞的伴奏。



【排鼓】

也称五音排鼓。根据民间所用中、小型堂鼓改革而成。直径最大者36厘米;最小者16厘米,由大到小依次排列。鼓身均漆红底,上绘彩纹。各鼓两端的鼓皮都有改变张力的装置,以调节音高。根据演奏需要各鼓调音幅度可达四到五度。各鼓均置于特制的金属架上,可上下自由翻转,需要时上下鼓皮可定不同音高,在五个鼓上能取得十个不同的音。排鼓适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气氛,多用于吹打乐合奏。


由于中国打击乐种类太多,还有梆子、木鱼、方响、碰铃等,在此不一一介绍



拉弦乐器:由弓与弦组成的乐器,

是以弓摩擦琴弦而发音的弓奏弦鸣乐器,

所以又称为拉弦乐器。

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

是在古代胡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包括二胡、京胡、板胡等。▼


【二胡】

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宋代称“嵇琴”。三胡由硬木的琴简、琴杆、琴轴和竹制马尾的琴弓组成,琴筒为六角型,蒙蟒蛇皮。二胡一般定弦为d1,a1,有效音域达三至四个八度。其演奏手法十分丰富,左手有揉弦(吟音)、泛音、颤音、滑音、拨弦等;右手有连弓、分弓、顿弓、跳弓、颤弓、飞弓等。二胡已成为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二胡主要用于独奏、伴奏和小合奏,也是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的重要声部。



【高胡】

又名粤胡、南胡。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之一。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二胡的基础上创制而成,琴筒比二胡小,定弦比二胡高四度或五度,有效音域可达两个八度。演奏时用两腿夹持琴筒下半部,以抑制噪音。高胡的音色甜美、纤细。常作为民族乐队中拉弦乐器的高音声部,也用作重奏或伴奏。



【板胡】

因琴筒蒙以木板而得名。又称梆胡、秦胡、胡呼、大弦、瓢等。以擅K表现浓厚的地方戏曲音乐风格而著称。板胡一般五度或四度定弦。音色高亢、明朗,滑奏等技巧特具一格。用作独奏和器乐合奏。同时也是河北梆子、评剧、吕剧、豫剧、秦腔、晋剧、兰州鼓子、道情等戏曲、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



【中胡】

为了民族乐队中音声部的需要,于三十世纪四十年代创制而成。构造与二胡同,但琴杆略长,琴筒稍大,曾称为中音二胡。演奏技法也同二胡。音色沉厚、抑郁。定弦一般比二胡低四度或五度,有效音域达两个八度。中胡广泛用于合奏、伴奏,有时也用于独奏。



【京胡】

京剧的土要伴奏乐器。于清代乾隆末年(约公元1790年)随着皮黄腔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京胡的琴筒为竹筒蒙蛇皮,音色刚劲、响亮。依京剧中西皮、二黄、反一黄等声腔的不同,有三种定弦法:la、mi;sol、re;re、la,音域约一个半八度。



【马头琴】

马头琴又称“胡兀尔”、“莫林胡兀儿”、“胡琴”、“马尾胡琴”、 “弓弦胡琴”等,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哲黑木、昭乌达盟称“潮尔”。队内蒙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马头琴的按弦方式颇为独特,除用左手指关节按弦外,还有用指甲从弦内侧“顶指”的技法。传统多用四度定弦,可奏双音。音色圆润、深沉。常用于独奏和民歌、说唱的伴奏。




输入文字








更多民乐信息,关注弘毅国学书院。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