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钱塘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座谈会暨《小青龙》报告发布会纪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钱塘江是浙江第一大河,也是浙江的母亲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主要分布在这一流域,因此,钱塘江也是浙江史前文化的重要源头。但是,尤其是钱塘江中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却不甚清楚。近些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桐庐博物馆先后在桐庐方家洲、小青龙、城堂岗等遗址做了大量考古工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钱塘江流域与太湖地区,以及周边其它区域考古学文化关系的探索,提供了不少新材料。

为了及时向学界汇报钱塘江中上游地区史前考古的进展,推动和深化这一地区的相关研究,2017年12月6-7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桐庐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桐庐主办召开了钱塘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座谈会暨《小青龙》报告发布会,来自北京大学等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省内相关文博单位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现场

6日中午,在与会代表们结束好川文化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最后一项议程后,顺钱塘江而下至桐庐。6日下午,参观了桐庐博物馆方家洲、小青龙、城堂岗遗址的展陈。

7日上午,会议开幕。桐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周建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先后致辞。周建英副县长介绍了桐庐近些年文物工作的主要成果。刘斌所长充分肯定了桐庐博物馆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突出成绩,回顾了近些年桐庐史前考古的成果,阐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希望本次会议能够推动钱塘江中上游地区今后的考古工作。在简朴的《小青龙》报告发布会仪式后,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仲召兵、丁品分别介绍小青龙、城堂岗遗址考古的主要收获。

随后进行座谈,与会专家学者们从各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感受与认识,纪要如下:

刘斌所长与方向明研究员陪同严文明先生参观桐庐博物馆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孟华平研究员对《小青龙》报告将周边其他相关地点和遗址的材料集结在一起,系统、全面地发表资料的形式,表示肯定,他认为小青龙遗址文化面貌新颖独特,为探讨良渚文化的类型、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宫希成在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做过不少考古工作,他指出,新安江流域与浙江境内的钱塘江中上游地区密不可分,安徽境内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的分布范围还不清楚,桐庐以上三个遗址的考古工作对推动安徽南部的史前考古工作有借鉴意义。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卫红研究员认为小青龙的物质文化面貌与良渚核心区一致,器物种类全,但数量少,玉石器制作精致,玉石工艺与良渚一体,鉴于方家洲、城堂岗均有石器加工制作的证据,良渚文化时期,桐庐地区可能也有自己的石器制造场所,反过来,这样也就容易理解小青龙玉器的精致程度了。吴卫红先生还从各个空间层次阐释了“从外围审视中心”的含义,包括小青龙遗址与良渚核心区遗址的比较、太湖外围遗址与良渚文化核心区的比较、以桐庐为中心的盆地与金衢盆地及新安江流域的比较。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岭副教授从聚落、玉石资源等方面解读《小青龙》报告,她指出浙南地区史前文化中建筑与墓地共处是难得的发现,小青龙三处建筑遗迹与墓地空间区隔明显,其功能及与墓区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她认为建筑遗迹F1,室内面积较小,不像一般的生活居址;墓地分为南、北两区,北区随葬石器主要为石钺、石锛、石镞,而南区随葬石器多见石镰、双孔石刀等生产工具,似乎南、北两区人群间有行业的分工;从资源角度看,小青龙墓地中的玉器仅钺、璧、琮为透闪石,且各墓玉器来源具有同一性,说明他们具有资源集中获取的能力,而珠、管锥形器等为蛇纹石,来源与透闪石玉不同。秦岭教授还进一步认为这些透闪石质的玉之重器及漆觚均为成品来自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小青龙遗址墓葬随葬形态特殊,与良渚核心区不同,墓葬中石器多为钺、锛和镞,与好川文化相同,墓葬中不见鼎,它们可能有更大范围的共同底层背景。总之,小青龙遗址是从资源、文化角度构建良渚文化与浙南乃至闽粤北部地区关系网络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

上海博物馆陈杰研究员认为,小青龙的主体年代处于良渚文化的晚期阶段,少数墓葬可达良渚文化中期偏早阶段,M2与好川第一期M8、广富林M30、新地里晚期阶段等墓葬的年代相当,大体为良渚文化晚期偏晚阶段。并指出,认真总结以上遗迹单位的年代,对了解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文化演变非常重要。他还从方法论层面强调,双鼻壶的演变不能以单纯的胖与瘦形态定年代早晚,两者有共存的情况。判断遗址的年代应该看器物的组合并且要依据其中最晚器物的年代,测年应选择包含物单纯的遗迹单位进行等。最后,他指出小青龙、蒋庄均刷新了人们对良渚文化共同体的认识,打破了环太湖的概念框架,这些都将加深我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广明研究员从中心与边缘的概念出发,提出良渚是国家文明,通过太湖地区及其外围大量遗址的发掘研究,逐渐勾勒出了良渚的国家网络体系,将深化我们对其聚落层级、城市与乡村、资源控制、信仰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杨楠教授认为,方家洲、小青龙、城堂岗遗址的考古工作进一步扩大了学术视野,再次打破了良渚文化不过钱塘江的认识。同时表达了研究及教学中关于考古学文化与类型界定的困惑,指出实际操作中因大家所持尺度不同,导致两者层次和界限难以把握。他还将小青龙F1与北美洲的停尸房相联系,认为两者功能可能相似,在墓葬下葬之后,可能还有相关的仪式活动。

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张敏研究员指出江苏的兴化、溧阳及安徽的广德地区、新安江流域等太湖外围西部、北部地区还有较多的良渚文化遗址,认为随着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不断增多,应重新思考良渚文化的范围。他还认为浙南葬俗可能受到了广义的百越民族的影响,并建议对玉石钺安柄方式进行实验。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军研究员认为,钱塘江南岸地区的良渚文化时期遗存还是应该统称为良渚文化钱塘江南岸类型。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明达研究员从聚落分布特点的角度指出,钱塘江中上游地区从上山文化到良渚文化,遗址都分布在盆岭相间的沿河岗地上,与长江黄河流域史前时期遗址多分布在其支流沿岸不同。他强调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在环太湖地区,但并不是说不过钱塘江。良渚文化南传的路线越来越明确,都是大良渚的范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宁远研究员结合近些年良渚遗址群玉石矿调查的成功经验,提出通过玉、石、漆等稀有资源的空间分布与流通线路指导今后的考古工作,以此来构建大良渚文化的关系网络。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晔研究员谈到钱塘江流域文化数量不少,但之间的关系不清楚,定性不清晰。认为浙南各地之间的差别,可能是因为交流方向不同所致,好川不是良渚南下的第一站,可能从良渚到小青龙再到好川,漆觚是连接点,其源头应该在良渚遗址群。他还指出方家洲、小青龙、城堂岗三个遗址是钱塘江中上游地区史前考古的支点,这一地区还有很大的潜力。

桐庐博物馆老馆长许重岗先生表示,他从事文物工作的归属感,全靠全体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作为基层文物工作者唯一能做的,就是进一步做好地上地下的文物调查。

严文明先生作会议总结

最后,由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作会议总结。严先生首先强调了及时整理考古报告对考古研究的重要性;接着,严先生认为小青龙遗址是良渚文化远郊的一处袖珍型乡村聚落,规模虽小,但漆觚及带柄玉钺均制作得很讲究,反映良渚文化包括其外围地区是富裕的社会,其生活质量与品位均非常高,值得研究。他还指出F1不像是一般的居住址,可能是与墓地有关的停尸房,也可能是守灵祭祀的场所;最后,严先生提出良渚文化是怎么来的问题,启发在良渚文化来源路线上继续深入做工作。



注:文中观点未经各发言代表审核,若有遗漏和偏差,均由作者负责


附小青龙遗址与《小青龙》报告介绍:

 

小青龙遗址位于杭州市桐庐县,距杭州约70公里。2011-2012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桐庐博物馆联合进行考古发掘,清理了良渚文化墓葬44座、建筑遗迹3处、灰坑28座、烧火坑1座,是钱塘江中上游地区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级别最高的良渚文化遗址,是浙西南地区良渚文化探索的重要收获。

小青龙遗址位置图

小青龙出土陶器

小青龙出土玉器

 小青龙出土漆器


《小青龙》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概述,桐庐县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及小青龙遗址的地理环境、发现、发掘与整理经过。第二章遗址地层堆积、地层及地表采集遗物并分析了遗址的形成过程。第三章良渚文化遗存,分墓葬、灰坑、烧火坑、建筑遗迹四节予以介绍,除灰坑择要介绍外,其他遗迹均逐一、全部发表资料。第四章小青龙遗址商周遗存。第五章小青龙及其周边考古调查的情况。第六章桐庐大麦凸遗址历次调查与试掘的基本资料,大麦凸是桐庐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七章多学科考古研究由玉器的矿物成分分析、石器岩性鉴定、漆器成分分析及漆器的保护方法与过程、碳十四年代测试报告等五个部分组成。第八章结语,讨论了小青龙遗址的分期与年代、聚落结构、手工业与生业经济、考古学文化面貌、钱塘江流域良渚文化时期遗存、小青龙遗址的发掘意义。报告最后附有小青龙遗址墓葬与灰坑的登记表。

《小青龙》基本信息:

编著: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桐庐博物馆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7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5010-5454-1

 



欢迎关注“浙江考古”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