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竹笛名家访谈——李镇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李鎮:1944年6月出生於山西省河曲縣,幼年隨父母遷居內蒙古。、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內蒙國藝術學院、武漢音樂學院、安徽藝術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曾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竹笛協會副會長、內蒙古歌舞團副團長、。

李老師12歲學笛,1965年畢業於內蒙古藝術學校,師承劉興漢、黃尚元等。其笛韻具有濃郁的蒙古族音樂特色及歌唱性藝術風格。多年來,李氏屢次出訪日本、美國、新加坡、韓國、蒙古國、印尼、香港、澳門、。歷經五十餘年笛藝生涯的磨煉與藝術沉澱,已創立了風格獨特的中國北方草原笛派。  

他創作和演奏的主要作品有:笛子獨奏曲《鄂爾多斯的春天》、《大青山下》、《浩特篝火》、雙笛膜低音笛曲《草原的思念》、笛子組曲《草原抒情》、笛子協奏曲《走西口》、巴烏獨奏曲《牧歌》、、塤獨奏曲《敖包祭》等(含合作)。曾出版《李鎮笛子曲選集》(人民音樂出版社)、、、磁帶專輯《喜相逢》和《帕米爾的春天》等。

其演奏在內蒙古和全國多次獲獎,笛曲被海內外音樂院校列入教材並應邀講學。曾於中國北京、武漢、杭州、西安、太原、蘭州以及香港、臺北、新加坡等地舉行獨奏音樂會,其笛曲《走西口》、《大青山下》是國家文華獎笛賽、、臺北笛樂大賽、新加坡華樂大賽等賽事的指定曲目並擔任多屆賽事評委。

李老師創新的獨具北方草原音樂風格笛子學派為內蒙古的民族音樂事業和中國的笛子藝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7年11月11日晚18點,在“趙松庭竹笛國際藝術中心成立兩周年暨2017年中國竹笛教學專題研討會”成功舉辦之後,我院國樂系再次榮幸地邀請到李鎮老師為我系學生就竹笛各方面的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答疑解惑,此次專訪在琴房A109進行。


   

專訪主要圍繞三個問題展開,


一、李老師的學習和教學經歷?

李鎮老師師承劉興漢、黃尚元等先生學習笛藝,1965年畢業於內蒙古藝術學校。後師承新派笛藝宗師劉森老師,因此在他在保留蒙古音樂特色的同時,又將新派笛藝進行了發展和創新,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教學和演藝經歷。李鎮老師告誡我們,學習和傳承笛藝的過程任重道遠,需要勤奮研究,廣收博采。他結合自己的學習和教學經驗,提出早功的訓練和堅持必不可少,並為學生提供了新的技巧練習方法,如拓展超高音範圍、顫音(次數區分)、多種吐音等。


二、李老師所創作品的音樂風格及風格性技巧的使用有哪些體現?

音樂風格:李鎮老師的音樂主要分為蒙古音樂和戲曲音樂兩種風格,蒙古族語中的笛子音譯為“林布”,《元史·禮樂志》中有“宮廷樂隊,使用笛首為龍頭的木質七孔、橫吹笛”的文字記載。民間多用木料或羊的小腿骨製作笛子,不用笛膜。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草原牧民笛手和王府樂隊樂師都普遍使用曲笛和梆笛。傳統蒙古族笛子演奏,一是長調,另一是歡快、有明顯節奏的短調音樂。李老師也提及,曾在內蒙藝校做學生時,練習了趙松庭先生的迴圈換氣技巧,1976年拜訪了趙松庭先生,經其點撥,笛藝上有了很多精進與感悟。

李老師所創作的蒙古風格的曲目有:笛演奏曲《鄂而多斯的春天》、《浩特篝火》、《草原的思念》。笛組曲《草原抒情》,巴烏樂曲《牧歌》、《達瀨湖漁歌》,塤演奏曲《敖包祭》等。

除蒙古音樂風格的笛曲,李老師對二人臺音樂藝術也是自小而耳濡目染。二人臺戲曲流傳在晉西北,雁北,陝北,寧夏鹽池、河北張北諸地,盛行在內蒙古西部城鄉,中心地是呼和浩特市。笛子在二人臺牌子曲中是主奏樂器。傳統二人臺的唱腔,是來源於優美的鄉土民歌。其中很多牌子曲都吸收和融合了蒙古族民間音樂。李老師對二人臺,竹笛音樂的特色進行了一些簡單的總結,分別提及了,有“嗓音”“舌點音”以及其常用的四種指法等等。

所創該類音樂特色風格的作品有:笛演奏曲《大青山下》、《八板》、笛協奏曲《走西口》,等。他的作品除在內蒙古及中國全國的音樂競賽中多次獲獎外,並為中國境內許多藝術院校或團體列為教材。 

風格技巧:在演奏的過程中,李鎮老師的作品亦體現出有別於其他地域流派的風格技巧。李老師以《大青山下》為例,現場演示了 “剁”、“滑”、“吐”、“花”北派技巧,並通過速度不同區分了不同技巧快與慢的使用,強調了曆音中手指的均勻,吐音訓練要從力度、彈性、重音、碎吐、反吐訓練等方面加強,滑音要從理解其從聲腔音轉化而來。通過李鎮老師耐心詳盡的講解和示範,學生對樂曲有了更深層次的把握和理解,由此可以充分的演繹出樂曲獨有的韻味。

演奏方法: 由於李鎮老師亦有著長達五年的長笛演奏經歷,在吹奏長笛的過程中頗有感觸,將長笛的氣息演奏方法運用到竹笛演奏實踐中,實現了中西方吹奏樂器演奏方法的融會貫通。李鎮老師強調,在吹笛(尤其是低音笛時)喉頭下沉,口腔打開的同時,保持口型不變,李老師稱之為哈氣吹法,運用這一種方法,使得吐氣的氣流速度變緩,幅度變寬。可使竹笛的音色更為輕柔,增加中低音的共鳴,音量隨之增大,音質醇厚,擴大了笛子的表現力;此外氣震音在演奏中的運用更加豐富了樂曲的情感表達,這些演奏方法更能發揮出新派笛藝的歌唱性特徵。李老師提出,他在竹笛超高音指法的探索中,亦是借鑒了長笛的高音指法,並提醒我們在吹奏超高音時,需要注重對唇的練習,口風需適中,不可過大或過小,通過“氣沖”和瞬間爆發的力度來吹奏,練習時注意保護耳膜。


 

三、李老師在竹笛演奏與製作方面,做出了怎樣的探索和革新?

李老師不僅在笛的演奏和曲目創作上卓然有成,對於樂器的研究和改良方面也不遺餘力,建樹良多。早在1976年,他成功地嘗試並推廣以雲南哈尼族樂器"巴烏"演奏蒙古族樂曲;1980年代初期,他開發出以傳統六音孔竹笛向超高音擴展七個音(純五度)的指法,使其可用音域達到三個八度,其後經歷四年時間,於1991年研製完成以環氣樹脂(又稱玻璃鋼)為材料的笛子和雙笛膜低單大笛系列,除保留竹笛傳統的音色外,其笛身堅固不裂,音質好,反就靈敏且音準極佳,成功地解決了備受當今笛界困擾的乾裂問題,博得同行間好評如潮,更因而獲得1991年內蒙古文化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國家專利。

在此次訪談過程中,李鎮老師親手為學生製作了大G調雙笛膜低音大笛,即在吹孔和膜孔中間下半孔的位置,開出小於膜孔的音孔,使學生們近距離的觀察了雙笛膜大笛的製作過程,瞭解了其製作原理。經李鎮老師改造後的低音大笛音色更為透亮,發音更為靈敏。



此次專訪,同學們就自身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提問和交流,李老師耐心的講解和示範使同學們受益匪淺。通過此次專訪,使同學們關注到不同的音樂風格,不同流派的碰撞和交融,李鎮老師所講授的自身經歷,使同學們深刻認識到在習笛的道路中離不開長久的堅持,要虛心求教,堅韌不拔,勇於探索,為繼承、發揚我國的笛藝文化而努力。




圖為李鎮老師所贈人民音樂出版社《李鎮笛子曲選集》及《走西口》(當代新派笛藝大師李鎮草原新聲創作精華金獎作品)CD資料,“趙松庭竹笛國際藝術中心 ”對李鎮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


文字整理:周宇程

圖文製作:譚鈺韜 韓慧慧

攝影:湯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