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著名笛子演奏家马迪教授---吹笛偶感系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马老师演奏《九儿》


  

著名笛子演奏家马迪教授----

        吹笛偶感系列

                 (已经更新到二十了,请随时关注)

                                                

            吹笛偶感(一)

 

    1、气息不可吸的太多,感觉吸到腹部即可,如果感觉气息从下而上到胸部甚至满到喉咙及口腔里,上半身就会僵硬,吹笛状态就会紧张。

    2、如果你吸气声明显,说明你的咽腔不够畅通,有障碍。努力练习哈欠状,咽部小舌头提起,舌面沉下呈凹状,此时你会感觉到吸气声明显减弱。吹奏高音同理,试试!

    3、吹奏中,低音区时,腹部是柔软而有弹性的,吹奏高音区时腹部才略有支撑。强力度吹奏时腹部才用力,也就是说“该出手时再出手”!强调腹部始终用力支撑是徒劳的,误区!要学会在演奏当中找机会偷懒休息才对!

    4、无论强奏还是弱奏,气息都是通畅的,如果你弱奏时有憋气的感觉,有刻意用嘴巴控制音量的因素,你永远也不会吹出干净漂亮的弱音!弱奏音量很小,气息用的就少,此时如果气息用的过多过猛,不憋气才怪!

                       

                                   吹笛偶感(二)

 

    1、吹奏时,腹部到底是往里收还是往外顶?一个老师一种说法,众说纷纭。我个人感觉,只要气息感觉到腹部,腹部随着气息自然起伏即可。刻意的向外顶或往里收都是做作的,不自然的一定是不科学的。

    2、需要在寒冷的雪地练硬功吗?需要在旷野里练习吗?我觉得没必要,寒冷会冻坏你的手指,越练越僵;旷野里练习会使你的笛子声音变大,代价则是圆润音色的丧失!

    3、循环换气是高难度技巧,会它才显示水平高超?当然了,技巧掌握越多越好,艺不压人嘛。试想,如果一篇文章没了标点符号,那将会是何种情景?所以,我一般很少用它!,演奏“我是一个兵”,三吐出现时,台下掌声雷动;八十年代演奏“三五七”,循环换气时,同样掌声雷动;新世纪演奏“无穷动”,循环双吐时,掌声依旧!现在呢?拼命循环吧,憋死你都很难出现掌声!现代人需要的是真正的音乐,而不是单纯的炫技!

 

                                    吹笛偶感(三)

 

      国画巨匠齐白石的画,寥寥几笔,空白很多,想象空间极大。儿童画的画儿,画面填的满满的,太阳月亮、高山海洋共存。真正的艺术家,他的音乐是干净简单明了的,听听“我和你”这首歌你就会明白简单的魅力所在!所以,音乐的魅力不在演奏的花哨,而在于简单中蕴含着不简单。有的乐曲,风格性很强,有人演奏时就拼命的不断加花润色,在我看来就是油腔滑调。也有人几乎不加花,演奏的中规中矩,在我看来就是呆滞。那到底应该如何量化加花润色的多少呢?我不知道,谁也不知道,可能是感觉所致吧。总之,艺术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只要你有感觉,一切将是那么的简单。

 

                                    吹笛偶感(四)

  

1、听众听完你的演奏,完全被你的音乐所感动,完全忽略了你演奏中的高超技巧的存在,那你就是大师。还有一种情况是,演奏完毕后,听众都在夸你的技术多么好,演奏难度多么高,基本功多么好,那就惨了,说明你目前还只是一个匠人而已,离大师尚有距离。

    2、如果吹高音时使劲顶气息,吹低音拼命灌气息,这样的音色肯定不会好听的。漂亮的高音必定是轻松通透的感觉,饱满的低音一定是松弛自然的状态。

    3、有种人,拼命的最大量的吸气,然后慢慢的憋出一个干瘪没色泽的长音;还有一种人,自然舒适的吸一口气,然后酣畅淋漓的呼出一个震动充分的不是很长的音,我选择后者。

 

                   吹笛偶感(五)

       

很多笛子教材里都说,吹奏高、中、低音时的气息与吹孔角度要有变化,为此我一直搞不明白。速度很快的情况下,音符在高、中、低音上串下跳时,气息角度能来得及频繁的变化吗?把简单化为复杂了。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气息角度是能够兼任和胜任各音区的音质平衡,确立一个好的气息角度,会让演奏者事半功倍,从而不必从事频繁变化的唇部体操。我一直在强调音区转换时气息角度要稳定,稳定的角度才能获得稳定的音质。强弱变化时气息的角度是要变化的,比方说一个很弱的高音下跳到厚实低音(筒音),角度当然必须变化。我说的高、中、低音区转换时角度不需要变,前提是力度不变,各音区音量音质要高度统一!这只是我们平时训练气息畅通的一个方法,真正达到一个高度后,尽管随心所欲、肆无忌惮的去吹吧!只要你吹得好,没人会在意你的方法对不对!

 

              吹笛偶感(六)

 

    一、笛子高音不好吹,唱歌同样高音不好上去,原因是你在使劲,使劲就会使喉咙紧张、气息上浮。如果你一味的去拼命反复练高音,结果可能是头晕目眩,高音还刺耳,成功概率低。我的经验是:先练好低音(筒音),当你吹出一个震动充分的筒音时,此时的喉咙必定是松弛张开的,在此转状态中,腹部略微向外弹一下,高音就会轻松弹出,且音色柔和。也就是说,练高音主要练的是喉咙的放松打开,让气息的道路通畅无障碍,力点在腹部!

    二、音乐的表现其实就体现在四点:强、弱、快、慢的合理运用。散板要“散而不散”。慢板要“慢而不拖。快板要“快而不赶”。强完就要弱,弱后就要强,就像海浪一波一波的在变化起伏,就像正常健康人的心电图,高峰低谷的有规律的曲线图。如果你的演奏没有强弱变化,就等于心电图上显示的是一条直线,这意味着什么?你应该明白!

                    

                 吹笛偶感(七)


一、吹笛不能用力气,要用气力。不能用力吹气,应该用气生力!用力大容易肌肉僵硬,从而造成气息道路的不通畅。普通人强调吹笛子要力气大、声音大,专家更强调的是气息通、声音震动充分。
    我提倡的吹笛状态是:1、最轻松。2、最畅通。3、最震动。只有轻松吹笛,咽腔才能放松撑开,气息道路才能通畅,通畅才会涌出强大的气流,气流充足笛声自然也就最震动了。
    二、笛子这个乐器,其实是一种很落后的乐器,构造简单原始,音域窄、音不准,容易坏。正因为它简单,所以我们要把简单吹成不简单谈何容易!除非你不讲究。中国竹笛与西洋长笛相比,音准的稳定性差很多,但中国竹笛的优势在于,音不准我可以动刀自己挖孔来调整,西洋长笛能挖吗?嘿嘿!

                                

               吹笛偶感(八)

   一、经常会发现有的制笛师在调八度音程时气息角度也在变化,吹高八度时角度大,低八度时角度小。这样做出来的笛子是不是演奏者也要这样吹八度才会准啊?从此现象可得出结论:要想做好笛子,要想做出音准的笛子,制作者的演奏水平的正确与否将决定笛子音准的正确结果!
   二、有的老师在教学当中,总是强制性灌输教学,必须和他一样才叫对,实在是可笑至极!其实,我的吹奏方法和传统教科书上的理念冲突很大,你能说我的方法是错的吗?中国所有的笛子演奏家中,每个人的吹法不尽相同,没有一模一样的,谁对谁错?中国人有个习惯,喜欢造神,!于是,我们就经常会听到以下的声音:某某是大师,大师的理念就是定论!你和大师的理念不一样,所以你是错的!
  

    我在正确的路线上行走了几十年,现在终于错了!确切的说是有人认为我错了,只是我无所谓对与错,跟着感觉走一定没错!

            

            吹笛偶感(九)


    一、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吹笛发出的杂音(气声)是嘴巴在漏气,于是乎,拼命的训练嘴巴周围的轮匝肌。训练轮匝肌会嘴角酸、口水多,苦不堪言。其实,生理上的不舒适就表明不是自然的,不自然的就是不科学的,科学的注定是顺其自然的。
     我认为,气息的杂音其实不是漏气声,恰恰是因为嘴巴太紧而引起的气息的摩擦声。解放嘴巴,放松轮匝肌,使气息通过唇部时无障碍,杂音便可自然消失。还是一句话,气通百通!
     二、有的学生找我上课,让他坐着吹,回答坐着使不上劲。于是我问他,吹笛子又不是苦力活,干吗要使劲?即使以后你到专业团体了,绝大部分时间也还是要坐乐队的。我曾经提倡躺着练习吹笛,靠沙发、靠墙练习吹笛,结果找来了许多人的指责,其中不乏专家和理论家。我反对练死硬功,提倡方法捷径。很奇怪,其它乐器圈里,提及放松及轻松演奏话题时,极其罕见有人反驳,大家都普遍高度认同!唯独竹笛一谈起放松就会招来很多人的反对。此时,我只想说一句话:世界各种器乐演奏大师,无一不在松弛的状态下演奏。

                    

               吹笛偶感(十)

    一、经常遇见以下情况,用校音器对好标准音高的笛子,和乐队一合音高就显得偏低,原因何在?当我们对着校音器吹时,气息是充足而稳定的,可吹奏乐曲时的气流是流动而不稳定的,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气流明显会缓和许多,音高自然也就低了下来。我的经验是:1,对着校音器放开吹,此时的音要比标准音高15音分左右,上台演出音高才会标准。2,对着校音器轻松自然的吹,音高达到标准音即可,切记不可使劲顶着气测试音高!
二、双插及单插接口笛可以调音高?是的,但代价是整个音程关系由此变的一片混乱。由于天气的变化,笛子音高也会产生明显变化,拉开笛子接口,那么必须要重新调整这支笛子的音程关系,指孔该补的补,该挖的挖,可是又有几人会调整?
    日本尺八也是双节,但人家不是为了调音,纯粹是为了制作便利而截开两节的。两节笛子只能微调音高(拉开很少一点间距),间距超过半公分将会明显影响整支笛子的音程关系,所以慎用!

                  

          吹笛偶感(十一)


有一位学生学不会花舌,他的老师建议割舌根筋。我听后愕然。赵松庭先生最早也不会花舌,我开始也不会花舌,可没割照会啊!吐音不好是不是也要修理舌尖?我不怕露隐私,我的舌尖是两个,原因就是舌根筋太短所致,但我的吐音非常清楚,这又如何解释?我考学时,因为门牙碰掉了半截而引起有的老师反对,说会影响吹笛子易漏气。其实我吹笛子时根本就不用牙齿。有人是看我吹笛子而不是听我吹笛子,经常有人看着我说:“你吹笛时为何有时两腮鼓起?这样方法对吗?”我反问:“你听我的声音好吗?”对方答:“很好!”于是我就不用再解释下去了。方法是手段,声音的好坏才是目的。为方法而方法是钻牛角尖,声音才是检验方法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每一个人的生理条件都不一样,所以决不能用一个标准来硬套。科学的方法就是——顺其自然!
                      

            吹笛偶感(十二)


       面对新到的笛子,我每次都是心情激动、跃跃欲试。首先泡好一杯热茶,然后逐一把好料子的笛子挑出,俗话说:朽木不可雕也,所以选料是选笛子的第一关。任何厂家都不可能真正把每一根笛子的音准调准到精确位置,只能是八成准,因为他们批量生产,难免有误差。第二关口就是微调音准:先试筒音的八度,音程关系,八度音程宽就把笛塞向笛头捅;八度音程窄就把笛塞往吹孔方向捅,经过调整笛塞位置后八度关系还不准,说明此笛内径尺寸有问题,只好淘汰。存留的笛子再试吹泛音,泛音准的笛子八度音程关系必然是准的;下来再试吹梆笛的高音是否好吹,曲笛的低音是否震动;最后就是动刀微调各孔之间的音程关系。由此程序下来,真正完美无缺的笛子少之又少。所以我认为,所谓的好笛子都是相对而言,对于演奏家来说,挑到一支好笛子比找到一个好媳妇都困难。每个厂家都有好笛子,问题的关键是要有高手去百里挑一。一般来说,演奏水平的高低与挑选笛子水平是成正比的!演奏水平越高制作水平也越高。现实的矛盾是:演奏家不当制作师,制作师不是演奏家!
                     

                     

                  吹笛偶感(十三)

一 、仿与悟
 我的专业老师教我吹笛子和学做人,这是事实。但对我影响最大的确是唱片。我认为,模仿是最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音色可以模仿,力度可以模仿,处理可以模仿,风格可以模仿,惟有方法要靠悟。模仿像了便能悟道。
          
二、理想中的笛子
    紫竹的自然外形,湘妃竹的色彩斑斓,白竹的圆润音色,尺八的共鸣张力,长笛的精确音准。综合以上因素的笛子就是我理想中的好笛子。

三、肩松气沉
    我的笛子老师元修和教授已经去世了,回想起和他学艺过程记忆犹新。每次上专业课时,首先强调的是“肌肉放松放松再放松!气息沉下沉下再沉下!”当我气息上浮时他总会及时发现,让我注意注意再注意。老师的确见多识广,洞察问题准确而敏锐。但却从没有给我指出一条如何使气息沉下及如何放松的具体可行训练途径。经过多年的探索,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其实问题简单的再不能简单了:只要你在吸气时能够放松下垂双肩,气一定会自然而然的沉下去。
                

                吹笛偶感(十四)

 

一、无法无天 有一种毛毛虫,天性喜欢相互追尾而行。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地上放了一个圈,略高于地面,然后把7条毛毛虫搁在宽度为一寸的圈面上,圈外很近距离放有它们最喜欢吃的东西。结果:毛毛虫一个追一个的惯性反复转了七天七夜,最后全部饿死累死,其中居然没有一个去逆向思维,转身一拐就是食品啊!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是具有思维意识。我们学艺术的和学理科的不一样,不能套公式去解决问题,要用动态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各种现象。我们是要继承前辈的宝贵经验,但更重要的还是发展创新。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法”,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招”。所以说,真正的高手往往是“无法无天”!
二、先声夺人
    找笛子老师一定要找能示范的老师,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是需要亲临感受的,语言有时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例:常听到有的老师要求笛子吹出的声音要“圆”,天知道啥是圆?“圆”是形容词,可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啊!它不是物品,我们怎么可以无中生有的用圆来形容声音呢?初学者肯定不会领悟到“圆”实际含义。如果老师能示范吹出圆润的声音,学生马上就会清楚啥是“圆”的声音,靠模仿老师就能很快悟到。

             
  吹笛偶感(十五)

一、快 乐
  人生怎样才能过的快乐?有的人挣了很多钱,但只是挣钱机器而已,但他的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和享受,穷的只剩下钱了;有的人耗尽毕生心血钻研他喜欢的事业,但并没有任何经济效益,最终穷困潦倒一生。我对快乐的诠释:人一生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并靠其谋生,这真是莫大的快乐!
                       
二、扬长避短
  有一位笛子演奏家在舞台上出色的完成了一曲十二平均律的西方名曲。我感觉用六孔中国竹笛完成此作品实属不易。岂料,有位长笛演奏家听后却说音不准。我很清楚,他是用长笛的感觉去要求竹笛的。我也听过西方长笛演奏中国传统乐曲,总感觉缺少中国音乐的韵味。其实,艺术本来就是百花园,牡丹和郁金香都是花。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对方去拼,彼此发挥自己的优势最现实。各有各的长处,谁也代替不了谁。世界各地的艺术没有高下之别,只有特色之分!

 

 

                吹笛偶感(十六)
一、启 迪
  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清楚认识到,选苗子最重要。找到极有音乐天赋的孩子等于成功一半。另一半是要有好的老师引导,两者缺一不可。教学生要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掌握正确的气息运用,培养确立良好的音准、节奏概念。第二阶段:练习掌握常用演奏技巧。第三阶段:熟悉掌握各种不同风格的独奏曲。第四阶段:启发学生对音乐的独到处理及深刻表现。成功的演奏家=天赋+方法+刻苦+机遇。

二、唱与吹
  如果你的演奏技术基本掌握,但乐曲风格演奏不到位怎么办?我的经验是:1、多次反复听音响资料。2、视唱乐谱多模仿。会唱心中才有数,唱的好才能吹的像。模仿是最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模仿首先就是多听,其次是吟唱,最后才是演奏。演奏的过程不是在简单的完成乐谱,真正意义上的演奏是用乐器唱出你内心的感受。唱比吹更重要!

                         

                 

            吹笛偶感(十七)

一、点到即可
  音头:吹笛子首先要练发音,吹好第一声很重要。好的音头不是嘴挤出来的,更不是舌头吐出来的,而是用腹部点出来的。嘴挤出的声音是扁的,舌吐出来的声音是僵的,腹点出的声音是通的。内行是听你气息通不通,外行则听的是你气足不足。
  长音 :把好的音头延续下去就是好的长音。
  技巧:熟能生巧,天道酬勤。
  乐曲:多听多唱,必能悟道。

二、无 题
  大学不是有大楼而叫大学,大学是因为有大师才叫大学。
  名利双收,名在前利在后。有名才有利,有利不一定有名。
  教授不一定是演奏家,演奏家可以成为教授。
  音乐家包括演奏家,演奏家不一定是音乐家。
  好的老师必然有好的学生,好的学生不一定有好的老师。
  智者化复杂为简单,乃大智若愚也;庸者把简单复杂化,乃故弄玄虚也。
  美术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舞蹈是形体艺术,哲学是思维艺术,相声是语言艺术,小说是文字艺术,电影是综合艺术。

三、偷
    每一位演奏家身上都具备他自身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学习,进而充实完善自己。永远以欣赏的态度去观察周围的同行,而不是横挑鼻子竖挑眼。陆春龄的传神表演,赵松庭的科学严谨,刘管乐的巧夺天工,冯子存的乡土气息等,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晚辈最需要具备的闪光点就是-----偷!学艺术要靠主动“偷,而不是被动的被老师“灌”。
                    

                    

             吹笛偶感(十八)
一、好笛子
  笛子没有一根是十全十美的。粗厚料子中低音饱满,但高音相对逊色;细薄料子高音易上,但低音相对震动不充分。真正高低音震动统一的笛子少之又少。我的经验是,梆笛偏重挑选高音的透彻明亮;曲笛偏重挑选低音区的饱满共鸣。我认为:好吹的笛子就是好笛子!好笛子=高音不用劲,明亮;低音不废气,饱满;八度、泛音要准确。

二、乐器随人
  乐器也要培养的。有的演奏者气息不足,导致笛子震动不充分,从而导致部分竹纤维“冬眠”,时间久了声音也就暗淡了。有的演奏者气息过猛,笛子震动超负荷,从而导致竹纤维结构紊乱,时间长了音色也就散掉了。好的演奏者气息运用均匀适中,笛子震动恰倒好处,音色也就更加圆润水灵。总之,笛子也有灵性,乐器是遇人而安的!不知我的猜想对否?

三、嘴紧医嘴
  庸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的老师看见学生嘴很紧,于是就训斥到:“放松,放松!”学生也知道要放松,可松了吹不响了啊!不会用腹部控制气息,就必然用嘴唇控制气息。老师只要教会学生腹式控制气息,嘴唇自然就会解放!我们不能嘴紧医嘴!而应探其根源。主要矛盾解决,次要矛盾便会迎刃而解。

                      

                 吹笛偶感(十九)
      在漫长的艺术之旅中,经历过不断的困惑、挫折、痛苦之后,我逐渐发现有很多理论其实是不对的,它让我走了很多很多弯路。为此,我思索、探讨并实践。没有学不会的,只有不清楚的。勇于开拓就必然要承担风险,因为新理念肯定会与传统理念不相容,质疑一些传统方法就意味得罪许多圈内人。因此,我曾犹豫、沉默而不语。如果张扬新理论则必然引火烧身,如果能救一大片,烧身也无所谓!有笛友问到:“老师你讲的方法和一般书上的理论不一样啊!”我的回答很简单:“要做一般人就用一般方法!”

                          

                         

                吹笛偶感(二十)
                                            琴  缘

  一顾琴园,感慨!
  2001年,应琴园国乐团林谷珍先生的邀请,第一次赴台举办了“长安笛韵”笛子音乐会的演出。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长安笛韵”的推出,我的许多作品也就是废纸一堆;我的知名度也就是《秦川抒怀》作者而已(此前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会吹笛子)。所以特别感谢林谷珍先生,通过他策划的演出机会和媒体传播,使沉积多年的曲谱得以展现,我也终于在舞台上展露头角。回想漫长的笛艺苦旅,感慨万分!

二顾琴园,丰收!

  2003年,再次应琴园国乐团林谷珍先生的邀请,第二次赴台举办“秦川风情”笛子音乐会。陆续写出了望乡、纺线线、晨曦、春夜喜雨等一批新作品,其中的一些新作品演出之后在台湾广为流传上演,深得听众喜爱。在笛子演奏上我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在保持声音结实饱满的演奏风格基础上,进一步尝试旋律的歌唱性及声音的柔美性,努力达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并济的演奏风格,突破南北演奏风格的客观局限性,确立唯美风格在作品中的体现。所以说:这一年无论在乐曲的创作上及演技的开拓上,均取得了丰收!

三顾琴园,放眼!

  2005年,林先生一个电话,我又第三次赴台参加“当西方遇见东方”音乐会。日本尺八演奏家的传统气韵功力,德国长笛演奏家的现代演奏手法,使我大开眼界而获益匪浅。我特别欣赏林谷珍先生的一句话:“世界上各个不同民族的艺术——没有高下,只有特色!”在此我借题发挥:“中国各个不同地区的笛子艺术——没有高下,只有特色!” 艺海无涯,学无止境;继承传统,放眼世界!


 

 

 



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竹笛音乐资讯。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