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瞻岐 · 民俗 | 听一声“哎格龙登哟”,慢慢忆起从前的热闹——马灯调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 传统与传承 /



记忆里,瞻岐小镇的新年是热闹的,街头小贩的吆喝声,路上行人的交谈声,“咚咚锵”的锣鼓声,还有那各种欢快的乐曲声,如同欢跃在夜空中的烟火,直扣人心。


这其中,有一种声音最俗,它深藏于街头巷尾的人声鼎沸之中,可细细想来,这也是一种极雅的声音,它历经百年仍是人们的心头好。


当生活与艺术相逢,当过去与现在相遇,我们的瞻岐小镇一如既往地展现出了它包容古今的无限魅力。





作为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瞻岐小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的马灯调便是那众多文化之花中最绚烂的一朵,它盛开的声音是那样的欢乐,而让人难以忘怀。



说起来,这家喻户晓的曲艺与瞻岐小镇有着不解之缘。每到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马灯调就成了当地最具特色、最接地气、最受欢迎的文艺表演之一。那朦胧夜色里欢快的节奏,带着新年的喜悦与憧憬,总能毫不费力地勾起人们对于从前的回忆。



在那个网络还没有出现,电视、电影还未普及的年代里,音乐、舞蹈、歌曲及其它们所形成的表演,无疑是人们饭后茶闲之余,为数不多的精神娱乐。



马灯调虽为民间音乐,可它的主要表演形式——”跑马灯“,却早已将歌、乐、舞三者融会贯通。“跑马灯”又叫作“走马灯”、“串马灯”,它的表演内容包括鸣号(先锋号)、放铜铳、大头和尚(即戴面具者,女性称为“刘翠”)等宣扬、招徕部分,以及丝竹锣鼓演奏、舞蹈表演、即兴演唱等主要部分。



听老人们介绍,古时候参与跑马的多是十二、三岁的孩子,他们的脸上往往涂着厚厚的油彩,身上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骑在用竹子作骨架、纸作肌肤的“马”上,神采奕奕。



这种仿照马的形状用篾和纸糊制而成的灯笼,称为“竹马灯”,也称“马灯”,它分为马头和马身两部分,这两部分需分别捆绑在跑马者的腹前和背后,人居中间,表演的时候,拿着一根充作马鞭的竹竿,时而摇头,时而摆尾,忽停忽跃,来回穿梭,就像骑马一样。



生动的表演离不开得当的伴奏。“跑马灯”所用的乐器多种多样,前奏以锣、鼓、镲、钹等打击乐器为主,演唱时的曲牌伴奏以唢呐、笛子等吹管乐器和二胡等弦乐乐器为主。



马灯调的歌词亦是朗朗上口,它颇具特色,一般为七字句,共有四句。当前四句唱完之后,紧接一个过门,加入副词“哎格龙登哟”,再重复唱最后一句。比如:“正月里来真闹忙,鞭炮齐鸣锣鼓响,男女老少都呀来到,走起马灯拜四方。哎格龙登哟!走起马灯拜四方。



反复咏叹,节奏明快,似晶莹的珠玉落盘,又如达达的马蹄急急而过,不觉庆幸,古老的曲调未曾消逝。





马灯调犹在,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当年“滚龙走马喧通夕,火树银花烧不尽”的盛况,已是难得一见。


△讲述马灯调的老人谢振岳


相较于文字,声音无形无色无味,更不易保存,可心中装着传统文化的人们,却从未放弃努力。今年7月,浙江民间音乐纪录片《宁波马灯调》开机仪式暨《宁波马灯调》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我们瞻岐小镇的文体中心举行。



教授马灯调的是卢竹音老师,他是瞻岐小镇卢家村人。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国家一级作曲家、笛子演奏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其中民族管弦乐作品《马灯调》曾被称为中国民族器乐经典作品,并广泛流行。


卢竹音老师


当孩子们用齐整的声音把“哎格龙登哟”唱响,马灯调终于不再停留于纸面,它变得活灵活现,古老的曲调开始迈向新的征程。



(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该怎样看待古今之间的时光

一边流逝

一边传承


该怎样看待这一曲马灯调

虽已远去

却在眼前


其实

文化的传承不过是从古走到今

从旧走到新

灼灼风姿

一如瞻岐小镇缓步而行的优雅


— END —


编辑 | 鄞州瞻岐

设计 | 锐蜂动力

部分照片来源网络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