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徐州:刘邦故里汉韵悠长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徐州,华东重要门户城市,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厚繁的历史古迹、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现代化城市风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其兼得北雄南秀、富有鲜明个性的城市风格。养生学的鼻祖彭祖、汉代开国皇帝刘邦、人杰鬼雄项羽都曾在徐州留下他们的痕迹。云龙湖、云龙山、彭祖园、窑湾古镇、水月禅寺等旅游景点,皆值得您一游。 

 

 

去徐州看“汉代三绝”

   

提及徐州,在旅游界有这样一个共识:“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两汉看徐州!”这一说法,一点儿也不夸张。

   

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自古彭城列九州,龙虎争斗几春秋”,刘邦统一天下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封其弟刘交为楚王,定都徐州,延续了十八代,长达数百年,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在这些文化遗产中,龟山汉墓、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俑、汉画像石可谓独一无二,被称为“汉代三绝”,它奠定了徐州在两汉文化中的“不可替代”。

   

龟山汉墓位于徐州九里区西麓,为汉代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的夫妻合葬墓。该墓的甬道、墓室全部在山内打凿而成,东西长83.5米,几乎掏出了整个山体,最让人惊奇的当属两条56米长的甬道,其平行关系、内外倾斜度等,误差仅为一二厘米,许多专家感叹:这样高精度施工,即使在今天使用现代化激光定向测量技术也难以达到,可见两千多年前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多么高超!此墓工程浩大,雕凿精细,气势雄伟,实为世界罕见。

   

同为汉墓,狮子山楚王陵的特点则因其“雄”而让人叹为观止!据说这是刘邦侄子刘戊的陵墓。墓穴很大,直深入地下,中间是一条主通道,是由当年的劳工用简单的工具一点点凿出来的。触摸着冰冷而有粗躁的墙壁仿佛可以感受到当年劳工的血与泪。通道两旁是各个房间。依次坐落着浴室、厨房等墓室,非常的讲究,也体现了主人不同凡响的排场。在通道的尽头是楚王墓室,里面存放着一口玉棺材,里面是金缕玉衣,十分华贵,当然这只是仿制品。原物早以作为徐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墓室里面阴森森的,好在是节日期间,人还比较多,如果换做平时,没什么游客的话,一定会感到一些恐怖。该墓劈山为陵,天井壮观,出土有金缕玉衣、玉杯、兵器等众多国家级珍贵文物,为1995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首!

   

出了楚王陵,又来到了旁边的汉代兵马俑馆,第一个感觉就是“小”,比起秦兵马俑,汉出土的兵马俑明显小了很多, 但令人叫绝的是它却有四千件彩绘兵马俑陪葬品,资料显示它是继陕西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后,中国考古界对秦汉兵马俑的第三次大发现,也是迄今为止在两汉王陵中的首次发现, 一排排的兵马俑很精致,更注重写意,更善于描述人物的表情,细节之处都刻画的很完美,栩栩如生。对研究中国兵制史,中国雕塑史,制陶史都有重要的价值!

   

除汉墓、兵马俑外,“汉画像石”是徐州汉文化遗产的又一奇绝。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葬石室上的绘画,是绘画与雕刻的结合,手法多样,风格突出,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徐州已出土千余块汉画像石,组成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汉代生活的“百科全书”。

“两汉看徐州”,在徐州两汉文化景观中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如泗水亭、项羽戏马台、拔剑泉、子房祠、歌风台,每处景点,都演绎着一段历史故事,每个故事都能吸引住观光的游客。

 

 

              漫步胡琴艺术博物馆

   

国庆长假去了徐州,当地音乐界朋友告知市中心的云龙公园内刚落成了中国胡琴艺术博物馆,我当然想去看看。


这座别致的园林式的胡琴艺术博物馆在2011年6月落成,工匠们通过增添胡琴艺术景观雕塑、改造音响系统,使博物馆自然地融入到原有的园林景观中,它从设计施工到最终落成,只用了1年3个月。我相信一个不算太大的城市要做成这样一件文化设施大事一定凝聚了众多音乐家的集体智慧。

  

说起这座博物馆的诞生,还要从中国徐州国际胡琴艺术节讲起。


胡琴艺术在徐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原本就是胡琴爱好者的当时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州市总工会主席徐崇先是该博物馆的发起人之一。据他介绍,徐州长期活跃着几千名业余胡琴爱好者,他们中走出了中国京胡演奏家燕守平等,80多岁的徐州老人宋新田还是中国唯一健在的软弓京胡制作艺人。在此基础上,两年一届的胡琴艺术节就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和徐州市联合打造的一张文化名片。

    

2004年的首届胡琴艺术节上,1490人连续站立演奏二胡名曲,创造了现场演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第二届胡琴艺术节在群众性与专家性结合的基础上,突出了创新与发展的主题;第三届胡琴艺术节重在突出国际性,四场《东方弦魂》音乐会沿着徐州―北京―维也纳路线,向中国和世界展示了胡琴艺术的魅力;第四届胡琴艺术节推出了六场顶级水平的胡琴音乐会,中国胡琴艺术博物馆在此期间正式揭牌成立。

   

“艺术节举办以来,群众参与程度越来越深。在举办艺术节的同时,中国音协等主办单位开始探索胡琴艺术的阵地建设,组建胡琴艺术博物馆的想法也越来越成熟。”徐崇先说,为推动胡琴艺术创新发展,保存胡琴文化艺术遗产,徐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云龙公园开辟一块园地,用于博物馆建设。

   

“胡琴”之名起源于唐代的奚琴,最早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所喜爱的一种弓弦乐器。在1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胡琴由最初的单一乐器分化成数十种,如二胡、四胡、京胡、板胡、坠胡、马头琴等,可谓种类繁多、形制各异。

  

中国胡琴艺术博物馆筹建时间虽然不长,但馆藏内容堪称精良。截至目前,博物馆内汇集了92位胡琴名家的手印、89把名家用琴、62幅名家雕像和100多部人物传记。

   

筹办博物馆之初,业界纷纷捐出珍贵实物和文献资料。92岁的老艺术家张锐将自己使用过的3把琴都捐了出来;听说要办博物馆,民族音乐家甘涛的后人捐出了其生前使用的两把琴。过去有人高价收购胡琴名家鲁日融的乐器,他没有答应,后来亲自把一把珍贵的老琴送到了徐州。杨光熊平时特别注意收藏民乐文献,此次捐出了他所藏的3000多份胡琴演出节目单。

   

建设过程中,徐州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将博物馆放在了已有的胡琴主题公园内。博物馆建筑没有追求“高大”“洋气”,传统的白墙灰瓦、亭台轩榭等彰显了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这让闵惠芬等老一辈艺术家连称:“满意!满意!”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二胡教育家马友德在第一时间参观了中国胡琴艺术博物馆后说:“雕塑、展馆和周围的茂林修竹、假山溪水相映成趣,别具田园风情;馆藏内容涵盖了演奏、创作、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实物和资料,将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重庆歌剧院院长、二胡演奏家刘光宇的手印、曾用琴、唱片、图片资料均被博物馆珍藏陈列,其青铜浮雕头像在胡琴名人馆内展出。看到博物馆展陈的内容,刘光宇感慨地说:“胡琴艺术博物馆让天下的胡琴工作者有了尊严。”

在服务公众方面,该博物馆特别设立了胡琴音乐广场,供胡琴爱好者切磋技艺。在胡琴艺术节开幕当天,近万名胡琴爱好者来到这里“以琴会友”。在“琴韵丹青”展馆内,书画爱好者可以围绕胡琴音乐创作,并在这里免费展览自己的作品。中国胡琴艺术博物馆和胡琴主题公园正在成为当地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场所。

   

也许由于时间匆忙,博物馆在文献收藏方面还需要加强,凡有关胡琴的图书、教材、乐谱、总谱、手稿、音像等都应收集在内,以后还要逐步建立数字化的数据库;还可以建立为胡琴写作的作曲家、理论家等专题;做一些课题研究,让博物馆真正变成研究实体和教育平台。

 

 

徐州琴书:藏在深闺无人识


一到徐州,我就向当地朋友打听,晚上是否有民俗文化表演的去处?朋友告诉我,滨湖公园新天地有一个曲艺茶馆,可能会有,我去看了,一个小时的节目,多是不伦不类的“晚会”节目,观众寥若晨星,唯独徐州琴书虽三个人“一台小段子”,靠了一台扬琴、一把三弦和一把雷琴,加上坠子、手板等打击乐器,但让我听的津津有味。

    

徐州琴书旧称“丝弦”、“唱扬琴的”等,源于明代小曲,明代散曲作家陈铎(1488—1521)就是下邳 (今邳州市) 人。陈铎被教坊弟子称为“乐王”, 后辞官归里,潜心于散曲的创作和演出 ,对当时小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于明嘉靖年间广为流传。是徐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艺术品种之一。它与苏州评弹、扬州评话被称为江苏省的三大曲种,与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合称为中国三大琴书。2006年6月,徐州琴书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康熙时期,有《丝弦小曲》面世。乾隆时期“升平署”设立,广招天下优伶。康熙三十五年又有《百戏竹枝词》成书,其间《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霓裳续谱》、《白雪遗多》、《山里梅花》等小曲刊本问世。这些小曲很快在徐州地区艺人中流行起来。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徐州知府佟国弼主持兴办了社会慈善机构育婴堂,被收容者多为盲童。学员除教授一定的历史知识外 , 主要学习演唱,学成后便沿街卖唱,或为商贾等唱堂会。观众称之为“先生”、“瞎先生”,称其演唱为“瞎腔”。这时,无论是流散的艺人,还是育婴堂的先生,大都是自打、自弹、自拉、自唱,以小曲敷演故事。育婴堂艺人演唱时配以三弦,因此当时又被观众称为“三弦”。


为了表现较为丰富的内容,争取更多的观众,晚清艺人逐渐将原来多人组合分散为双人档、单人档演唱,时而进入角色,时而跳出角色,并互相伴奏。观众把这种演唱称为“丝弦”。

   

1937年,日本发动战争,不久徐州沦陷,琴书艺人们只得转向远乡僻壤活动。这时,很多的“玩友”和半职业艺人变成了职业艺人。伴奏乐器由繁变简,大量的新书目,特别是一些宣扬爱国的新书目产生,如《杨家将》等。

   

由于“唱扬琴”(用扬琴伴奏的丝弦)曲牌多,难学难唱,伴奏时乐器也较多,对创作的新书目装腔难、伴奏难,于是艺人们在演出中,经过长期的筛选、改造,终于把原演唱的曲子凤阳歌、垛子板相结合,作为演唱的主要曲调。


这一时期,徐州琴书已被听众广泛地称为“打(唱)扬琴”,标志其完成了从联曲体到板腔体的转变,形成了现在徐州琴书的板式,产生出一批为徐州琴书保留至今的长篇书目,使徐州琴书进入成熟期。


琴书作为曲艺曲种名称出现,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民国三十年(1941)夏历二月初二,邳县老艺人殷回昌等在山东济宁收徒拜师、确立宗派、树立门户的族谱上:“大江左右,京都东西,剧场又添琴书一界人……”。


从“大江左右,京都东西”,可见琴书已流布非常广泛了。这时虽然出现了“琴书”,但听众仍称之为唱扬琴。


1948年,徐州地区解放。人民政府协助部分外地艺人还乡,并为留下来的艺人的演出创造条件,积极恢复、修缮、搭建了一些演出场所。


1951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指示》(简称五·五指示),琴书艺人在“五·五指示”的引导下,开始了“改戏、改人、改制”的工作。


1952年6月,徐州市文教局专门派出工作人员,组织包括琴书艺人在内的曲艺艺人,建立了徐州市实验曲艺队。1952年11月正式命名为徐州市曲艺工作队,琴书演员崔金兰为队长。


1957年9月,徐州地区文教局与徐州市文化处联合举行曲艺会演。共有十一个曲种七十一个传统与新创编的曲目参加了演出。在此次会演中,徐州扬琴正式更名为“徐州琴书”。


此时期,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兴建了一些曲艺演出场所。如1957年7月徐州市百花园建成,1959年9月睢宁县百花园建成,演出市场一派繁荣。


为了进一步发展繁荣琴书艺术,1958年徐州专区文化艺术学校成立 ,委托睢宁艺校代管,并招收首批徐州琴书专业学员,孙成才、朱邦侠、杨士喜等为教师。同时,一些曲艺演出团队和艺人也招收了许多学员和弟子。经过学习,魏云彩、胡景侠、彭金芝等新一代琴书演员崭露头角,他们有的成为了琴书艺术的代表性演员。

  

,徐州琴书演出团队开始恢复,1978年12月徐州曲艺团重建。1979年至1980年,徐州市、丰县分别举办曲艺学习班,魏云彩教授的张巧玲、蒋立霞成为其中的突出代表。1983年4月,徐州市戏曲学校与徐州地区戏曲学校合并,成立徐州戏曲学校,保留琴书专业。从1978年开始到1990年,徐州市、县文化主管部门十余次组织含有琴书的曲艺汇演及琴书专业的调演,促进了一批优秀演员和书目的产生。


在曲艺界,曾流传有“一张唱片救活了十几个厂家”的故事。


1984年,徐州琴书艺术家崔金兰、孙成才、朱邦侠、崔金侠、魏云彩等应中国上海唱片社邀请,录制了中篇琴书《王天保下苏州》等唱片,一时掀起大区域的琴书热。几十万听众争相抢购唱机、唱片,徐州无线电三厂、上海川沙无线电厂等都因此摆脱了困境。


当时,徐州城乡到处可以看到人们围着唱机听徐州琴书的动人场面,许多商户也用播放徐州琴书取代了港台流行歌曲,招徕顾客,由此足可见乡土艺术的特殊魅力。


徐州琴书:颠倒话


 

其它游览

其一:为集中展示汉文化的神韵,徐州还在刘邦的家乡沛县投资修建了占地66公顷的汉城,从而使得刘邦故里汉韵悠长,古风犹存。

 

其二:位于南郊的云龙风景区足可以与杭州西湖媲美,面积达8.5平方公里。宋代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曾设想“如能引上游┄┄只之水流入此湖,则此湖风光可与西湖媲美,而徐州俨若杭州。”时隔900年之后,他的想象变成了现实。

 

其三:淮海战役烈士陵园是凭吊英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也是一处风景游览区。

 

其四:西楚大观戏马台:被誉为“徐州第一名胜”,是楚汉战争遗迹,自称西楚霸王的项羽,定都彭城,所建宫殿楼阁,今已不复存在,戏马台作为项羽遗迹,为今人重视景仰。

  

美食

徐州的小吃品种繁多,味道各异,集中了南北口味大成,经典早餐就是辣汤(徐州特有的一种小吃,其他地方绝对没有)和油条,原名雉羹,是由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彭祖创制,至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

 

蛙鱼:吃起来十分的爽口,就像一条条小鱼,哧溜哧溜的就到肚子里去了,是MM夏日最佳解暑风味小吃;


豆腐脑、把子肉、烧烤、磁饭、肉盒、嘛糊、油茶、羊蹄、螺蛳、徐州人称屋搂牛米线(云南米线)、牛肉汤(标准徐州味比号称原产的安徽汤正)、 炸臭干羊肉拉面(拉面不稀奇 稀奇是全国都是牛肉拉面)、壮馍、烙馍煎包(外地也有那叫水煎包和徐州比有味道的本质差别)先说这些吧!



越声/文图  黄真/编辑




谢谢加以关注、转发和支持!

欢迎在文末评论!

让我的原创“踏迹寻音” 公众号不断推出新作品!

微信或QQ联系:308228183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