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陶澍咏“安化茶”诗三首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背景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陶澍(1779年-1839年),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湖南安化人,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

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授庶吉士,任翰林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道光十年(1830年),任两江总督,后加太子少保,任内督办海运,剔除盐政积弊,兴修水利,并设义仓以求荒年。

道光十九年(1839年),,被道光皇帝赐死,谥号“文毅”。有《印心石屋诗抄》、《蜀輶日记》、《陶文毅公全集》等。

《陶文毅公全集》中咏安化茶诗四首并序。消寒第六会,吴兰雪舍人、陈石士编修,朱兰友待讲、谢向亭编修、胡墨庄待御、钱衍石农部同集印心石屋,试安化茶,成诗四首。

(一)
今岁足衎乐,春来奉云适。长安诸故人,颇能盛筵席。
席设每见招,终日但为客。今朝客忽来,倒我具肴核。
冷盘三五陈,下箸无所获。匪徒少羊羔,亦乃乏鸡跖。
斗酒兴未阑,四座欢弥剧。旋闻蟹眼鸣,中有云腴碧。
我家茱萸江,乡物旧所积。虽无甘露兄,犹足清两腋。
煮茗况家风,庭前余雪白。

(二)
芙蓉插霞标,香炉渺云阙。自我来京华,久与此山别。
尚忆茶始犁,时维六七月。山民历悬崖,挥汗走蹩躄。
培根阅冬初,摘叶及春发。冻雷一夜鸣,蓓蕾颖欲脱。
是名雨前香,采之日一撮。未几渐蒙茸,卓立针抽铁。
是名谷雨茶,春气弥勃勃。毛尖如鹤毳,挨尖类雀舌。
黄茶号晚出,味厚亦非劣。方其摘取时,篮筐遍山岜。
晨穿苦雾深,晚焙新火烈。茶成与商人,粗者自留啜。
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我本山中人,言之遂姜切。

(三)
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宋时有此语,至今犹能道。
斯由地气殊,匪藉人工巧。迩来地利尽,所产日以少。
安化及荃茅,夹杂或荼蓼。遂今东家施,貌作西邻姣。
时俗但鹜名,讵易初终保;臭味慎差池,我谓茶犹小。

(四)
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古光郁深黑,入口殊生梗。
有如汲黯戆,大假充宽饶猛。俗子诩《茶经》,略置不加省。
岂知劲直姿,其功罕与等?气能盐卤澄,力足回邪屏。
所以西北部,嗜之逾珍鼎。性命系此物,有欲不敢逞。
我闻虞夏时,三邦列荆境。包匦旅菁茅,厥贡名即茗。
著号材所长,自昔功已迥。历久用弥彰,闇然思尚耿。
因知君子交,味淡情斯永。 
 

这是陶澍在京时,邀集诗友在他的官邸“印心石屋”举行第六次“消寒诗社”集会,品尝她从家乡带来的安化茶,并用诗表述他对安化茶的称赞及对茶农采制的辛苦和体恤。陶澍中举后,于嘉庆九年(1804年)请假南归故里探亲。这年四月返京,冬,他发起南方的各省籍在京的举人组织了“消寒诗社”(后改为“宣南诗社”)的文学小团体,进行诗酒酬唱,品茗吟咏。陶澍曾写回忆说:“忆昔创比会,其年憔甲子。赏菊更忆梅,名以消寒纪。”说到“序言”提到的“印心石屋”,颇有来历。道光十五年十二月(1835年)陶澍从南京回京汇报,道光接连四次召见。闲聊中,问及陶澍幼年求学情况。陶澍说他幼年随父亲在资江左岸结庐读书。庐曰“印心石屋”。因江心有印如石,名印心石,以此为庐石。为了纪念,连自己在京的邸舍亦以此命名。道光听了,出于对陶澍的信任和器重,亲自两次给御书“印心石屋”四字赐。这是陶澍的无尚光荣,他于是在南京、镇江、海州、岳麓山等名胜处镌刻“印心石屋”四字石碑,并在家乡安化小淹御书崖摩崖镌刻和在原读书处用汉白玉石专建“印心石屋”石亭,以示荣耀。现实主义的诗作,是在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里产生,在他生活的现实里生根立脚。陶澍咏安化茶是四首五言古体诗。他的诗,在当时文人中颇有影响,魏源称他“为翰林能诗,为御史能言”。朝鲜的诗人还专门成立了学陶澍的“拟陶诗屋”。陶澍的这组诗,虽言茶,内容却涉及较广,加之是五言石体,就不如近体明快好懂了,因而这里略作点读后诠释。
  

第一首写诗友集会饮酒品茗,特别是写到用具有陶家风尚的以雪水煮家乡茶欢乐。开头两句就渲染了这种诗会的欢乐气氛。“衎乐”,《诗·小雅·南方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曹植《娱宾赋》:“遂衎宾而高会兮,丹纬晔经四张。”衎乐与云适,正写出诗会的欢乐和政事的顺适。诗会开始,虽有肴核(果品)、羊羔、鸡跖(鸡爪)等佳肴,却缺少了茶,令人遗憾扫兴,以至“下箸无所获”。一旦听到煮着“云腴碧”茶的水沸声,那沸腾上升的小水泡像蟹眼一般鸣叫起来,知道有茶可品了,大家高兴得雀跃起来了。“云腴碧”是宋代安化向朝廷进贡的名茶。“我爱茱萸江,乡物旧所有”,茱萸江,是资江流经安化县境一段之名,以点出陶澍的故乡。这乡物旧所有的“云腴碧”名茶招待客人,“虽无甘露兄,犹足清两腋”。“甘露”,典出南北朝宋新安郡五子鸾、豫章郡王子尚一起到安徽八公山振访昙济道人,主人拿出上好的茶来招待,王子尚品尝后赞道:“这是甘露!”这里,陶澍虽说他家乡的“云腴碧”称不上甘露,但饮后会叫人象卢仝茶一样两腋习习生清风般舒畅。“兄”,这里是戏称,显出笔调的幽默,以衬托《云腴碧》的自谦。诗的后两句用北宋陶谷以雪水煮茗的故事,说这是陶家流传下的风尚,而庭前残雪尚白。
  

第二首诗写安化的名茶及生产情况和诗人对茶农辛勤的体恤。诗中讲到安化当年的名茶,除了云腴碧,还有雨前香、谷雨茶、毛尖、挨尖及黄茶等。诗中的“芙蓉”、“香炉”、指安化境内有名的产茶高山。芙蓉山在旧县城梅城附近,最高的蚂蝗峰海拔1427米,仅次于九龙池,遥望峰顶,如插云穿霞之际,在芙蓉山范围,仅因茶起名的村子有山茶、中茶、茶洞、仙茶、云雾等。云雾村就以出产云雾茶而名。而仙茶村所产芙蓉仙茶,亦久驰名中外。《明·一统志》云:“湘茶产茶不一,其地安化,售于湘潭……是土产推此第一,盖芙蓉山有仙茶,故名益著。”香炉山在小淹镇资江左岸,离陶澍故居约五华里,所产茶多制雨前香和谷雨毛尖而名。山之对河,民国时期建有砖茶厂,所产各类砖茶远销苏俄。诗人幼时且耕且读,熟悉农事,故诗中所述甚细腻。安化以茶为主要农副产品,茶农为保茶叶的丰收,每年在夏时农历六、七月进行中耕,不地称为“挖伏土”,而入冬则要松土、施肥、培根,可见茶农的辛苦。安化的茶,在北宋建县前,多“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野茶,到元朝时,茶树始由野生演进为人工培植。由于安化是个“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旱土和庄园”的崇山峻岭之区,山民为植茶和采茶,攀悬崖,走蹩薛,盘旋匍匐,是够辛苦的了。等春雷一声响,茶芽萌动,在谷雨前采摘,可制雨前香珍品。这种茶一天只能采一小撮,就如特级龙井的“明前茶”,一市斤要采一万多个嫩芽尖,可见其名贵。“谷雨前”是在谷雨时采摘的嫩茶,同为名贵珍品。它尖细如针抽铁,蓬松如蒙耳、正是“谷雨尖”的特色。“毛尖”,则如白鹤的细毛,“揉尖”是芽边的嫩叶,形如雀舌,诗人以形象生动的笔调,写出了“毛尖”细嫩中毫之状,黄茶是次等之茶,在清明之后的四月间采摘,叶粗色黄,故名。“黄茶”是安化制黑茶的原料,压成茶砖,销往青海、甘肃一带少数民族地区,故又称“甘引”。引,为计量单位,但各时期不同,采摘黄茶,正是摘茶高峰,男女老幼齐上山,采摘回不又要赶制,十分辛劳,“晨穿苦雾深,晚焙新火烈”就是那种情景。可茶农却只落得“茶成与商人,粗茶留自啜”。诗人不由为故乡茶农的辛勤及受商人的中间剥削,凄切呼出“谁知盘中茶,多有肩上血”。读了,催人泪下。
  

第三首,诗人看重写安化茶得天独厚,山区地势、土质、气候等生态环境,都适合于种植茶叶。“斯由地气殊,匪藉人工巧下”正是写此。我在《中国茶文化专号》第10辑上发表的文章《安化茶的生产及茶业》,对此有较详细的阐述。

安化茶在唐宋时就已进入高潮时期。《旧五代史·梁记》有“湖南岁贡茶25万斤”,这自然包括安化产茶区的茶。《宋史·食货志》:”荆湖岁课茶二百四十七万余斤。……茶出潭、岳、辰、澧州。”这均指茶出湖南。潭,即潭州,这化和新化,在北宋熙宁(1069-1077)建县前,直属潭州(今长沙市)管辖。《宋史·地理志》说到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政府就在安化县境设“博易场”,运入米盐布帛,交换以茶叶为主的土特产,这时建县仅17年之久,可见宋代时安化的茶叶发展。但是到了清朝中后期,由于官家和商人的盘剥,使贫穷的茶农无力精心管理,以至地力下降,产量随之减少,甚至茶园荒芜。诗中的“变化及荃芧,夹杂或萘蓼。”正是这种不景气的写照。荃,香草。茅,茅草,又称灵草。这里均指茶,为古代的贡品。《文献通考》和《茶谱》均记有“潭州之独行、灵草,唐宋时产茶名。这种荃茅里夹杂着茶蓼等杂草就会影响茶叶的产量。《诗·周颂·良耜》:”以薅茶蓼,茶蓼朽止,黍稷茂止。”就是指及时锄去茶蓼、使黍稷生长茂盛。薅,正是重管理的表现。写到这里,诗人笔锋一转,用东施效颦的典故,指责不讲商德的人,以外地茶假充安化茶出售。这种现象直到清末明初,长沙武汉等地茶商,都悬挂“安化名茶”招牌,扣徕顾客。这虽是后话,但诗人对“时俗但鹜名”的欺世盗名作法,深为叹息。诗人由此把诗的意境上升到处世为人上来,认为冒牌茶叶还事小,重要的是朋辈们的品德言行,更须善始善终,保留晚节。这又说明诗人并不因品茗赋诗,飘飘然而忘现实。


第四首,写品尝安化茶的特色,并以此喻君子之交“味淡情斯永”。

那末,安化茶有哪些特色呢?诗人以纵横捭的笔调,加以形象比喻,读来令人神往,使人一品为快!

诗人一开头这写到品茶要茶叶鲜嫩。但安化茶又有它独特的风味:“严冷”。这是形容安化茶滋味浓烈,如人品的严厉冷峭,给人以刺激和快感。“古光郁深黑,入口殊生梗”句,如古代器皿上装饰的深黑文彩。“郁”,《直音篇·邑部》:“郁,文盛貌。”即文彩明盛的样子。茶汤如古代器皿上深黑的文彩,这样的茶汤,喝一口便觉剌人爽口,与上名“严冷”相响应。梗,这里不是茶梗,《方言》卷三:“凡草木剌人,……自关而东或谓之梗,”刺人,其味有刺激性。“有如汲黯戆,大似宽饶猛。”。汲黯,西汉时人,当过东海郡太守,汉武旁时迁朝廷九卿,为人刚址戆厚,敢于面折廷诤。宽饶,即西汉盖宽饶,以刚直猛勇著称。这里借来比喻安化茶味浓厚冷烈,能祛邪祛病,恰如汲黯性格戆厚,有如宽猛为人刚猛。陶澍咏茶诗虽是经验之谈,却也印证了现代医学的研究。由于茶能助消化,以至我国西北部以肉、类乳酪为主食的少数民族“食之逾珍鼎,性命系此物”。正如俗话说的“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茶无则滞,三日无茶则病”。《明史·食货志》云:“番人食乳酷,不得茶则因此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以制羌虏,明制尤密。”以至为了茶“有欲不敢逞”,由此形成边陲少数民族能与内地人民和睦相处。诗人追述茶的历史,说早在记大禹功劳和地理志的《禹贡》(《尚书·虞夏书》中的一篇》中就有了。“我闻虞夏时,三邦列荆境。包匦旅菁茅,厥贡名即茗。”这四句诗,典出《禹贡》的“三邦氏贡厥名,包匦菁茅。”三邦,据孔颖达《正义》释,指近云梦泽之三国,当包括荆州。其时荆州所辖当今湖北、湖南等地。“包匦菁茅”,包,包裹。匦,《玉篇·二部》:“匦,匣也。”即匣子。菁茅,《管子·轻重篇》:“江淮之间,一茅三脊,名曰菁茅。”这里指香草,古代用以为祭祀漉酒去渣滓。但诗人借以作匣子、香草,包括茶叶向朝廷进贡。据《华阳国志》记载,远在三千年前,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为就把茶叶作为贡品。这与《禹贡》成书于周秦所民“贡”相吻合。所以陶澍在这里把名当茗。古文名与茗通假,“厥贡名邓茗”,其茗是当时名贵的茶。“著号材所长,自昔功已迥。历久用弥彰,闇然思尚耿。”说安化茶上了《禹贡》一书,这名气、功用就大了,很显耀了。如此历史悠久的名茶,怎不叫人思饮。耿,麻衣。是古代女子出嫁时所穿的漂亮外衣。《诗·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耿衣。”用以喻安化茶如耿衣优美,叫人然思之。最后两句,诗人以“君子之交淡如水”表示诗友之间的友谊,虽如茶水之淡泊,但友谊却会永存。而友谊唯有建立在德行之上才能长久,这与第三首的“慎差池”,讲品行德操一脉相承,彼此呼应。

总之,陶澍咏安化茶诗,构思新颖,立意别致。虽着肯一个茶字,着意展开,古今上下,铺垫渲染,跌宕多姿,顿挫有致。这了把“茶”的妙处写透,不仅善用比喻、典故,而且能巧妙地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即用大笔勾勒,又能细致描绘。如“插霞标”、“渺云阙”、“立悬崖”、“走蹩薛”、“如鹤毳”、“类雀舌”,这些读起来既形象又生动,使人觉得用笔有神,监察院酌意丰。全诗由今及古,由茶及人,最后照应开头,得出主旨“味淡情斯永”。结构上环环相扣,运笔跳跃腾挪,灵活自如,使人读后,不仅想饮一杯安化茶,也要力学诗人的人品。


【版权提示】品味安化微信公众平台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若发现平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处理。微信/QQ : 352933104


品味安化

编辑 | 邓迪波 | 百万安化人之家

合作邮箱:anhuar@qq.com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