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桂林漆器山水文化浸润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桂林漆器:从明朝时候起,桂林人用植物的枝干根茎或动物骨角、贝类,打磨后外形保留一定天然物的特征,使用天然漆进行加工制作成漆器,有酒水容器、文房水盂、笔搁等。这些漆器轻薄坚固,由于天然性胎体的多变,造型和漆层变化丰富而呈现不同的图案。桂林的天然胎漆器不但具有审美价值也具有实用价值,且非常具有地方代表性。  
2015年,桂林传统漆器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漓江两畔奇峰林立,晨光下,王伯杨正在江边的竹林里穿行,仔细观察每一根竹子,从中寻找5年以上的老凤尾竹竹根,准备以此作为漆器胎体。
从小就在桂林长大的王伯杨是传统漆器的传承人,40岁不到的他研究漆器已经有近20年,曾带着他制作的漆器出现在国内各类展览会上。
“5年以上的凤尾竹会有竹根埋在地下,而这就是制作桂林漆器最好的原材料。”他说,从河边采集回来的竹根与长在山上的竹根相比,湿度大,不容易开裂,需要放置一年以上,让它的水分自然蒸发。当王伯杨找到满意的竹根,他才开心地笑了,感叹清晨漓江的美丽风光。
据说,桂林漆器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
桂林漆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实用为主,主要是酒水容器,工艺上力求简单务实。这些漆器主要分布在盛产野生漆树的山区,大多都是当地居民当做生活用具使用。另一类,以文房水盂、笔搁、镇纸等为主,多见于清代及民国,与桂林读书尚文的风气关系紧密。

用灵芝根制成的天然胎胎体。
用贝壳制成的天然胎胎体。

用柠檬皮制成的天然胎胎体。
家传的制作工艺
一大盘黑乎乎的漆放置在桌上,王伯杨把它视为宝贝。  漆是从龙胜、资源等地海拔800米以上深山的漆树采集而来,是纯天然的植物漆。以前的人,包括王伯杨的爷爷,都要上山自己去采集。
王伯杨17岁开始专研漆器制作,最初接触的漆器是从自己家的文房用品开始。“我爷爷和父亲都喜欢写字,我从小就看到爷爷和父亲制作漆器当做文房用品。”
上漆

经过日晒后,原本黄色的漆变成了褐色,且柔软粘稠。王伯杨用毛笔蘸着漆一次一次地给胎体上漆,要上30道以上。待漆干了,用不同颜色的矿石粉,把生漆调成不同的颜色,红、黄、蓝、绿等等。如此之后,再在胎体上涂上不同颜色的漆,每一种也至少要上十次以上,一层一层地刷,“在每一次上漆的时候都要记住哪一层是什么漆。”

打磨
上好漆放置一段时间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打磨。经过不断髹漆之后的胎体,漆层高低不同,打磨后便会层层显现,呈现出不同的图案。王伯杨说,世界上永远找不到两件一样的桂林漆器。因为桂林漆器都是天然的胎体,它们本身的造型是不可复制的,因此桂林的漆器能呈现的图案也是丰富多彩的。而之所以要在上漆的过程中记住每一层的颜色,就是要在髹漆过程中布置警戒色层,打磨到警戒色层就停止深入。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