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固原民间人物故事小剧团里的“大人物”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老年
生活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每场演出前,马俊和乐团里的老哥们都要细心地调好乐器,以发挥出最佳状态。

  “头首”一声响,清脆有力,二胡、笛子起,高亢悠扬,扬琴似珠落玉盘,三弦垫着低音,温婉圆润,一折子秦腔就犹如奔流的江水,汹涌而至。虽没有华丽的妆容,但酣畅淋漓地吼上几嗓子,也是极大的享受。这就是自乐班,是民间的文艺。或是田间的树荫下,或是社区农村的活动室,只要听到哪里唱秦腔,老头老太太就提着“蚂蚱凳”,乐悠悠地赶去听。

马俊(右)一边敲鼓,一边注意台上节奏  


   “这是古代流传至今的戏曲,我们一方面是喜爱,另一方面想把它传承下去。”马俊因热爱秦腔,让他退休后的生活丰富充实。

  从固原秦剧团退休后,马俊就一直想着组织几个秦腔爱好者,平时自娱自乐。2008年,和他志同道合的几个老弟兄“混”在一起熟了,基本形成一支固定的乐队,还有几名略有功底的“唱将”,。2009年,市委老干部局成立“老年大学”秦腔学习班,马俊应邀去当了“班长”,从此,这支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吸纳成员30余人,仅乐团就有12人,文乐武乐样样俱全。

偶尔扮上装提气凝神

  马俊使用的乐器是司鼓,大小两个鼓面,行内俗称“头首”,是总指挥,负责控制整场节奏。这与他的性格颇为相像,沉稳时绝不慌乱,能压得住台,激扬时绝不拖沓,能激得起高潮。只有筷子般大小的两根鼓槌,击打起来却要用上全身的力气,紧耸着双肩,脸颊的肌肉都在颤抖。马俊鼓打得好,还因为他“师从名门”,曾经固原秦剧团的专业老师为他指导。马俊在闲暇时还爱画画,尤其画牡丹山水,是固原市美协会员,圈内小有名气。

  袁希俊是固原有名的书法家,加入乐团3年时间,使三弦和低音胡。从固原一中退休后,专心创作,致力于各类公益事业。和75岁的固原二中退休音乐教师杨富贵、68岁的退休干部路世忠等乐团琴师一样,酷爱秦腔,只要上弦拉弓,音乐响起,就眯着眼睛,嘴角上扬,看着都十分享受。袁希俊膝关节有伤病,但每次活动都不缺席,步履蹒跚,热情组织,有时还要拉着书画界的好友一起,送文化下乡村。

韩升堂的笛声仍旧悠扬

  乐团里年龄最长的是76岁的韩升堂,农民出身,25岁就开始吹笛子,还会编曲,团里有好几出戏都是他编的。随身携带的一把竹笛陪他经历了时代变迁,见证了民间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50岁的王志库是团里最年轻的成员,其他成员年龄都在70岁上下,他们在一起,演绎的是对艺术的热爱,生活的沉淀。

简陋的舞台热情的演出

  马俊在这十来年里,苦心经营着自乐班,从小到大,从设施简陋到装备齐全,如今在固原城乡自乐班中打出了名气。除固定的乐团,10多名演唱爱好者也一直留在团里。他们对剧目的选择十分讲究,通常选取反映爱国、礼仪、忠孝等弘扬中华文明优良传统的剧目表演。“秦腔是传统文化,但在传承上令人堪忧。”团里的老艺术爱好者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通过戏曲进校园等类似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传承发扬传统文化艺术。(固原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崔一波)


编辑:陈佳文 实习生 易兰  责编:潘江 审核:马灵军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