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艺术普及】非遗之窗——福建南音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汉族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 ,发源于福建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

2006520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101,福建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史渊源

 “南音一词最早应该出现在汉代,张衡南都赋》云: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高诱注曰:南歌,取南音以为歌也。”“南音文献有载。《吕氏春秋音初》记: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南音。侯人兮猗与《楚辞》体式相类来看,南音主要应指楚音,也很可能包括长江下游的吴音和越音。(杨匡民:《楚声今昔初探》,《江汉论坛》1980年第5期。)

唐宋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元朝

元朝时,文人加入戏曲创作,南音一方面吸取元曲之内容,一方面模仿其风格从事创作。及至五大传奇《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及《杀狗记》产生后,更丰富南音曲文;此外各地声腔亦为南音所吸收、融合。至明代中叶以后,流行于江浙一带昆山腔弋阳腔传入闽南,亦为南音所吸收,而创作亦日渐增多,迄清代,南音已相当成熟。

论点

南音的源流研究资料不少,主要有以下一些论点:

1.南音肇始于秦汉相和歌,如艳曲都带有南音的影子;

2.南音起源于唐大曲雅乐

3.南音源自元明的

4.南音形成于明清,北曲南迁形成。


艺术特色

乐器

泉州南音以洞箫、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称顶四管,以南嗳(唢呐)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和响盏、小叫(狗叫)、木鱼(铎)、双铃、四宝及扁鼓等乐器的立奏合称下四管。在惠安一带有用云锣、铜钟、小钗和笙等。

南音所用的主要乐器洞箫又称尺八,十目九节,其长0.6,音孔前五后一,延用唐箫规制,音色典雅浑厚、柔和优美。泉州洞箫与现今日本专门收集民间乐器的博物馆正仓院保存的唐制尺八形制一样,日本尺八是南北朝末年至唐朝初年由中国传过去的。

南琵琶,是保持唐代形制的曲项琵琶,南琶横抱(《明刊三种》所载为斜抱),有别于北方琵琶(竖抱),弹奏时低音淳厚沉抑、中音明快柔和、高音坚实清脆、紧张尖锐演奏南曲的。和泉州开元寺内的飞天乐伎及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十分相似。

南音的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琴杆、琴筒、琴轸均为竹制,琴弓亦为竹丝,音色柔和甜美,其声极为古朴。

三弦中、低音浑厚坚实、高音响亮。

工尺谱

泉州南音有着别具一格的记谱法,称为工乂谱字的俗写),它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正声为基础,与全国统一的七声音阶的工尺谱并不相同,让人容易联想到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宫商角徵羽五声乐谱。泉州南音工乂谱由谱字、指骨(表示时值和琵琶弹奏记号)、撩拍三部分组成,是记录泉州南音音乐语言的汉字化表意乐谱,蕴含了历史悠久的古代乐学理论。

内容

《中国音乐词典》载南音条目有以下四方面的内容:①周代的南方音乐,简称。②先秦已视作古乐的南音。③即福建南曲。④曲艺的一种,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一百多年历史,以清唱为主。由此可见,南音、南曲之名古已有之,专指特定年代、特定地域的音乐;而南音又在一百多年前已为广东的地方民间音乐所名。

泉州南音由大谱散曲指套三大部分(俗称)构成完整的音乐体系。,即指套,亦称套曲,是一种有词、有谱、有指法(即琵琶弹奏指法)、比较完整的套曲。每套套曲由两首至七首散曲组成,以音乐的管门滚门归类编成套,共50大套,主要有《自来》、《一纸相思》、《趁赏花灯》、《心肝拨碎》、《为君出》5套。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附有琵琶弹法,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没有曲词,以琵琶、洞箫及二弦、三弦为主奏乐器。每套包括三支至十多支曲牌,共16大套。

特点

据学者研究考证,从南音的曲牌名称、格调韵味和所用乐器的制造特点、演奏姿势等方面看,都足以说明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有着密切关系,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它保留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间或融入某种异域情调。

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这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之遗存。横抱演奏的曲颈琵琶、十目九节的洞箫、二弦、三弦击拍板等,也都因袭古乐器遗制。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两千余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内容。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南曲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

南音至今保留着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演唱形式。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盛行,南音也随着华侨华人的足迹流传到东南亚,远达欧美。

曲海

泉州南音素有曲海之称,俗谓诗山曲海无底谱。南音散曲不计其数,有的人说有1000多首,有的说有2000多首,有的说有3000多首,甚至有说有6000 多首的。具体数字是多少,没有人说得清。早期南音传承为设馆授徒,先生(师傅)对学生(徒弟)口耳相授,曲谱不轻易示于人,南音先生(师傅)手中(心中)有多少曲谱当学生(徒弟)的都不一定清楚,更别说其他人了。

规制礼仪

古时南音演唱需搭盖锦棚,上面悬挂御前清客横彩(后衍为御前清曲),横彩边挂一对或一盏木质宫灯,台中放置五把太师椅,两只木雕小型金狮子(现衍为四只),左旁立一绣有黄龙的凉伞,一应摆设,可谓张灯结彩、金碧辉煌。这一切都源于清朝中后期开始流传的泉州南音晋京演奏受康熙皇帝恩宠的传说。泉州南音乐器以琵琶最为重要,演奏开始时应由琵琶弹奏者先行上台入座,其他乐器弹奏者方可就位,据传说以前琵琶弹奏者是坐在演唱者左边(即现在吹洞箫者之位),按照泉州的风俗习惯,此为大位,后来传说五少芳贤晋京为康熙皇帝演奏时,康熙皇帝曾将洞箫接过来学吹,此后,大位就让给吹箫者了。南音乐手脚踏金狮,这也和泉州南音晋京演奏的传说有关,南音演奏时,弹琵琶、二弦者为防止乐器滑落,往往将大腿盘上(跷二郎腿)。泉州南音演奏时,有起指宿谱的规矩,开始演奏时要奏指套(嗳仔指或箫指),继而唱曲,最后以演奏纯器乐曲(谱)作煞尾,完成一场演奏。以前泉州南音演奏还讲究和谐协韵,唱曲时,要以同一滚门(调高)的曲子接续连唱,若要换唱另一滚门的曲子,要以连缀不同滚门的曲子作为过枝曲加以过渡,才不致于背韵。泉州南音演奏者衣着讲究,行为举止皆有礼法。古时南音演唱、演奏者皆为男性,需着长袍马褂上台,坐太师椅,举止有度。现时亦有穿背心、短裤、拖鞋者不能上台的规矩。

祖师信仰

泉州南音尊崇后蜀皇帝孟昶为祖师,南音爱好者自称君子弟,是非常独特的行业祖师信仰,有异于泉州戏曲界其他戏曲如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等崇拜戏神田公元帅(雷海青),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孟昶,五代时后蜀国君,后蜀建立者孟知祥第三子,公元934年即位。宋乾德三年(965年),宋兵攻入成都,后蜀兵败之后,孟昶乃命李吴草表以降宋。孟昶降宋后不久即亡。孟昶死后,其妃花蕊夫人被宋太祖召纳入宫。因孟昶美丰仪,喜猎,善弹,好属文,尤工声曲,花蕊夫人心生怀念,私绘孟昶像以祠,被宋太祖见到并问是何神仙,花蕊夫人称其张仙,说:奉此神者,多子。宋太祖即焚香拜祝,传闻后来果然生子,乃敕封为君大仙,特赐春秋二祭。花蕊夫人著有《宫词》一五六首,其中有不少记述孟昶御制新曲之事,如:

泉州南音馆阁、社团间往来有一种很独特的习俗,称拜馆,当南音弦友到达另一南音馆阁时,需先行香礼拜主方馆阁内奉祀的君爷,之后才整弦演奏联谊。


代表作品

南音曲词的内容大致可分为抒情、写景、叙事三类。,主要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人物故事,其中《山险峻》、《出汉关》、《共君断约》、《因送哥嫂》等曲目广为流传。


传承意义

泉州南音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闽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除了在闽南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和港、澳、台地区以外,泉州南音还流播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对增进民族认同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