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作曲家、指挥家甘霖合唱训练方法解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甘霖,原总政军乐团创作室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客座教授)。



  2017年5月10日至5月12日,我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甘霖老师为阳泉艺校“校友”合唱团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合唱指导,使我们这支年轻的合唱团真正领略到了大师的艺术风范,对合唱艺术又有了全新的感悟与认识。甘霖老师独特的排练方法让我们耳目一新,因为这是我们之前所有的合唱排练中从未接触过的,他是一个真正带着耳朵,带着全身每一个细胞为我们进行排练的艺术家,他在合唱训练中独具一格的“甘式排练法”更让我们合唱团的每一位成员都深深折服。

 

  一、高效练声,寻找声音状态

  合唱训练伊始,甘霖老师首先要求半小时的练声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甘霖老师的练声曲设计十分巧妙,四个声部中每个声部都是从最舒服的音域开始,唱起来既自然又能很快找到和声的感觉。旋律从D大调开始,依次移调下行,各声部都有自己的声部进行,与以往的“僵死”练声(不问青红皂白的半音往上爬升)法完全不同,所有的声音都要求高位、靠前、直声,把音头唱出来,将声音送出去,“唱低不唱高,唱短不唱长”。在声音的通透、位置的统一、气息的深而不紧、音头的各种声母“弹性”,韵母速度自然一致等等精细要求下有所改进后,才逐渐唱“长音”和“高音”。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指挥的耳朵极度灵敏,能够随时调整声音的状态,如各声部歌唱位置的相对统一,高声部要在假声中找到真声,低声部要克服位置偏低、真声过多等问题,这些都要求指挥要带着对声乐发声位置高度敏感的听觉才能做好。甘霖老师力求在练声的过程中找到作品中所需要的歌唱状态与最佳音色,达到和谐中的“群感”,充分体现出合唱练声的重要意义,使高效练声成为合唱排练的动力前奏曲。



  二、作品演绎,挥于指掌之间

  作为资深作曲家,甘霖老师在指挥法上也是相当专业,后来得知他是学习过合唱指挥和乐队指挥的科班人士。排练中,所有中声部有任何一点音准问题都逃不过他的耳朵,对节奏和速度上更是要求必须在他的手势“语言”中,所有声部的音头绝不可以在他的拍点之前出来,否则就会被迫全部中止,乐曲将不能往下进行。他的指挥图示与拍子的点和线非常清晰自如,在他的手势中歌唱,声音的“张力”(歌唱较弱力度也要求韧性的“张力”)总是被要求最最严格的,他要求要像小提琴演奏家一样,“弓弦”之间要有“依靠”,声带是“弦”,气息是“弓”,如此声音就一定有韧性和相对的张力;更为精彩的是,他要求气息要像弦乐用弓,弓尖即用“丹田力”的深位置支撑气息,弓中就是放松的深位置,弓根则是气息可以在胸腔运动的爆发势状态(根据乐曲高潮感觉决定),并非千篇一律地深腹式呼吸法。甘霖老师对于作品的处理可以说信手拈来,此次为我们排练的合唱作品《送你一个长安》是一首时尚的具有现代理念的作品,之前我们也曾按照谱面的要求进行过演绎,自认为还比较满意。但是甘霖老师却出乎意料地全部颠覆了我们头脑中的音乐,对作品进行了全新的处理,如速度、力度的对比以及旋律的收缩与张力,音乐语言与语境的重新编排等,作品在不知不觉中更加彰显出一种恢弘大气与细腻精致;而另一首作品《蔡文姬的离·别·情》则是我们从未接触过的音乐风格与作曲手法,这是甘霖老师在上海音乐学院的主科教师王强老师的作品,也是他此次特意带给我们的一首作品。在排练中,随着甘霖老师的步步“引诱”,我们逐渐找到了音乐中所需要的各种“佐料”,从一开始的大声呼喊,到最后的天高云淡, 我们感受到了不协和音响的激烈碰撞与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无奈,着实过了一把瘾,而这一切的音乐变化都在甘霖老师的指掌挥动之间完成,我们不得不由衷地钦佩甘霖老师深厚的艺术功底与修为,我想,这也是“甘式排练法”最不可模仿与复制的地方吧。




  三、无声训练,优劣尽曝其中

  “甘式训练法”之无声训练是一个让所有合唱队员都神经紧张的练习。甘霖老师要求钢琴全程弹奏,全体合唱队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指挥身上,边听钢琴边看指挥的手势要求。指挥可能会随时给某一个声部演唱的手势,合唱队员只有注意力非常集中,而且对作品非常熟悉,才有可能做到准确进入,演唱自如。我想,这样的排练方法是非常有效的,随着反复地练习,歌唱中的问题与不足也充分地暴露出来,几乎每个声部都会出现音准、节奏等大家容易忽视的问题,而这些又恰恰是一支优秀的合唱团最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反复地磨炼,尽可能消灭所有的问题,我们的演唱水准才能真正提升。

 


  四、强化训练, 可谓“机关算尽”

  每天下午的最后都是强化训练的时间,其训练内容可谓面面俱到。首先是作品中旋律声部的训练;其次是作品中非旋律声部的演唱;第三是钢琴伴奏的细致要求;第四是针对指挥的训练;第五是背谱训练。对于合唱队员来说,作品的速度、力度、音乐情绪的变化以及歌唱咬字的软着陆与硬着陆、气口的统一点与循环呼吸的不同点等等,都要求做到准确细致;对于钢琴伴奏来说,如何协同指挥与合唱队员积极配合,使其在合唱排练中真正起到艺术指导的作用不容小觑;对于指挥来说,作为合唱团的灵魂人物,更需要对作品进行反复熟悉,做到每一个指挥动作的准确到位,从而带领整个合唱团顺利完成作品的演绎。这样的强化训练,真可谓“机关算尽”,将合唱训练渗透到了作品的每一个层面上,它要求合唱团的每一个队员都充分融入到排练当中,我想,合唱的群感与美感正是在这样的强化训练中逐步净化出来的。

  

  虽然三天的合唱训练让我们对“甘式排练法”进行了粗浅的解密,但作为一名合唱队员以及所有的合唱人,我们更应该解读的是甘霖老师带给我们的一种精神与执着,对艺术的严谨与追求,对于一个合唱团来说,我们从进入排练的第一秒钟就要将“群感”铭记于心,全身心的投入!感恩甘霖老师前瞻的合唱理念,让我们对合唱艺术又有了一份意外的惊喜与收获!

 

 




关注镇江星光童声合唱团,走近合唱艺术!



镇江星光童声合唱团暑假\秋季招生火热进行中!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