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MV+伴奏首发】笛曲《蒲乡情韵》作曲:闫宗佰 畅元发 演奏:闫宗佰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蒲乡情韵》作曲:闫宗佰 畅元发  演奏:闫宗佰  


示范+伴奏【下载链接】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闫宗佰简介:

闫宗佰,中国著名笛子演奏家,中国第一届竹笛学会委员会理事,中国笛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山西省笛子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戏曲家学会会员,中国笛子刘森派研究会研究员。10岁学竹笛,1973年考入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主修竹笛,1980年分配到运城市蒲剧团工作。

多年来,他培养了无数笛子人才,输送到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在工作中发明变调竹笛,极大丰富了笛子演奏艺术;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他悉心钻研笛子艺术,遍访名师,博采众长,在竹笛吹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演奏风格。使中国笛子百花园中又多了一种瑰丽多姿的笛子艺术风格。

全国竹笛爱好者赞扬他“一曲蒲乡情韵吹出山西人的精髓,一首黄河情怀吹出山西人的豪迈,笛子世界有他而精彩”。被誉为“黄土地代表人”。在短短七年时间里,他创作了三十多首笛子独奏曲,是中国有史以来在最短时间里写出笛子曲最多的艺术家。分别出版了CD《蒲乡情韵》第一集和CD《看秧歌》第二集,并同时出版了《闫宗佰笛子作品曲集》一部,其中《看秧歌》《蒲乡情韵》《黄河情怀》等笛曲在全国广为流传,被很多音乐学院作为教学教材,并到全国很多艺术学校讲学。正如中国竹笛学会会长张维良所说:“过去晋北笛风是绝对的优势,现在晋南笛风更加时兴”。

期间,他创作并演奏的笛曲被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设为彩铃,曾与阎维文李双江等名家同台演出,他的名字已被收录在《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民族音乐家》等多部书中。


晋风晋韵自多情----听闫宗佰老师笛乐专辑有感

周可奇

初夏的一天,我接到闫宗佰老师的电话,在电话那头他说:“可奇,我的第二张作品集已经录好了小样,寄给你听听……”

记得初遇闫老师,是在多年前的一次竹笛年会上,闫老师拿出他的第一张CD专辑送给我。那是他一个人担纲了全部笛曲创作和演奏的一张专辑,淡黄色的封面上,一身白衣的他在满含深情地演奏。此次闫老师的第二张作品会是怎样的呢?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

几天后,我收到了闫老师寄来的CD,将CD放入光驱中,扑耳而来的,还是那熟悉而又热情的笛声。

那笛声时而激越奔放,时而浅唱低吟,没错,还是那晋南的蒲剧,还是我们喜爱的眉户调,还是那唱不尽的信天游,还是那放不下的圪梁梁上的笛声,还是我们熟悉的《蒲乡情韵》里的闫老师……一口气将整张CD全部听完后,我不禁由衷地从心底向闫老师竖起了大拇指。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要出版一张个人的演奏专辑,难!因为要有扎实的演奏基本功、要有良好的演奏状态,还有录音、出版等种种琐事要处理。而出版一张创作加演奏的作品专辑,更非一日之功!且不说十余首笛曲的题材选取、风格定位,仅仅是乐曲的编配、排练,就是个巨大的工作量……而闫老师做到了,他不仅是做到了,而且做得很精彩!

闫老师的笛曲,以山西晋中音乐为根本、充分吸收蒲剧、眉户调、信天游等诸多艺术形式的养分,以歌唱性为旋律线条,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他根据山西晋中民歌,描写北方舞秧歌的热闹场面;他以悠扬柔美的晋南蒲剧为素材创,表现了人们对新生活的赞美;他以眉户音乐,描写黄河边打腰鼓黄土飞扬的场面;他以黄土地的婆姨们在田间劳动、风趣的对话,对唱,来追忆儿时在农村劳动的日子……这些平时大家熟悉的生活场景,都是他创作的题材,这些满是黄土味儿的晋风晋韵,经过了他的艺术加工后,都化作了首首甘甜醇美笛曲,一一呈现在听众面前。

闫老师生于黄河岸,他是喝着黄河水,听着蒲腔长大。正是这一方水土,赋予了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山西的晋风晋韵,使他的笛曲节奏明快,热情奔放,音色清亮,欢快酣畅,悠扬舒展。

闫老师的笛乐作品不是闭门造车,不是无本之木,它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听闫老师的笛曲,宛如品一口山西杏花村的美酒,那滋味:入耳绵、落心甜、听后余香、回味悠长;亦宛如来一碗山西的刀削面,那感觉:入耳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听越香……

君子贵有恒。早年闫老师家中贫苦,艰难的生活环境,使他的求艺道路十分艰辛。而他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倔犟性格,以奋发不息的精神,刻苦地练习,虚心地求教,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终成别具一格的笛艺风格。作为后辈,我们年轻人现在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比起当年的那个“黄河边吹笛子的少年”,不知提高了多少倍,而闫老师对艺术的执着精神,正是年轻人应该学习的。

衷心地祝贺闫老师的第二张专辑出版,期待闫老师谱写出更多的精彩华章!

周可奇


声明:本音视频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本平台仅作分享请不要用作商业,否则一切后果与本平台无关。此音视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