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向中国工匠致敬:他们用六十年坚守一份匠心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15岁,他开始到苏州拜师学艺,不到3年提前师满,从此一甲子只做一把二胡。

14岁,他就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雨具厂做工,在厂子倒闭后,坚持手工制作大红袍油纸伞,一晃就是68个年头。一把油纸伞替他人避了许多雨,也让岁月淋白了自己的发。

13岁,他跟着父亲学习制秤手艺,17岁就自立门户挑着担子赶集卖秤。60多年,20多万杆秤,判度了多少柴米油盐的公平,也衡量了老人沉甸甸的岁月。

1956年,他开始从事配钥匙行业,一坚持就是60年,从牛头锁到B级锁,一把小小的钥匙,把当年的小伙子磨成耄耋老人。

60年,老人们以厚重的岁月,浸润着自己的手艺,也为社会发展砌上了最踏实的墙砖。

1
万其兴:一个甲子只做一把二胡


       今年年近8旬的万其兴是江苏无锡市古月琴坊的主人,从他1953年到杭州拜师学艺起,制作二胡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了。所制二胡多次在国内、国际比赛中胜出,其本人也先后被评为“中国民族乐器十大制作师”、“国际二胡制作大师”等殊荣。

       现在,年事已高的万其兴将琴坊交给了两个女婿来打理,自己主要担任二胡制作的技术指导,但对那些订制的二胡,还得他亲自上阵制作。对于人生,万其兴说:“一个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情就足够了。”

(图、文/王宇)


二胡制作大师万其兴在拉二胡。


万其兴对制作琴杆的工人师傅进行指点。


琴杆是二胡的支柱,必须质地紧密,纹路均匀,如制作质量不过关,则会出现松动、滑动等现象,容易导致跑弦走音。


万其兴在查看工人师傅制作的琴托。


万其兴(右)在指导二女婿卜广军(中)和工人沈建波(左)鞔皮技巧。鞔皮是二胡制作的精髓。而所谓的鞔皮就是将蟒蛇皮蒙在琴筒上形成一个鼓面,这道工序包括对蛇皮的挑选、处理以及蒙皮的松紧程度。而鞔皮的好坏优劣决定了二胡的品质,从而影响音色的好坏,皮质处理得好,会增加二胡的耐用性,也使二胡的音色能更好地发挥。


凭借着几十年的经验,万其兴只要用手指弹一下琴面就能知道琴筒鞔皮制作的好坏。


万其兴在办公室与常熟而来的同门师兄进行交流。两人均在苏州学艺,目前两人都已近80岁了。


万其兴指着墙上照片自豪地说:“无锡籍二胡演奏家邓建栋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内演奏的二胡就是他制作的。”



万其兴坐在自家院子中纳凉。闲暇之余,万其兴和老伴一起在自家院子里种植一些花草、蔬菜。


2
徐修生:68年为世人留一把油纸伞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明清老街,今年已经82岁的徐修生老人经营的“承古斋”油纸伞手工作坊。

      14岁便在毛坦厂镇雨具厂做工的徐修生,在厂子倒闭后,坚持手工制作大红袍油纸伞,一晃就是68个年头,起初也一度改行做漆匠,但最终还是把这项传统手艺保留下来。徐修生老人介绍,传统制伞分为选毛竹、制伞骨、糊纸、制伞头、绘花等几大部分,从选料到制作,工序达100多道,即便是熟练者,一天也做不出来一把手工油纸伞。

       如今,年事已高的徐修生老艺人为传承“六安大红袍油纸伞”这项传统技艺传,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徐尚力和媳妇方琼召回身边学习制伞。虽然做油纸伞工艺复杂,手续繁多,成本很高,已无利可图,但为了避免大红袍油纸伞传统技艺消失,当地政府已经将其列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正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文/郑金强)

徐修生介绍坚持手工油纸伞制作的酸甜苦辣。


安徽六安毛坦厂镇“承古斋”油纸伞手工作坊,正在浸泡处理、用于制作大红袍油纸伞的大别山毛竹、竹签。


徐修生正在制作油纸伞。


徐修生正在配制制作大红袍油纸伞的“土漆”。


徐修生正在制作油纸伞。


徐修生的儿媳妇方琼正在学习制作大红袍油纸伞。


徐修生正在整理成品大红袍油纸伞。


徐修生向顾客介绍“六安大红袍油纸伞”工艺。


3
韦有言:用20多万杆秤衡出人生的重量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厉庄镇谭湖村韦有言老人,今年80岁,祖宗三代以修秤为业。13岁跟着父亲学习制秤手艺,17岁就自立门户挑着担子赶集卖秤。60多年,他制作了20万多杆秤,是赣榆颇有名气的制秤手艺人。

       杆秤也叫手提秤,作为民间日用衡器已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制作一把精确的杆秤,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首先是秤杆材料的选择和晾干,铜草木质地硬而且又具有相当的韧度,是秤杆的首选材料。从山上取材后,要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晾干;然后是在秤杆上定好尺寸,钉好三枚横针;接下来是在秤杆的头尾套铜管(用黄铜熔炼而成);最后是下针和钉秤花。

       对于现今电子秤大行其道,杆秤渐渐隐退的现状,韦有言老人对此并不觉得遗憾。他说,他每周奔赴四周赶集,一天下来只有几十块钱,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手工制秤的工序复杂而且利润非常低,没人愿意学习制作杆秤的手艺才更让他担心。老人有个愿望,他希望能把这门老手艺传给后人,将传统老手艺继承下去。

图、文/卲世新)


有言在展示七十年代有关部门下发的"摊位证"。

韦有言收藏有老秤砣。


韦有言在刨杆秤秤杆。


韦有言在观察杆秤秤杆直不直。



韦有言给杆秤定星。


韦有言为杆秤打孔。


韦有言在给杆秤安装秤卡。


韦有言给杆秤校正。


墙上靠着韦有言制作的杆秤,60多年,老人制作了20多万杆秤。


4
赵建德:钥匙匠人,执着守艺60载


       1956年,河南省许昌市的赵建德开始从事配钥匙行业,一坚持就是60年。20世纪50年代,没有专门的配钥匙机器,配钥匙全靠手工打造,钢锯、锤子、钢锉等都要用到,钥匙坯子要自己手工裁剪,很是辛苦。老人回忆说,那个时候牛头锁、挂锁比较多,将锁拆开后需要根据其槽型,细致地手工打制。配一把钥匙需要40分钟到一个小时,能挣两三角钱。1989年,赵建德花1500元钱购买了一台高精度自动配钥匙机,这个忠实的“伙伴”一直伴随他到现在。

       每天7时许开门,天黑前闭店,成了赵建德几乎雷打不动的生活规律。靠着配钥匙,赵建德一生养育了6个孩子。如今,配一把钥匙价格从2元钱到10多元钱不等。“是艺都养人,就怕艺不镇!”老人说,手艺活儿必须认真,要做就得过硬。

(图、文/牛志勇

赵建德认真地为顾客配钥匙。


赵建德正在用卡钳对一枚钥匙进行认真测量。


赵建德正在固定一枚钥匙。


赵建德正在用锉刀对一枚钥匙进行打磨。


赵建德正在用锉刀对一枚钥匙进行打磨。


赵建德展示两枚已经配好的钥匙。



赵建德介绍锁具的变迁。


闲暇之余,老人喜欢听老式录音机播发的新闻。


往期“向中国工匠致敬”系列索引:
向中国工匠致敬|大国工匠
向中国工匠致敬系列之木雕工匠:他们用粗粝的斧凿雕琢生活的花纹
大国小匠初长成 【“向中国工匠致敬”系列】
向中国工匠致敬!(图片故事)


    END    


编辑:李健 李骏



中国新闻图片网
www.cnsphoto.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