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独韵匠心 漆器胎骨制作:木胎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我国古代漆器以木材为主要胎骨。在新石器时代前期,就已经有以木器作为胎骨的漆器出现,制作工具以石器和骨器为主,制作工艺以挖制和斫制相结合。在新石器时代后期,漆器胎骨已有木胎和陶胎两种,木胎较厚重,以石器为主要制作工具,其制作方法仍以斫制和挖制为主。到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兴起,为制胎技术向细加工和精加工方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制器技术日渐完美,斫木胎、镟木胎、棬木胎、雕刻及榫卯结合成型的胎体无所不有。


木胎抛光


1.斫木成型

早期的木胎制作主要是斫木成型。其制作工艺多用整木剜凿、斫削,通过“斩山木而财之,削剧修之迹”而成器型,为厚木胎,斫木制成的胎体比较厚重,外观粗陋,器型也较大,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逐步发展为用青铜刀具车镟木材而成的镟木胎、榫卯结合成型的板胎,并逐渐向轻便的薄木胎演进。



2.镟木成型

镟木胎主要用于一些胎体较厚的圆形器物,如碗、盘等,其内部采用剜凿手法,器表采用镟制而成,镟木成型的器物外表往往会留下圆圈形的加工痕迹。镟木胎最迟在商代就已经出现,后世的镟木制胎工艺是商周镟制工艺的延续和发展。



3.棬木成型

棬木成型即将薄木板卷起来做成器型的胎体,即薄木胎,也叫棬木胎,但在造型上有所局限,多运用于筒形容器的器壁。棬木成型的制胎技术在商代已经出现,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普及。


薄木棬制工艺利用了木性易于弯曲的材料,切成薄而长、厚薄均匀的木片,再弯曲卷成圆筒状,衔接处削成斜面,用骨胶或生漆粘嵌定型。这类器型如匣、盆、盘、桶等器物的盖和底,均是采用较厚的木块制成,并与卷木器壁黏结。有的薄木胎还用漆糊麻布于其上,刮灰磨平,制成的漆器特别轻薄灵巧。这种棬制工艺较之刳器、竹编、皮胎、陶胚等胎骨更加轻巧、美观、规整,它既能增强胎骨的牢度,而且又克服了圆器木胎成型的困难,显示出制胎技术的提高,且对以后的木胎制作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圈叠碗胎是在棬制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制胎方法。其制法是先将木片制成圆形底,再用薄片制成细片条,一圈圈叠卷制成器形,外裱麻布,然后髹漆。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多种圆形器皿的底胎,比较轻便实用。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用木条圈叠工艺制成的棬木胎器物遗存是在湖北监利出土的一批唐代漆器。宋代时,这种圈叠工艺已经比较成熟。



4.雕刻、拼合成型

 在木胎漆器胎骨的制作中,最富于艺术特色的是那些采用透雕、圆雕及浮雕工艺加工成型或拼合成型的制胎技术。其加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整块木料,先加工成器物的粗胚,再进行雕刻,或浮雕;另一种是先分别雕刻好大小胚料不同的部件,再用黏结、榫接等方法进行拼接完成整器。


 雕刻成型工艺用于制胎主要是出于装饰的目的,通过立体雕刻与平面彩饰相结合,使得器物形象更加逼真和生动,体现出丰富的装饰效果和特有的艺术感染力。而榫卯的使用则是木胎制作技术上的一大进步,为器物轻巧、美观、多功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出现了柜、箱、桌、几及方盒等板胎制胎技术。在商代时,就已经出现了在木胎上雕刻花纹的漆器。到春秋战国时,木胎雕刻技艺被广泛运用,且手法多样,产生了许多透雕、圆雕、浮雕的漆器杰作。



5.釦器

在春秋战国时代,为了加强薄木胎漆器牢度,使其经久耐用,还发明了镶边的釦器,这是髹漆工艺与金属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在木制胎骨的口沿、器壁、器底加固,或安上铜环,铺首环及蹄足等,不但起到了加固漆器的作用,而且起到了装饰作用,使漆器更加富丽堂皇,光彩四溢,可谓独具匠心。战国时期,钿器制法主要是在木胎制成后安上铜构件再髹漆,到了秦代,则是木胎髹漆后再装铜构件。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