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看过来】中华南音始祖庙——铜陵御乐轩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御乐轩对联

  南音,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有音乐的“活化石”之誉。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东山县铜陵御乐轩,为中外至今保留最为古老的南音曲坊,1992年被列为“东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际南音“四宝”

  南音以“工六士乙×”五音记谱,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管弦乐器为主要乐器,分指、谱、曲、戏四大系列,分布超越国界。东山南音的唱词、歌词文词雅俗,浅白易懂。演奏时,唱者居中,亲执拍板,左手三块,右手两块,以琵琶、三弦、二弦、洞箫、笛、小唢呐伴奏,依韵而唱,与乐器声音一气呵成,音色委婉优美,缓慢深沉,悦耳动听,深受群众的喜爱。

  明清时代,东山岛作为军事要地,建置铜山水寨所,外地官兵携眷到铜山戍守定居,同时又是重要的通商港口,海运业发达。作为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交融和传播地,南音同诸多戏曲音乐一样,相继传入铜山,唱曲演戏活动风靡全岛,先后创办了南音界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郎君府”“下间”“御乐堂”“御乐居”等南音曲间,而“御乐堂”“御乐居”则在岁序更迭中悄然消失。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作为教习南音学艺的场所“御乐轩”应运而生,如今轩内仍保留着最早的南音始祖孟昶古木雕像、古琵琶、古檀板,与古轩址一道,被中外弦友誉为“国际南音四宝”。

古檀板

最古老的郎君府

  位于铜陵镇东坑口布埕的“郎君府”古庙,俗称“下间”。庙不大,主殿10多平方米,包括后院庭堂也就数十平方米。神龛上一尊端庄头戴古代皇帝“冕旒”的神像,左右各立有一侍童,一人吹笛,一人打竹板。这神像即南音始祖孟昶,为保留至今的最早郎君府。庙前的广场上,立着一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庙左边有一个偏殿,称为“御乐轩”。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记载,孟昶 (919——965),初名仁赞,字保元,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宋·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攻打成都,后蜀无力抵抗,孟昶降宋。孟昶携妃花蕊夫人投宋卒后被宋太祖赵匡胤追封为“郎君大仙”,并赐春秋二祭。汉唐时代,“郎”为官职之称,如“议郎”“中郎”“侍郎”等,至清末始废。这便是孟昶郎君神像头戴“冕旒”、衣着华丽的缘故。南音也因此又有御乐、南乐、南曲、南管、弦管、管弦、锦曲、郎君唱、华夏正声等雅俗别称。

东山御乐轩珍藏的古琵琶

  清代康熙皇帝敕封南音为“御前清曲”,赐曲柄“黄凉伞”和“金丝宫灯”。逢年过节,举凡演唱场地,必定撑起一支三层黄凉伞,凉伞上题书“天子同乐,御前清曲”。曲坊有最早的南音对联:“或笑或啼真面目,为歌为舞改声容”,反映出梨园曲初创时期与舞、戏三艺一体的原始风貌。古轩址、古檀板、古琵琶为南音界罕见文物,为南音界考古提供了实物,给后世提供研究东山古南音的重要历史艺术的证据。2007年8月,“东山南音”被列入第二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5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御乐轩南音古曲坊

独特的郎君祭习俗

  南音在传入泉州前后,由魏王赵匡美第十一世孙、闽冲郡王赵若和传至漳浦赵家堡,而后辗转传入铜山(时铜山隶属漳浦县)。铜山自古崇拜南音始祖——孟昶,尊为“老爷”“老爷祖”,建“郎君庙”,配祀蜀将赵廷隐、太子孟元吉。每年通过特定的“郎君祭”仪式传承以郎君崇拜为核心的信仰文化体系。

  郎君祭是南音界祭拜祖师的重要仪式,同样延承孔儒学派“仁礼一体”的本质特征。作为对古代文化音乐先师的祭祀,“郎君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追慕先哲、共勉向善、增进亲情、团结族群等多种优良功能和作用的道德因素。

  崇拜礼仪既娱神也娱人,成为当地人的精神家园。古时铜山,学南音少儿须到郎君庙里晋香朝拜,喝“老爷茶”,以祈记性好、学艺快。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老爷”寿诞这一天,御乐轩都要举行盛大的祭拜“老爷祖”活动。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它既以纯粹音乐和富于音乐性的人声、器物声以及器乐声演释仪式,又与物质祭祀仪式相结合。即主祀“老爷桌”由铜兴村村民10户组成一组,10年轮回一次,向“老爷祖”抽签决定谁做“头家”(主祭)。当天,其余9户村民和亲朋戚友都到“头家”宅里吃“老爷生”,此古例依旧沿袭至今。

  除了“御乐轩”之外,铜兴村还有一座“郎君庙”,也称“御乐居”。两座寺庙举行祭拜活动时,也吸引了南音以外的其他曲艺界人士和普通民众前来祭拜,祈求佑护和技艺长进。各地南音界弦友一致认定,其他地区的南音团体只在活动场所供奉孟昶雕像,唯独东山建有“郎君庙”。

南音始祖孟昶古雕像

东山南音的传承与发展

  南音自传入东山以来,传承不断,吸收戏曲传统曲牌精华,与本地相结合,使腔调韵味更具浓郁的地方色彩,板式品种更为丰富,乐器组合加入四平锣鼓伴奏,形成独具特色的南北文武合套的东山南音曲种。

  东山御乐轩传统曲牌有《梅花操》《鹅毛雪》《听门楼》《绵搭絮》《告老爷》《听见杜鹃》《当天发誓》《汝因势》等近30首(节)流传。现当代老艺人仍可哼唱、后已整理成文的《无艺》《告老爷》等11首南曲,为流传至今的最早南音曲目。现抢救演出的剧目有《陈三五娘》《金花赶羊》《李三娘》《吕蒙正》《昭君和番》《杂货记》《龙井渡头》《打花鼓》等。

南音古乐谱

  自1991年10月东山御乐轩南音社复办以来,盛况空前,经常举办奏唱、教学活动,多次参加国际南音大会唱活动,先后应邀出访菲律宾和澳门,进行文化交流。1992年重阳节,铜兴村主办为期3天的“中外南音弦友联谊会”,成为迄今为止最具影响的村办国际南音盛会;中国南音学会常务理事张在我、菲律宾著名南音教授林耀鑫、中国南音学会常务理事吴彦造、中国著名小唢呐演奏家吴抱负“四大先生”联袂合奏南音名谱《梅花操》,倾倒中外宾朋,系迄今为止世界最高级别的南音演奏。在2000年元宵泉州国际南音大赛上,御乐轩陈雪轩、杨舜敏演唱的《见此书》《见水鸭》,双双荣获一等奖,被誉为“双见双状元”。 2015年11月,、省政府主办的第14届亚洲艺术节、第11届中国南音大会唱。之后,乐曲《把鼓乐》参加福建省2015“丹桂奖”电视曲艺大奖赛,获得全省业余组二等奖。

  今年4月30日,当代华人最重要的南管音乐家之一,台湾心心南管乐坊创始人、艺术总监王心心老师,赴福建省首个“中国曲艺之乡”——漳州东山县寻找乐种源头,并首度传乐与具有250多年历史、东山唯一南音社团“御乐轩”,成为王心心老师在大陆授艺的首个民间南音社团。“御乐轩”社员得到王老师悉心教授,学习了祭祀南音乐神的传统礼仪,传统名曲《金炉宝篆》《移步游》及四大名谱之精髓,体验了不一样的南音“修行”。



来源:闽南日报

作者:黄辉全 文/图

编辑:宋忠镇

投稿邮箱:dsxwwcn@163.com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