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竹笛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融合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竹笛作品与民族音乐文化的几点内在联系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众多笛友的重视,使其避免演奏中一贯对作品的简单模仿,加深对竹笛作品内涵的挖掘,提高演奏水平。


竹笛是我国的民族乐器,它以携带方便、容易入门;或清脆嘹亮、或婉转悠扬、或低沉含蓄等独特的魅力和风韵赢得了不少青少年朋友们的青昧。笔者与众多笛友的交流发现:一部分笛友虽然已经熟练的掌握了竹笛的音阶以及演奏的各种技巧,但在演奏的过程中还是发现自己演奏的“味”不是很正。很显然如果继续从技巧上下功夫还是事倍功半,于是立足于竹笛熟练的技巧之上,我们更应该深层次的来挖掘出作品的内涵。

一.   寻求作品的“根”


通过笔者对竹笛曲目的学习,交流,得知众多笛友或音乐学院专业学生对竹笛作品的学习还主要立足于传统经典曲目。但只要稍加分析不难看出,传统经典曲目还是主要取材于民间的歌曲、戏曲、曲艺、音乐元素。例如,《扬鞭催马运粮忙》是吸收了东北民间音乐《满堂红》音乐素材创作而成;《春潮》是吸收东北民歌音乐素材创作而成;《姑苏行》是由昆曲《其二其三》中一段发展而来;《喜相逢》为蒙古的一首民间乐曲变奏发展而来;《大青山下》取材于内蒙古的二人台音乐。竹笛作品正是受到了戏曲和民间音乐的长期熏陶,才逐步形成了其独特风味的装饰特征。究其根源,中国音乐的装饰与语言的四声息息相关,方言是创作音乐装饰地方风格化的因素之一。音乐语言具有鲜明的方言特性,那就是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而风格流派的区别在其表现形式上则体现在音乐语言的音程组合、装饰手法和力度处理等方面的不同。只有了解不同的“音乐方言”(歌曲、戏曲、曲艺、音乐元素),才能体会到包含在音乐中的那种情感、韵味。


二.   掌握中国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


a)      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积淀下来的创造与欣赏的一大追求目标和重要指导原则。正是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要求对竹笛作品演奏注意分寸感、讲究恰到好处,具体到我们竹笛演奏上来说表现为“音韵俱佳”, “音”即音色,音质,强而不躁、弱而不虚;通透圆润、声如贯珠。“韵”即韵味,韵趣,起伏跌宕,恰到好处。

b)     写意为主,意中有实,意在言外。


“鼓琴需要解其意,知其意则知其趣,知其趣则知其乐”谈到“意境”,其浅表含义为:“意”为意念、意志、意想,“境”为境界、境况、境遇;其深层含义为:无形,抽象,富于联想的,想象中的。


具体到竹笛作品的演奏中来,我们也应做到“画竹首先成竹于胸”不仅能够写实而且要善于立意。竹笛作品中的不少经典之作与诗相连,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去感受、品味,想象到情景交织的意境。例如:马迪《山居秋暝》,赵松庭、陆春龄《鹧鸪飞》等等要求演奏者要深层次的理解、感受。情趣与情感的体验这是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但对它的诠释要得于意而终成于意,这样才能打动听众。


三.   注意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及意图(重视“创作人”)


情感是音乐表现的重要对象,甚至是主要对象。模糊音乐所要表现的情感、视觉形象、思想观念、只简单的对作品进行模仿复制是不足取的。只有深入了解作曲家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的内心体验、创作意图,并对这些把握以后才有可能明确对作品二度创作的方向、目标。

例如:《妆台秋思》、《双声恨》、《兰花花》等音乐作品里都有表现“恨”这一情感因素的,虽然“恨”的价值判断的性质比较明确,即引起“恨”的体验的对象具有危害主体需要的性质,但情态方面的性质则不明确。它既可能是兴奋性的情态而倾向于“怒”,也可能是抑制性的情态而倾向于“愁”;既可能情态强度很大而倾向于“仇恨”,也可能情态强度较小而倾向于“怨恨”。具体是哪一种情态,还需要我们在演奏的过程中仔细品味。


四.   回归作品,深入分析


 说话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文章有句逗,音乐亦然。掌握音乐的句法、结构与音乐表现息息相关。奏乐如吟诗,抑扬顿挫,潇洒飘逸。


五.   技艺结合,浑然天成


通过对技巧的把握和对作品艺术的品味,加深对作品的二度创作,环环紧扣,音音珠玑,宽可走马、密不容针、大气凛然、精妙入微、干净利索、刚柔一体,技艺结合,浑然天成。


参考文献:


《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  周海宏著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12第二次印刷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杜亚雄、王耀华编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11第二次印刷


《笛子教学曲精选》 曲广义、树蓬编订 上下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3第四次印刷


《中国箫笛史》 林克仁著 上海交大出版社 2009.1第一次印刷

点击关注,欢迎分享!欢迎留言,经典入选!每天精彩!下方二维码请长按、识别,加关注哦!管乐飞扬在这里与您不见不散。

声明:音频视频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本平台仅作分享,请勿商用,否则一切后果与本平台无关!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