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尧风】民间艺人挖掘吉县传统文化品牌《颁卷》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请关注临汾晚报:lfwb110


民间艺人挖掘吉县传统文化品牌《颁卷》


临汾晚报记者 王隰斌



 “三月里,玉梅花,坟前祭祖;四月里,山楂花,插上高楼;五月里,金莲花,迎风换气;六月里,看荷花,水上芙蓉;七月里,谷花儿忙来结籽;八月里,百般花,又怕秋霜;九月里,菊花儿,秋霜来打;十月里,孟姜女,去送寒衣;十一月,雪花儿,纷纷落地;十二月,冷冬天,雪打腊梅。”这是吉县壶口镇留村流行百余年的歌谣,随着岁月的流逝,通过几位古稀老人的回忆整理,重新回到民间,并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个固定的曲调,由三弦及打击乐器、二胡、笛子等乐器组成团队说唱。“这个说唱形式也叫《颁卷》,留村位于黄河岸边,当地有句民谣‘上了留村坡,秀才比驴多’,看似不好听,却说明留村的文化底蕴深厚。”壶口景区著名摄影人吕桂明介绍。

对于这个民谣,67岁的老人葛发家是这样解释的:“留村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秀才干农活时经常赶着毛驴拉庄稼,他们也算是个开明绅士,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所以都留有很长的胡子,知县见了也要下马。”

葛发家介绍,挖掘《颁卷》是72岁的五保户先提出来的,他最擅长的是打梆子,记忆力也好,前段的唱词就是他回忆整理的。刚开始不全,后来在76岁的退休老教师葛复英的帮助下,完善了唱词。原来葛复英家有珍藏的《金钗宝卷》。

“打记事起,父辈们说,留村一个家庭就能唱好几台戏,村里人称为‘家戏’。农闲时,一家人就是一个戏班,到附近的村里说书唱戏,那剧本是传家宝。”葛发家介绍,《颁卷》的内容与传统文化是吻合的,奉劝大家邻里和睦相处,与人为善,不要嫌贫爱富、谈婚论嫁等。里面也有神话故事,这些故事经过创作,短的三个字,长的不超5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通俗易懂。在老早以前的正月里,留村的《颁卷》是以家为单位,你家唱罢我登场,唱的好与不好,就凭村民的掌声来评判。农忙时、劳累小憩时,村民们也会唱上几段。

走进76岁的葛复英家,他从箱中拿出传家宝,小心翼翼地解开包裹布。牛皮纸上“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的字样清晰可见。红色的“金钗宝卷”字样要仔细辨认。每一个篇章都有诗句。“公子访奴到此间,实想以后配姻缘。不料今朝死得苦,奴身也愿入黄泉。”通过这个段落的开头诗,就吸引观众想继续听完这个爱情悲剧。

葛复英介绍,这个宝卷是父亲(葛思敬)从爷爷(葛殿雄)手中接过来的。爷爷继承了曾祖父(葛清藻)的传授,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人了。他的妻子张换风嫁到葛家后,也学说唱,对里边的经典剧目也能说唱。由于曲调固定,看着剧本就能说唱下来,只是近年身体原因,放弃了这个艺术,只要有人摆开场子,她还是喜欢凑个热闹。看到记者与老伴谈《颁卷》,张换风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葛复英说,县文化馆杨馆长对《颁卷》也情有独钟,他帮助村里整理了说唱内容,融入许多现代和传统打击器乐,让他们在壶口旅游文化节时与广大游客见面,观看的游客不但有中国人,还有外国人。在县的帮助下,这个节目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还将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一传统文化项目焕发青春。

推荐阅读

【封面】来了!临汾民生直通车

【历史】老红军之子揭秘:创作于临汾的《游击队歌》还有第二段

【最美店小二】奶粉店导购员王珍:让顾客少花钱少走冤枉路

【关注】临汾考生家长请注意:中考后,这些学生可以得到资助

临汾晚报

新媒体编辑:壹零玖

24小时新闻热线:18035734110

新闻爆料热线:0357-2037519

推广合作热线:13099028377


临汾晚报新媒体出品

未经授权 谢绝转载

转载授权请联系:13099028377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