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王梁森: 黄花梨工艺品出口第一人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王梁森简介

  海南省海口市人,生于1947年8月,工艺美术师,专长工艺美术设计、创作。系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东省乐器学会会员,海口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五十年的工艺美术生涯,培养学徒60多人。设计制作了上百件花梨木工艺品,出口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多国。个人主要作品“花梨木镶贝花瓶”、“牛角通花挂屏”、“花梨木高胡”、花梨木盆景“南天一山”等获国家、省、市级各类奖项。花梨木“双象斗”摆件获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优秀奖,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花梨木根雕作品“搏”获得2000年海南省“艺术之星”金奖。



王梁森

见王梁森老师,总会被他那自成体系的自然卷发型所吸引。而他却自曝:“我一辈子没有去过理发店,头发从来都是自己剪。”这位海南工艺美术界的奇人,几十年来没有改变过发型。

  他浓眉下双目如炬,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相貌和热忱,你不会想到这位貌似五十出头的长者,实际年龄已经六十八岁。更不知道,那布满茧子粗糙的双手,经手过七八百吨的海南黄花梨。而他,亦是在海南未建省之前就提出用黄花梨做成工艺品出口国外的第一人。


出口创汇的木头

  1964年,年仅17岁的王梁森进入海口市椰雕工艺厂当学徒,师从海南著名椰雕大师高毓生。两年后,他凭着精湛的雕刻技艺以及对音律方面的天赋,被调入海口市乐器厂,开始了从工人、技术员到技术组组长的转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南黄花梨除了制作家具的大件木料之外,其他小件木料仅用于制作算盘,以及二胡、高胡、木鼓等民族乐器的配件。”

  在乐器制作生产过程中,王梁森意识到黄花梨仅做乐器比较浪费材料,不能充分体现其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出于对工艺品的敏锐直觉,1971年,他向厂领导提出了“用黄花梨制作工艺品进行出口”的建议。王梁森没有想到,当年这一提议,让他成了工艺美术和黄花梨价值重新结合的发现者和践行者。


。作品“镶贝花梨木花瓶”获广东省艺代会优秀作品二等奖,、、向仲华、熊飞等领导接见。

  提议受到厂领导的高度重视,厂子批准由他设计制作一批黄花梨工艺品,经海南外贸局送中国(广州)出口交易会参加订货。花瓶、小动物、茶壶、茶杯、木座件等参展作品,获得外国商人的极大赏识,参展作品被抢订一空。

  同年年底,为顺应大好形势,海口乐器厂改为海口木雕工艺厂,由王梁森出任设计室主任,组建团队,负责黄花梨工艺品的设计、制作与出口。每一件产品,由他牵头设计,确定方案,再由设计组人员制出样本,参加广交会,订货后再根据样本进行批量生产。

  “20世纪70年代初,海南的黄花梨工艺品已经出口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家,成为海南出口创汇的手段之一。”王梁森回忆说,当时海黄工艺品的市场价格在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小件的,如佛珠子、小动物、小花盆等,一般10~20元 ;花梨扇、茶壶、茶杯等中型产品,价格在20-30元每件;像宫灯这种大件产品,价格100元左右。”广交会每年春秋季各举办一次。海口木雕厂的黄花梨工艺品在交易会上的订货额达到4~5万元,最高的时候近8万元。“交易额就当时而言是很大的创收,那时工人的工资也就几十元,普通工人月薪30元,技工月薪40~60元。”

  从1971年到1983年间,海南花梨木工艺品持续出口,生产制作的黄花梨原木平均每个月有六七吨,“11年下来,足有七八百吨的量用于生产。”


  王梁森1979年创作《海南黄花梨镶贝花瓶》,,经评比获优秀作品二等奖。

  1983年,海口市木雕工艺厂又再次分成乐器厂和木雕厂,市场上海黄原材料逐渐稀缺,开始出现以次充好的木料,花梨木工艺品停止生产。“停产后,我就被借调到了园林局……”说起他与海黄的缘分,这位浸染木雕工艺近半个世纪的老艺人有些许感慨。


在根雕中延续艺术

  虽说现在已经处于退休状态,但王梁森和黄花梨的情缘未了。“我的名字里自带四个木字,所以一辈子与木头打交道。”他说这是人生的“定数”。每逢周日上午,他雷打不动地去东湖古玩市场溜达一圈,为的是寻找灵感和创作源泉。如果偶有火花,他便足不出户,在家把玩木料,兴致来了,会雕琢上一两个时辰,甚至更长。


建文斋

  在海口海甸岛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门店——“建文斋”,是王梁森工艺情结的延续。一面墙上展示的是他工艺生涯的光阴故事——奖状、历次获奖作品图文资料、老照片……另外三面墙的格子木架上,错落有致地摆满了他近些年所创作的作品:除了工艺品摆件,二胡、高胡等乐器,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神情并茂的海黄根雕作品,“观音送子”、“大闹天宫”、“神父”、“济公”、“龙凤和鸣”……这些作品,形简意赅,不拘形式,注重神韵、意境,让人叹为观止。每一件都取材海黄老料,是不可再得的孤品。

  “女娲炼五石,天缺犹可补。”王梁森指着其中一根雕作品说道:“女娲补天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书记载,她的相貌尤为难看,牛首蛇身赤发,但是艺术作品不能这样创作。毕竟她是一个神话人物,在民间的形象中是一个美化人类精神生活的代表。所以,依托此基础,又根据木料形态的解读,在关键的细节上应该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女娲的形体特征如年轻女子般柔滑和舒缓,手伸入云层,高举五彩石,令人从直观的外在形体中看出美,又带有神秘色彩。”


  另一件悬挂于墙曾获得艺术设计金奖的作品“搏”,未经打磨的木块像海浪一般层层叠叠,延伸出海天相连之感,右上角从云层中飞出一只海鹰,搏击长空,与浪花共舞。

  在王梁森的理解中,根雕与其它木雕艺术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在于创作前的构思,其它木雕作品,大多是先有构思和构图,然后才根据构图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根雕则不然。“根雕由于天然材料的千差万别,每一块材料都要因材施教,几乎每一块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肌理和属性,通过对材料的解读,用最巧妙的构思,创作出虽有人工,却宛若天成的艺术品。”

  所谓“藏魂在天然,纳灵于神工。”加工极为珍贵的海南黄花梨原材料,如果工艺平平,那是暴殄天物,唯有工艺精湛,才能发挥海黄的独特魅力。“若仅停留在雕刻技巧上,工艺再登峰造极,也只是一个匠人。要成为艺术家,需要极高的艺术想象以及创造才智,才能将其情趣和兴味提炼出来。”谦逊的王梁森说他还在路上。


王梁森谈海黄

  【工艺品分类】

  目前市场上的花梨木工艺品主要分三类:一是可批量生产的,比如茶壶、花瓶、佛珠、保健球等等。市面上这类商品占了相当大的部分,主要用车床等机器车出,经过打磨,素面光滑,色泽、手感、纹理漂亮;二是手工制作的,比如烟斗、笔筒、雕花茶壶、貔貅等小把件。这类好货不常见,除了木料的优劣差异之外,对工艺水准和技巧性要求很高;三是半天然半创作的根雕。这类作品有唯一性、不可复制性。

  收藏海黄工艺品,除了工艺要求之外,亦可从色泽上来分辨其优劣。不同产地的海黄颜色不同,有紫红、黄红、黑红等,其中以紫红色为最佳。

  【工艺变化】

  工艺品经过特殊工艺处理才能保持成品不易受潮、脆裂。花梨木工艺品工艺流程为设计、修裁、去污、褪皮、雕刻、打磨、抛光、上蜡等多道工序。

  现在的黄花梨工艺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工艺手法是有差别的。原先没有打蜡的做法,而是刷清漆。清漆就是用凡立水涂表面,清漆无色透明的特点可以让物品保持原有的纹路,漆干燥后形成光滑的薄膜,起到防止氧化、腐蚀的保护作用。

  打磨的砂纸也有变化,根据不同产品和工艺的要求,砂纸从粗到细,从120号到1000号都有,号越大打磨出来的越细致。原来顶多用500、600号的砂纸打磨,现在工艺进步了,砂纸都有3000、5000号了。


  (整理 尹鸣 摄影 朱灴峻)


如何关注我们

①复制"nandaoshijie_zose南岛视界杂志社",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号码关注。

②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会出现"添加朋友",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南岛视界杂志社即可找到。

③您可以扫描微信二维码关注我们


④还可以扫描微博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鬼市”秘史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