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时代记忆,那片红色的锦江厂!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1964年,几百万建设者响应党的号召,离开亲人和熟悉的城市,奔赴荒山野岭、戈壁沙漠,战天斗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成为我国进行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助推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锦江厂(全称:锦江油泵油嘴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建设的。锦江厂是经原第八机械部批准,由上海柴油机厂负责包建,无锡油泵油嘴厂负责部分人力支援的三线企业。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哟)


厂址原定于龙门山镇响水洞,由于地形、气候条件不适合精密仪器的生产,两度搬迁,最终敲定彭州市丹景山镇!


今天,彭彭就带大家回到那个火热的年代,瞧一瞧当时的锦江人是如何披荆斩棘,挑灯夜战,用激情和奋斗书写着一曲曲高昂战歌的!


还记
得这个厂门吗?



每每看到它,都有一股热血在奔涌,这里凝聚着多少人的青春、智慧、心血和汗水,让多少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初来此地,没有厂房、没有宿舍、没有设备、没有交通,一切都需要自己造。锦江儿女毫无怨言卷起袖子大干,今天造厂房、宿舍,明天拆砖窑、铺路,锦江厂就这样成型了!



进入锦江厂大门,您可以看到工整排列着的厂房、站房和漂亮的林荫大道,那是锦江人为之奉献青春和热血的地方,总泵车间、偶件车间、机修车间……一干就是几十年。



看到这些厂房,耳边是否就响起那机器运作的声音?不仅是生产骨干,在他们的带动下,许多同志自愿加班,通宵达旦,团结奋斗,出色地完成了生产任务。





那时候没有物质奖励,只有精神奖励,一张奖状就能让锦江人安慰一生。“因为我的青春年华就是这样献给工厂的,因而我感到无怨无悔,感到自豪与骄傲!”


还记
得这条路吗?


锦江厂的大门外有一个很陡的山坡,是一条从两座山中硬生生劈开的路,被称为陡溜子,从没有人能骑自行车冲上顶!听当地人讲,在解放前这里的地名叫做响马大道,是一个土匪出没的地方。




自从上世纪60年代建起厂矿后,这里就成了一个时尚而美丽的地方。路的两旁建有邮局、粮店、商店、豆腐店和煤饼店等,还有俱乐部、医院、电影院、学校、幼儿园、,算是当时比较繁华的路段。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通往锦江厂的路,是一条写满了青春与理想的道路;后来改革开放后,沿着这条路走出去的人越来越多……

如今,它是许多锦江人心里的牵挂之路,总想回去再走一走……


还记
得这个宿舍吗?



锦江厂依山而建,职工宿舍也随山坡地势自下而上修建,一排排、一行行矗立在厚厚实实的堡坎上。这种房子墙体厚实,住起来冬暖夏凉,外观远看就像古罗马的城堡,威风凛凛!




每到夏季的夜晚,每家每户的灯光都亮起来时,桔黄色的灯光从山脚连到山顶,再连到夜空中的群星,然后倒映在水田中,一时分辨不出哪里是人家,哪里是星空?静谧而浪漫。


还记
得这个医院吗?



在那个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年代,生病是最无助的。山区本来就缺医少药,一旦生病,可就糟了。


于是,随着锦江厂的发展,锦江厂医院逐渐由医务室发展建成,很好地解决了职工就医难的问题,给所有职工留下了温暖的记忆!当年的医院可是一个科室齐全,水平高超的全科医院哦,能够承担许多手术,很多锦江人二代都是出生在这里呢!



随着生产车间的相继落成,为了方便职工,厂医院组织巡诊队每天到各车间开展巡回医疗。疾病流行期间,医院的二楼住院部还建立起隔离病房,医务室救护车做到随叫随到,对极个别重病患者及时转送到彭县或者成都专门医院!




还记
得这个俱乐部吗?



 这里是锦江职工文体活动休闲中心,承载着锦江人所有的重要活动。从职工大会、运动会、文体活动和比赛,到图书室、电视房,摄影集邮展等,带给大家丰富的文化生活和无数的欢乐。 




谈到俱乐部,可能最难忘怀的是两件事,一个是露天电影,尤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周六放电影的时候,除了锦江厂的几千号人以外,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像赶场一样前来,挤满了整个球场。待到影片放映结束散场时,人群浩浩荡荡走过生活区的场面真有千军万马之气势!为了占一个好的位置,许多学生会在下午就开始用砖头、小板凳抢占位置,真如过节一般热闹。




另外一件难忘的事当属春节的游园活动。每年春节,工会都会组织各种游园项目,印象比较深的有电老虎尾巴、投圈、打气球等。俱乐部的楼上楼下全部成了游艺的天地,赢了的会得一些小票,然后上二楼去领奖,这样的游园一般从初一开始进行三天,后来每年的除夕夜还放烟花,燃放篝火,过年的感觉特别浓!



此外,俱乐部还是一个谈恋爱的好地方。只要厂里来了大中专院校学生,消息会迅速传开,谁家有适龄的青年,就会在大伙的撮合下,来一场“美丽的遇见”!


还记
得这个子弟校吗?



这里不仅仅解决了锦江人的后顾之忧,更是以其一流的教学水平向祖国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子弟校



技工学校


这里有完整的教育系统: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技校、厂职工大学……有着完善的教具教室:显微镜、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有着丰富的文体用品:篮球、足球、扬琴、手风琴、小号、琵琶、二胡、唢呐、板胡……





 这都归功于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子弟校教师。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学生勤工俭学,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在那个蓝黑服装的年代,学生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表演,羡煞旁人,有的还在彭县拿了名次呢! 



现在一些从子弟校毕业的锦江厂后辈远赴欧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欧美名校的硕士学位!他们依旧在延续着锦江厂的奋斗精神!


还记
得这个招待所吗?



招待所,按照现代说法,可以叫做锦江厂商务酒店。但与现代不同的是,它只是个临时睡觉的地方,没有空调、没有卫生间、没有大堂,但它用石头垒起来的外墙堪称经典。



因为靠近二食堂,招待所还是许多人家办宴会的地方。此外,它还做过理发室和舞厅,位于一楼的澡堂更是给很多锦江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如今,它依然站在这里,替锦江人守望!


还记
得这些的物件吗?



但凡在锦江厂生活工作过的人,不会没有接触过这些!瓷杯、淘米盆、工作证、餐票,钥匙……这是那个年代锦江厂职工的标配。建厂的缸子几乎家家都有,还有很多写有上柴厂的搪瓷碗都铭刻着锦江厂的来历。即使现在这些物件都只剩下纪念意义,但那段锦江岁月,却永远留在了锦江人心中!


虽然那个可以用一对油嘴换一头肥猪的计划经济时代过去了,锦江厂也因为种种原因宣布破产,但2000多名离退休人员本着“理解宽容、友谊和谐”的理念结束了这段支内三线建设,他们的团结勤奋、严明高效、爱国爱厂、奋发向上、艰苦奋斗、创新求实的锦江厂精神依然深深烙在了一代锦江人的心中。就如原国家三线办主任王春才同志曾经评价的一样:“机器不转了,人在转;工厂不在了,精神还在!


文字:锦江厂退管站、龙云提供

图片:锦江厂退管站、龙云提供

编辑:卿菡


亲,读完文章,记得在页面最下方点赞哦!谢谢关注和支持!


彭州,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品鉴彭州”微信征稿啦!

亲爱的小伙伴们,“品鉴彭州”微信面向全网征集优秀稿件啦!


投稿邮箱:2840955915@qq.com



主管:

主编:王玉岩 

责任编辑: 王璟 刘姝言 张雁凌 卿菡

编辑:梁丹 龙洋 孙小洁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