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郡王,或许一开始便都是错的。”《甄嬛传》里,最让人唏嘘的就是这句话吧,昔年春光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如今物是人非,时光流转,却又到了同样的季节。
那也是一个春天,天色明澈,从未与雍正正式相见的甄嬛一脸稚气,手持一管长箫,坐在秋千架下。薰薰的暖风吹过,繁密的杏花簌簌落地。花惹幽思,情牵声动,一曲《杏花天影》随风送出。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稍住。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这是宋代词人姜夔所作的词调歌曲,昔日白石道人自汉口过金陵,客舟中思念恋人,目之所及是春水荡漾,嫩柳拂风,心中所想却是不知故人安在。吹奏此曲的甄嬛自然年少不知愁滋味,吹者无意,但听者有心,这感怀之情早已落入皇帝的愁肠。疏影里,暗听箫声的雍正必是想到了陈年往事,偏偏这吹箫人还与故人这般的像!
“吹到‘满汀芳草不成归’一句时,箫声微有凝滞,不甚顺畅,带了呜咽之感。可是想家了?”雍正徐徐地说着。甄嬛的回答亦见她的倾心:“曲有误,周郎顾。”知音难寻,更何况是在春光烂漫的小园之中偶遇。可惜,如今市面上用箫独奏的《杏花天影》难以寻找,网络上最多见的是管弦乐的合奏版,也有歌唱家吟唱的版本,否则还真想听一听,那让甄嬛引以为知音的“满汀芳草”。
“你刚才吹的那首《杏花天影》合情合景。”雍正如是说:“若是在春夜用埙吹奏,会更得其清丽幽婉之妙。此刻用箫吹奏,减轻了曲中的愁意,倒多了几分回雪吹风之爽朗。”
不知是不是纯元皇后曾用埙演奏此曲,甄嬛的箫声再一次触动他内心的影子。但雍正果然是懂曲之人,箫的妙处被他说得如此分明。同为吹奏乐器,箫与埙不仅演奏技法稍有相似,演奏的曲目同样有重叠,但听起来二者总有不同的韵味。都说“洞箫清吹最关情”,虽然箫也可以用来表达喜、怒、哀、乐、惊、惧、忧、思等多种情感,但与笛子相比,箫不如它欢快嘹亮,与琵琶、古筝相比,箫又不如它们细碎与激烈。这反而为箫赋予一股沉稳的气韵,交织着内敛而悠远的情绪。若说笛子是日间的,那箫声更配夜色;若说琵琶昂扬欢脱,那箫便是舒朗开阔。
不妨听一首《良宵引》,本是古琴曲,可现场演出或友人雅集时不少都配箫演奏。春日夜,月挂天边,疏星点点,轻风拂面,箫声的加入颇助雅兴。曲意低沉时,箫声悠然,长长的气息犹如人声吐纳,浑然天成。而在琴声幽微的尾音里,有箫声加入几个颤音,活泼了气氛却丝毫不显得轻佻,正是“多了几分回雪吹风之爽朗”的意味。
其实,为了在演奏中不让箫声喧宾夺主,在箫的多个品类中,专有一种“琴箫”,因其音量较小、典雅幽静而与古琴相配。可即便不是琴箫,箫与琴也早被文人墨客看做自然而然的搭档。试想小说《笑傲江湖》中,凝结曲阳与刘正风毕生心血与友谊情怀的,不就是琴箫合奏的《笑傲江湖》曲谱吗?而在中国众多的民族乐器中,被赋予文人气的除了古琴也就是箫了。龚自珍常说“剑气箫心”,这箫便是文人情怀,昔日白乐天谪守浔阳,心情烦闷便称“山歌与村笛”是“呕哑嘲哳难为听”,若是给他听被苏轼形容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江州司马早就泪下沾裳了。
但要说到表达幽婉哀思,埙怕是要胜于箫。本来,埙这种乐器极为质朴,传说上古时候,先人用绳子系上石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造型中空,抡起来就发出声响,人们觉得好玩就拿来吹奏,慢慢地就有了埙。后来以陶土做埙,音色极为质朴幽深,绵绵不绝,有“吹土为声”之说。
比起后起的吹奏乐器,埙的音域范围与吹奏技巧极为有限,但埙所发出的音响中,最爱的、也是最让人痛心的当属长长的气震音。低沉的声音仿佛来自大地深处,又像是在胸腔中多番波动,偏偏郁结于内,不让情绪瞬间勃发,悲恸的感觉也因此长久无法释怀。
古曲《阳关三叠》虽是送别之曲,但在唐朝人豁达的表述与古琴中正平和的演绎下,这份别情深邃而平缓,绝对是“哀而不伤”的典范。但配上埙来演奏,就平添几许伤悲。陶土那粗粝的共振,直把人的情绪往深远的地方引,掐撮的琴声都多了几许凝滞。“遄行、遄行”的乐句虽跨越一个八度,却在本应转上去的瞬间变得哽咽,颇有“行路难”的意味,以古人的空间观念,必是当日一别便再见无期,纵春光大好,也是要辜负了!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及《三联·节气》所有
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专注传统文化
倡导生活美学
下载阅读IPAD电子杂志
请移步App Store或安卓商城
搜索“三联生活节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