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视界丨与南音结缘的乐器世家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在黄小龙的店里,经常有南音爱好者过来切磋,一试身手


  在闽南地区,南音几乎无人不知。一把琵琶、一管洞箫、一支二弦、一支三弦、一副拍板,共同演奏出清淡、委婉的旋律。可是,谈及南音乐器制作,又有多少人知道。


  在梅山杨塘垅旧街,刘炳煌与黄小龙翁婿俩守着一家小店,出售着自制的各种南音乐器。而这家小店的背后,是一个5代人与南音乐器结缘的故事。


黄小龙和他的乐器店



在洞箫的制作中,除了要根据手指长短确定开孔位置外,还要根据校音,调整孔的大小及形状

  

爱南音的木匠


  清朝光绪年间,刘炳煌家就开始跟南音结缘。祖父刘西垒是个木匠,在罗东当地颇有名气。


  然而,在外人看来,刘西垒有点“不务正业”,因酷爱音乐古曲,他跟随“九甲”(即如今的高甲)戏班班头学习唱曲、弹琵琶、吹洞箫……


  “当时,戏班一缺人就叫上他,祖父也会放下手中的活,欣然前往。”刘炳煌说,后来戏班乐器坏了,祖父也会主动揽下修理,对于南音乐器构造越来越熟悉。


  亲自动手制作南音乐器的是刘炳煌的父亲刘耀,他不仅继承了刘西垒的木工技艺,也对南音颇为热爱。“父亲有音乐天赋,在他的摸索下,琵琶、三弦、二弦、洞箫、拍板都被仿制出来。”


  今年75岁的刘炳煌回忆,小时候,他最喜欢听父亲一边弹琵琶,一边唱曲,梦想长大后像父亲一样。然而,刘炳煌的声带在一次意外中受损,他也因此将所有对南音的爱转移到对乐器的研究中。


  1976年,“痴爱南音”的刘炳煌还组织一个南音队,自己负责弹奏,在当地闯出了名气,周边乡镇常常邀他们演出。


狭小的制作室里堆满了各种乐器零部件和工具,分门别类、杂而不乱

  


平整琵琶的粗胚是个手工细活,刨刀慢慢地刨,不仅讲究技巧,还考验人的耐心

手艺后继有人


  刘炳煌的儿子对南音乐器制作并不感兴趣,他也不强求,原以为技艺后继无人,却又碰到了同样喜爱南音的女婿黄小龙。


  黄小龙原是一名水泥工。19岁时,他为一户人家修房子,满墙的南音乐器,让他惊呆了,忍不住取下琵琶拨弄起来。这时,主人走进来了,不但没责怪他,还对着他笑,点了点头。


  这就是刘炳煌与黄小龙的第一次见面。


  修完房子后,原以为两人不再有交集。然而奇妙的缘分,让他们再次相逢。


  21岁时,黄小龙通过相亲认识了一位姑娘,双方都很满意,而这位姑娘的父亲恰巧就是刘炳煌。


  婚后,岳父刘炳煌制作乐器忙不过来时,黄小龙便主动请缨打下手,一边帮忙、一边学习。


  有次,黄小龙看到一块被岳父放弃的木料,跃跃欲试,想自己尝试做把琵琶,没想到竟做成了。黄小龙将处女作品挂在自家餐馆里,闲时就取下来弹奏。“后来一名食客听到了,愿意出钱购买。”这是别人对他的肯定,黄小龙为此开心不已。


  1991年,黄小龙干脆关掉餐馆,专心跟随岳父学习弹唱和制作南音乐器,“如今,我的两个儿子也跟随我们制作南音乐器,不怕后继无人了”。


琵琶初步制作完后,黄小龙要对它进行调音,如今,电子调音器已经非常普遍,一个手机App就可以做到

 
由左至右分别是二弦、洞箫、三弦、拍板、琵琶 

青出于蓝胜于蓝


  技艺成熟后,黄小龙与刘炳煌在罗东开了家“龙声轩南音乐器社”,随着名气渐大、业务扩展,他们又迁至梅山杨塘垅旧街。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刘炳煌对黄小龙的评价。黄小龙在岳父的制作技艺及材料基础上都有所革新。“如今采用手工与机械作业相结合,效率和精准度都提高了。”黄小龙说。


  木料对乐器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琵琶制作,从凤头到琴身,再到面板,每个部位对木料的要求都有所不同。黄小龙说,以前琵琶琴身大多用棺材木,因为这样的老木放置时间久,不易变形。然而随着火葬的推行,棺材木越来越少,他就将目光转向闽南古厝的大木。


  为了使琵琶音质更好,黄小龙还改变琵琶面板的用料,几经试验,他发现产自河南的梧桐木更佳,琵琶弹奏出来音质更好。


  不止琵琶,洞箫、二弦、三弦……黄小龙也都在追求技艺的完善。他制作的南音乐器不仅畅销闽南地区,更有东南亚等地的南音爱好者慕名前来定制。20多年里,单琵琶他就制作了2000多把。


  如今,黄小龙每天都沉浸在乐器制作中,一天捣鼓不下10小时。他说:“制作乐器能让心情得到沉静。”


往期精彩阅读(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1、南安打响批而未供土地清理处置“攻坚战”

2、何为“众创空间”?康利石材解释给您听

3、2016年度泉州市科学技术奖启动申报,快来看看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4石材精英共论“工匠精神”,耐得住寂寞才能做出好产品

510年获数十个奖项,东田陈忠购被赞“南音歌王”

小编工作到凌晨,诸君请点个赞再撤呗!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