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北京来的大音乐家,却比大多数潮州人还钟情潮州音乐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著名竹笛演奏家、作曲家 刘森 


第一次听到刘森先生的名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潮州弦诗爱乐乐团的林纯告诉我,北京来的刘森老师给了乐团很多帮助。此后,在李英群老师等人的文章或谈论中,也看到或听到他们引用刘森先生谈论潮州或潮州音乐的言论。


感觉这是一位对潮州音乐很有研究的人。所以,当潮州广播电视台原台长李伟雄先生跟我讲:刘森老师这几天在潮州,有兴趣的话可以做个采访时,我满口应承。心想这是《潮人风采》栏目的一个好题材。


于是,上网作采访前一些资料准备,当百度搜索冒出:“笛子大师刘森,(1937~),出生于河北保定,他生长于音乐世家”时,我继续往下翻看网页。我想,应有两个音乐人刘森,一位是北方人 ,一位是我们潮州人。


然而,只有一位音乐人刘森,一位既是北方人又可以算是潮州人的刘森。


“不了解潮州音乐,不算了解中国音乐”


刘森同潮州很有缘。父亲是古筝演奏家刘成鵰。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他,要真正学习、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就要解开潮州之谜。


后来读书,读韩愈的诗,更知道在离京城很远的地方,有一个潮州。


由于出生在音乐世家、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年纪小小的刘森很快在音乐界崭露头角。他会古筝,尤善笛子演奏。有一天,他的笛子独奏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领导听到,人家特地找上门来,跟他父亲讲,要让刘森去电台工作。


“我父亲一开始不让,他还是希望我能继续读书,但为了服从党和人民需要,我就去了。当时立下的志向,就是要为祖国的民族音乐献身。”刘森哈哈笑着说。那一年,他16岁,高一刚上了22天。


刘森拿到了编号502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证,成了中国广播民族管弦乐团一员。他清楚地记得,那时乐团上的第一个大课,讲的是中国音乐史,授课老师是音乐界赫赫有名的杨荫浏老师,“在那课上,杨荫浏老师又提到了潮州,说不了解潮州音乐,不算了解中国音乐。”


偏远的潮州,就这样一次次进入青年刘森的音乐认知。然而,潮州音乐是什么?刘森全没概念。1956年夏,全国第一届民族音乐周举办,其中就有潮州专场。终于,刘森跟着老一辈艺术家们,第一次看到了大锣鼓,听到了弦诗乐。


“当时是怎样一种感觉?”我们满怀希望地问。


“听不懂。老一辈都说好,但我们不知好在哪里,只觉得跟我们以前听的音乐不太一样。”刘森坦言。


随后,他又再次感受到潮州音乐的盛名——1957年,乐团参加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他和同事演奏的《春江花月夜》荣获金奖。潮州音乐也登台亮相并获得金奖。但因各自都忙着自己乐团的演出,彼此并没有交流和接触。


第一次听到深波的低音,他惊叹:“太神秘了!”


“事实上,真正认识潮州音乐是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后。”刘森回忆道。音乐周后,乐团领导决定把潮州音乐作为乐团学习的重要内容。“不仅要学潮州音乐的形式、内容,我们还派出专人,专门把潮州大锣鼓演奏所需的所有乐器都订制一套,买回北京去。”


大鼓、锣、深波、斗锣……潮州音乐的这些寻常乐器令这些国内顶尖的音乐人目瞪口呆。“很多乐器都是以前从没见过的。尤其是那深波,一敲,那低音,余韵……太神圣了,我们都觉得这声音比钟声还神圣。太神秘了!”刘森沉醉地说。


1957年,乐团专门派出一个组来潮州学习。随后,又请了潮州音乐的两位师傅钟少庭、李贞奎到北京教学一年,主要让大家学会如何把潮州大锣鼓打起来、奏出来。


刘森学得很带劲。年轻人手快,他主要负责打板、敲锣。打板要快,很快。他已能把板打出花来。最小的斗锣,也敲得得心应手。一首《粉蝶采花》,吹打得十分地道。


这一次集中式的培训,令刘森为潮州音乐痴迷。“潮州音乐有着真正的礼乐传统。《礼记》说,要通过音乐的形式,把大家的心灵联系在一起。这个潮州音乐真正做到了,这种礼乐的形式,就蕴藏在潮州大锣鼓的套曲里。”他说,中国古代音乐所强调的“文武”,在潮州大锣鼓里都有,还有细乐、笛套、弦诗等多种音乐形式。


最令他痴迷的是潮州的弦诗乐。“一首《崖山哀》,还有我们这回要在中国名书院联谊会上演奏的《福德词》,多好听……它不是悲,不是怨,不是苦,也不是叹,但却又都有了……给你一种回忆,内心充盈着许多言语所无法表达的感情……”


因为喜欢潮乐,他常常会忍不住把潮州音乐元素融入他的创作中,打通了音乐南北流派之分。


他更想到潮州来看看,实地领略当地的民间音乐。然而,总是因故不能成行。


“我后悔来潮州太晚了”


1996年,全国城市台电视音乐节目展播活动在广州举行。刘森特地找到当时的潮州电视台台长李伟雄,说:“有机会的话,我很想去潮州朝拜一下潮州音乐。”


这话令李伟雄很是错愕。这时的刘森,已是国内著名的音乐家、竹笛演奏家、作曲家及指挥家。他被视为是笛子流派“新派”的开山鼻祖,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和指挥的民族乐队曾多次受到世界各国元首的称赞,他担任音乐总监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唐明皇》,正因其曼妙的音乐、舞蹈,向世人呈现中国音乐的盛大魅力,圆了多少音乐人“重现唐代音乐”的梦想。而这样一位泰斗级人物,竟对潮州这样一座小城市,用了“朝拜”一词!


1997年,刘森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数十年的潮州。


访潮乐名家、与潮乐、潮剧团交流切磋,听潮曲看潮剧,下乡村听最原汁原味的潮州大锣鼓、昔日“闲间”演奏的三弦琵琶筝……刘森发现自己太喜欢这座城市了,一住,就是半年多。


他和饶宗栻先生成为好朋友。晚饭过后,乐团一帮人就聚在一起,你弹琵琶我拉弦,其乐融融。时光在弦乐声中流过,常常是夜里十二点多,大家才收拾行当,各自散去。如今,回忆起西湖边弦诗乐团里这段“潮味”十足的日子,刘森只能用三个字概括:“太美了。”


他能熟练演奏出十多首潮乐名曲,其他的潮曲,听一听,也能马上跟上。


他跟着潮剧团的人下到乡村,看村里过节般搭起大竹棚,看演员们拿出各套行头,看村里的老人小孩在台下聚集,看着小孩在戏台边奔跑追逐,老爷爷老太太们眼巴巴地在台下等着。看潮剧唱着唱着,台下老太太脸上,眼泪滑落下来——“看到这些场景,我明白潮乐不会消亡。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而且至今在潮州仍是活着的东西。”刘森动情地说。


从那以后,刘森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潮州。他为韩山音乐学院学生上课,又把北京等地的音乐人带到潮州,学习潮州话的“八声”,新近,又来到韩山音乐学院指导排练,准备在第三届中国名书院联谊会开幕式上演奏潮州弦诗、潮州笛套乐,用潮州话诵读诗经。他像他的老师当年一样,总是忍不住要向他全国各地的朋友、学生推介潮州音乐——“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了解潮州音乐,必须到潮州去,亲耳聆听那活着的古代音乐,真正的中原鼓乐、礼乐、燕乐,诗韵的音乐,仍在生活之中传承。”他重复着当年老一辈音乐人的话语,不过又加上了自己的亲身体验,他说,“我真是后悔来潮州太晚了!”



年届耄耋仍热忱地推介潮乐


年近八十的刘森越讲越兴奋,他此次来潮州,是为了参加韩山书院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名书院联谊会,几天来他忙于排练,与学生一起研究笛套音乐,研究《诗经》唱法,跟陈天国、苏妙筝等潮州音乐家一起切磋弦诗音韵。韩山书院的学生纷纷夸赞:“想不到这位来自京城的老人,仍然有一颗真诚、热忱地推崇潮州音乐的心。”


刘森策划在联谊会开幕式上诵读、演唱《诗经》,演奏古代潮州的笛套乐和弦诗乐,因为“这可是绝唱啊”。三代人在台上共同使用保留至今的中原八声语言——潮州话诵读《诗经》,他相信这在全国是难得一闻的。《诗经》的演唱,更是让古老的生活情韵融入到现代人的心灵之中。


三千年的古老文化,以音乐艺术的形式鲜活地展现在今天的生活中,刘森认为这是潮州人的骄傲。他希望通过这次联谊会,让全国各地的数十位书院院长亲自感受到潮州音乐的魅力。“这样的音乐应该唱响在全国各地的书院,唱响在全国各地的舞台,唱给全国各地的朋友听,唱给热爱中华文化的国际友人听。音乐艺术文化的发展,一定要跟上文化繁荣的脚步,在这方面,潮州是大有作为的。”


话音未落,他仿佛想起什么,特地起身说要给我们看一样“宝贝”。走进里屋,旋即拿出一份《福德词》曲谱。“这二四谱你们没见过吧。你看,七七七六五六七八——,这音乐是这样的,它先是慢板,然后渐渐变奏,通过多种‘催’的方式变奏,最后,逐渐加快加快,并在高潮中结束……我终于明白孔子所说的韶乐最后的‘乱’是什么意思,这乱,不是杂乱,而是快到一定程度的乱……”说着,刘森又忍不住唱了起来。


看着打着拍子自然哼唱起来的刘森,我忽然觉得,他对潮州音乐的热爱和了解,对潮州文化的热爱,比潮州人还潮州人。



文章来自:潮州日报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