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你不是黄药师?因为你没用他制的笛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提示点击上方"手工爱好者"或微信搜索mydiyclub关注我们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侣行记艺 微信号 lvxing-jiyi


文 | 雷虎 图 | 阮传菊

                                                                                                                                                                                                                            姑苏行                         俞逊发 - 俞逊发:笛子演奏家                                                                                        

这是苏州“觅音”的最后一个夜晚。

在寻觅完古琴、二胡、琵琶,

这些“中国之声”后,

我特地住家临大运河靠寒山寺的客栈。

选这儿,

因为大运河和寒山寺有太多象征意味。

希望在这儿,

箫和笛,

这中国民乐中最常见的乐器,

能随风潜入夜。




早早洗了睡,

站在临水的窗边擦亮眼镜片,

躺在藤椅上竖起耳朵听。

没有看到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玉女,

也没有听到寒山寺夜半到客房的钟声。

月光洒在平静的运河水上,

只有汽车马达声踏水而来。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如今不仅洛城见不到,

姑苏城里也听不见。

箫笛,

如今即便是在苏州,

也得寻寻觅觅




恨不识君年少时 




制箫师一向不好找,

尤其是制箫名家更为难寻。

为了寻访“苏作”箫笛大师邹叙生先生,

我特地搬出箫笛演奏名家石冰先生。

石冰先生说等他演完今天的曲目,

就随我一起去寻访。

已经等不到明天,

找白冰先生要了制箫师的地址,

一路寻觅而去。

“慕容公子,出来摇折扇了!”、

“阿朱阿碧,沏壶碧罗春!”

……


走在去制箫作坊的小路上,

看着苏州古城中风韵犹存的小桥流水,

情不自尽地想起,

金庸武侠小说中描写姑苏城的桥段。


对于“中国风”的兴趣,

不是来源于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

而来源于金大侠的武侠小说:

对古琴的钟爱,

来源于《笑傲江湖》中曲洋和刘正风,

一邪一正,

一琴一箫合奏的笑傲江湖;




对箫笛的热情,

可以追溯到桃花岛上,

黄药师一管竹笛,

吹一曲《碧海潮生曲》择婿。



走在苏州的小巷中,

思绪穿越到二十年前。

那时正是热情被武侠小说点燃的年纪。

看到黄药师吹《碧海潮生曲》的桥段,

武侠梦起后失眠了。

第二天一大清早,

又要牵着水牛出去放

那时,

我多么希望我能化身

中国画《牧笛图》中,

那骑在牛背上自顾自吹的少年。




我曾经热情被黄药师点燃后,

惊奇的发现,村

里晚上的鸡鸣狗吠声中有笛音,

星夜溜出门,循音寻吹笛人

——一回村里过暑假的大学生。

“你放你的牛吧,别打扰我吹了。

我可是费好大劲才学会的,

怎么可能教你,

再说你一放牛娃,

吹笛子不合适吧!”

我带着一身“离家出走”的伤痕出门放牛,

从此断了做吹笛牧童的念想。




我一直以为

制箫师要么像黄药师那么道骨仙风,

要么像韩湘子那样玉树临风

——看来,“寻音”是一项颠覆知音的活动。




邹大爷问我会不会吹笛箫,

我摇摇头,

和他说起我和笛子的“血色浪漫”。

邹大爷这时表情才舒展开来说:

“不管是吹笛还是制箫,

都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如果可以重回少年时,

那时我和你撞见,

我倒愿和你替换!”




截竹气节而发悲音




我们随邹大爷进入了一栋老式的楼房。


推门进入时,

邹大爷正两只手

一上一下撑着着一根细长的竹杆,

就如渡口的摆渡人正撑船欲行。




他先用手指在竹竿上敲敲,

再眼睛凑近看看,

最后把鼻子凑近闻闻,

满意的点了点头后,

把竹子扛起来走到切割机上切割,

切割声响起,竹纤维清香扑面而来。




邹大爷说:

“笛和箫和其它的民族乐器不一样。

其它的民族乐器,

无论是琵琶还是二胡,

都是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

只有笛和箫,是

依靠竹子的自然机理而单独成乐器。

竹子的选择,

对笛箫至关重要!”





中国境内有竹二百多种,

能用来制作笛箫者,

仅有苦竹、紫竹、淡竹等几种。

而这几种竹子苏州产得极少

以往,每年冬天,

邹大爷都得亲自赴江西、安徽亲自砍伐。

竹料要选择三四年的老竹,

砍回来后还要经过存放三四年,

自然干燥后方可制作。

如今老爷子已年过八十,

已无力气长途跋涉劈竹选料。




“还好自己以前一直像松鼠一样勤劳,

备了这满货架的料。

但是好竹料太难找了,

像这几管斑竹,

我自己也只有这几管料。

有好多名家都在打他们的主意,

但我连我儿子都不给,

这些都是为我孙子未来准备的!”

邹大爷拿着几管斑竹,

说起了自己家族和笛箫的故事。




邹叙生祖籍无锡,

上世纪50年代,

年仅15岁的邹叙生,

跟随叔父的江南丝竹曲艺社到苏州谋生。

随后在苏州周涌昌乐器店做乐器制作学徒。



公私合营后,

全部民族乐器社组建成苏州民族乐器一厂,

他被指派给老艺人唐寅昌学笛子校音。

那时,

正值中国吹奏乐的大变革时期。




笛箫等民族吹管乐器,

要求由传统的六孔平均排列,

改革研制成十二平均律排列孔。

邹叙生便是这一变革的第一批见证人,

中国的第一批十二平均律排列孔的竹笛,

便是由他们研制。




选材料只是制笛箫的最基本供需,

选完料后便进行到烘竹工序。




他先点好一只圆筒状的红泥火炉,

把竹竿从头到尾往火炉里穿梭。

待竹竿充分而均匀加热。




从火炉中抽出竹竿,

把竹竿的一头插入满是斜孔的马凳,

这一步名为撬竹。

烘竹和撬竹是为了把有弯曲的竹竿矫直。




“笛子和箫的共鸣箱,

就是竹子两竹结之间的空间。

箫和笛都是在用气节发声,

所有乐器中我独爱笛箫,

横吹笛子竖吹箫,

吹的都是人间冷暖,

历史兴衰啊!”



在经过刨皮,开孔等工序后,

一把箫就做得像模像样了。

邹大爷用毛巾把竹管擦干净后,

拿出一只小盒子,

把箫头对准盒子里的调音器调音。





箫声抑扬顿挫,

调音器中的波段忽高忽低。




看着调音器上的波形,

他眉头紧缩。

把箫尾夹在左腋下,

左手握住箫头,

右手在气孔上轻轻刮下一层竹屑。

动作温柔得像理发师给婴儿剃胎毛。

待“胎毛”剃完。

他又开始对着调音器调音。




反复三四次,

调音才完毕。

一直以为制笛做箫,

是江南丝竹中最容易的器物。

没想到精功夫细活要人命。



邹叙生是制箫名家,

儿子邹建梁是苏州昆剧院昆笛演奏师,

孙子也正在读音乐学院,

专业也是箫笛演奏

邹家三代虽然一直在箫笛,

由“造物”变为“御物”,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进化。




中国向来重用轻器,

如今的苏州,

手艺人的后代变为演奏者是业界趋势。

邹叙生虽然不认同,

但也尊重儿孙们的选择。

儿子演奏的所有昆笛都是他制作的,

孙子将来也要进入笛箫演奏界。



制箫笛六十五年,

邹叙生明白一管好箫对于吹箫者的含义,

所以老头子年过八十了,

还制箫不止。

“其他演奏者,我没能力负责,

但吹我箫笛长大变老的这些人,

我总得负责到底吧!”




拜访玩完邹大爷,

我的“苏州寻声”之旅就结束了。

大爷说吹一首曲子给我送行。

是笛子名曲《姑苏行》。




姑苏之行,

我听到的声音,

和我想像中的“中国之声”,

早已不是同一个声音。

你不是黄药师,

可能问题不在你。

都想吹《碧海潮生曲》,

而黄药师的制笛师,

已经早就不问江湖事了呢!



········   The end   ········



虎和菊的文字+图片夫妻店
记录手艺、乡村、旅行、电影
以及生活中各种好玩、无趣、平淡、愤慨、琐碎的人和事
生活无限精彩
你们负责主演
我们负责记录
追寻艺迹
留住记忆
............................
微信: leihu413
微博:@青鸟天际
QQ: 553235696
.............................

 欢迎关注转发;转载需授权,否则死磕到底



支持手爱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关注我们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