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家在鲤城】南箫一曲诉乡音,一门三代南音情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家是国之“基”,千千万万个家庭构成了“国家”,而优良家风则谱就国之“魂”。在海丝文化的浸润下,历经世代传承,刺桐古城孕育了一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家+文化”。鲤城区重磅推出“家在鲤城”栏目,从家出发,讲好 “身边故事”,铭记优秀家训,传承良好家风。


【家在鲤城】第二十六期



南箫一曲诉乡音

一门三代南音情


琵琶弦索吟不尽,一声拍板几声箫。琵琶横抱,箫声悠悠,听一曲南音唱,声声慢,柔断肠。流传千年的遗风雅韵,飘绕不绝的管弦之音在深深古巷回荡……

 

父辈是泉州民乐乐器制作名家,家里时有前来试音的音乐界人士;他6岁学笛,16岁考入泉州南音乐团,18岁从南音伴奏走向洞箫独奏,从艺38年,他研制出中国首支低音洞箫,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将南音洞箫发扬到极致,被誉为“南箫王”;女儿则成为一名青年南音演唱家,父女俩同台演出,用配合默契的箫声与歌声让更多人感受到古老南音艺术的魅力。

 

他是泉州南音洞箫演奏家王大浩,这一门三代的南音传承之路从古榕巷走出,走向世界的舞台。


家庭熏陶 苦难锻炼意志

 

王大浩讲述家族故事

王大浩自幼与泉州戏剧戏曲有着不解之缘。

 

他的父亲王竹华是一位南音爱好者,从事南音乐器的制作,是泉州民乐乐器制作名家。王竹华的二哥王冬青则是泉州高甲戏《连升三级》的编剧。上世纪50年代,王竹华与三哥王涤新开始分别在钟楼附近经营乐器生意,因需求旺盛,两家乐器店生意很好。

 

王竹华的乐器店最初名为“老华记”,经营各类民族乐器,对于店里的每样乐器他都会演奏,后来先后易名为“凤仪轩”、“新华乐器社”和“王竹乐艺”。王大浩说,当时与父亲往来的都是泉州的音乐界人士,他们会来家里试音。耳濡目染之下,王大浩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和制箫天赋,6岁开始学习吹笛,12岁便能独自制箫。

 

但是,在后来的特殊年代,父亲和二伯王冬青因创作的戏曲作品入狱,当时王大浩才七八岁。

 

王竹华入狱期间,王大浩被寄养在三伯王涤新家中。谈起这段往事时,因为这些家庭变故,那个时候“我挺自卑的。我有点沉默,也比较封闭。”王大浩说。

 

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尽管父辈因痴迷戏曲入狱,王大浩却放不下对南音的热爱。他依然默默地坚守这条道路,而南音也陪伴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磨炼了他的意志,为以后独自闯荡南箫艺术之路奠定了基础。


逆境成长 南箫一举成名

 

王大浩表演剧照

“最初我想学的并非南音而是梨园。”王大浩说。1978年,当时年仅15岁的王大浩自学成才,不仅能吹笛子,还能吹箫、弹琵琶,在梨园老师傅的鼓励下想要报考泉州艺校梨园班。但是,因为二伯王冬青的遭遇,父亲王竹华坚决反对。

 

1979年,王大浩想要报考泉州民间乐团(现为泉州南音乐团),王竹华依然不同意。王大浩不愿再错过这次机会,便找三伯王涤新求助,在王涤新的劝说下,王竹华勉强同意,王大浩如愿报考,并以南音选段《陈三五娘》中林大的表演获得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顺利录取。

 

一直以来,洞箫都是以伴奏的形式出现在南音表演中,王大浩考入泉州民间乐团后负责的也是洞箫伴奏。18岁时,王大浩的南音生涯迎来了一次突破,洞箫第一次以独奏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


王大浩和女儿王一鸣(中)同台演出

“那时候我父亲说‘既然做了就要做好’,而中国的民族乐器长期以来缺少低音乐器,所以我就想要突破一下。”王大浩说,当时请作曲家汪照安将南音曲目《远望乡里》改编成洞箫独奏曲《怀念》,那时候很多南音老师傅不能接受这种改革创新,自己便和妻子偷偷排练。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黎英海来泉采风,王大浩便去虚心求教,得到极大的肯定。

 

1983年,王大浩成功研制出首支低音洞箫,作曲家吴世中特地为他谱写低音洞箫独奏曲《追想》,一经演出便轰动全国。民乐泰斗、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奠基人彭修文说“低音洞箫的出现填补了中国低音空白”,并表示要请他到北京进行演奏。

 

从此之后,王大浩奠定了他在南音洞箫表演艺术上的地位。

 

2006年,王大浩举办了第一场洞箫独奏音乐会;2014年,举办第二场洞箫独奏音乐会,并发行了首张个人南箫音乐专辑《禅定》。“2019年是我从艺40周年,将会举办第三场洞箫音乐会。”王大浩说。


王大浩向记者展示《禅定》的手抄曲谱

传承衣钵 父女投身南音

 

1991年,王大浩继承了父亲制作乐器这一行当,在清净寺对面开设“华鸣乐器行”,“华鸣”二字一语双关,一是从父亲王竹华和女儿王一鸣名字中各取一字作为纪念,二是取“中华之音,一鸣惊人”之意。“我非常理解父亲当时为什么反对我学习音乐,他是希望我能传承乐器店。”王大浩说,他现在特别骄傲,因为他比父亲做得更好。


王大浩在清净寺对面开设的华鸣乐器行 

王大浩的女儿王一鸣是青年南音演唱家。1999年,父女二人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爱丽丝的邀请,前往北京表演南音,赢得满堂喝彩。爱丽丝特地送给王一鸣一张明信片,并用法文在背面写着“希望若干年后,能够看到你们父女的演奏”。这是王大浩和女儿第一次同台演奏,从此之后,王一鸣对南音的喜爱便一发不可收拾。

 

起初,王大浩并不赞成女儿学习南音,因为他觉得南音这个行业待遇不高,前路渺茫。王一鸣从泉州五中毕业后,放弃保送,决定报考艺校,遭到王大浩的反对,但是女儿一再坚持,父女俩经过反复沟通后,王大浩妥协了,王一鸣也顺利考进了“福建省艺术学校泉州分校南音班”。


毕业后,王一鸣进入王大浩所在泉州南音乐团工作。与王大浩不同的是,王一鸣以唱为主,声音甜美,风格纯正,在国内外南音界的口碑很好。虽然王大浩觉得女儿很有天赋,但他还是希望女儿要加倍努力,多掌握技巧,往前超越。 


王一鸣表演剧照 

“共一轮明月,唱百代乡音。”如今,王大浩除了经营乐器行和乐团日常演出工作之外,他考虑得更多的是古老的南音艺术如何得到更好的传承?近年来,王大浩一直致力于南音传承人培养,在培元中学、泉州艺校和泉州师院进行授课,先后出版和发表个人专著《泉州南音洞箫教程》及论文6部40余万字。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当初王大浩走入南音乐团时,南音正值冬天。而今,南音艺术已经迎来春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古老南音艺术的魅力。在南音艺术盛开的百花园里,洒满了王家三代人的泪水与汗水,在南音的低吟浅唱里,在悠悠洞箫声中,重现泉州“千家罗绮管弦鸣”的荣景。


来源:鲤城微事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