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大话笛乡铜岭桥》—之前生今世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源头,中国笛箫的源头在哪里?容山人慢慢给您道来。

传说,上古时期,黄帝伶伦伐竹制笛。伶伦西上昆仑,东下泰山,到处都找不到理想的竹料。正当伶伦烦恼万分一筹莫展时,一天手下告诉他一个好消息,说在东海边的蛮夷之地山岭中,也有一座泰山,山上长满了制笛的竹料。于是,伶伦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来到现在的杭州西面,余杭境内的泰山上,(也就是过去的泰山乡,现在的中泰乡铜铃桥,因有山名泰山故)。只见四周满山碧绿,婷婷的修竹在微风中婆娑起舞。泰山上空,在霞光万道的云层里,隐约有金龙和玉凤在盘旋,守护着这片竹林宝地。于是,伶伦砍下两支翠翡绿竹,做成一支笛,笛发龙吟之声,另一支竹,做成一管箫,箫出凤鸣之音。于是,中国的笛箫,便有了龙笛凤箫之美称了。

列位,假如认为中国笛箫的源头只有五千年,那可能错了。在北京首都博物馆里陈列过一支骨笛,经科学测定,已经有将近九千年的时间了。笛身开有吹孔和发音孔,至今还能吹出优美的旋律来。令人不解的是,九千年前,中国还处在新石器时代青铜器,铁器还没发明使用,古人是用何种工具来开挖出如此圆润光滑的笛孔的?是用石器敲打出来的吗?是用骨针刺出来的吗?用火?或者是用水,不是有水滴石穿的说法吗?也可以水滴骨穿呀。可能吗?或者根本就不是九千年前的笛子。可是,科学的测定又是容不得轻易推翻的。这可令山人犯愁了。列位,你说呢?

当年大禹爷治水,三过家门而不进。从中国的西部一直向东疏洪治水,到了东海,抛下定海神针后(就是日后孙悟空手里的那根金箍棒)就在现在的杭州余杭地面上,老人家上岸了。于是,余杭过去也叫禹杭。在余杭县城的中心广场里,还耸立着大禹治水的塑像呢。

听老人说,当年刘邦攻入秦皇宫,面对如山的金银财宝和成群的美女不顾,翻箱倒柜的在寻东西,嘴里不断的在唠叨箫,箫,箫。。。。原来,刘老倌在找西王母送给秦始皇广寒宫玉箫。功夫不负有心人,广寒宫玉箫终于让刘老倌找到了,老刘捧着玉箫,高兴的咧着嘴只会一个劲的傻笑。心里想,都说你张良一管箫,在垓下吹出一曲四面楚歌,就令项羽百万精兵土崩瓦解,俺如今拥有西王母的广寒玉箫,,我就吹他个四分五裂。秦始皇这个笨蛋,空有这等宝物不会用,还要说什么,秦一世,秦二世,千千世,万万世的。如今只有俺汉代江山才是万年红啊。

隋炀帝为了自己享乐,耗尽财力,开挖了京杭大运河。大运河的最南端,就在余杭。每年冬季,余杭泰山铜岭桥的山民,砍下一捆捆的苦竹(也叫笛竹),肩挑的,牛驮的,独轮车推的,纷纷从山间小道上运送到运河边上。装上船,沿大运河北上。过长江,过黄河,向西,一直运送到长安,汴梁。向北一直运送到燕京。从此,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有用余杭铜岭桥的竹做成的笛了

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都喜欢用余杭铜铃桥的笛竹制成宫廷御笛。象唐明皇,极喜欢吹笛。每年从余杭通过水路运来的笛竹,都有宫廷乐师请乐工制成御笛,敬献给皇上。
传说八仙过海,从山东蓬莱飘过
东海后,在一个地方停住了云头。只见此处群山环抱,左有青狮山,右有白象山。吕洞宾说,各位神仙,青狮白象乃是普贤菩萨和文珠菩萨的坐骑,此地有此胜景,日后定名声大振。更令笛仙韩湘子高兴的是,漫山遍野长满了可以制笛的青竹。韩湘子按捺不住心头的高兴说,各位,小弟就此告辞,要到此处修行数载,说罢,降下云头,在一簇修竹处结庐修行。此处从此就有了一个名称,叫着仙洞坞,就在铜岭桥水库里面的山坳里。此地还有一个后人修的亭子,叫着仙笛亭。

元末明初,苏州昆山一带盛行一种戏曲---昆曲。所用的笛就是现在的曲笛,当时叫苏笛也叫昆笛。每年冬季,都有从余杭驶出的许多木船,通过运河将笛竹运达苏州昆山供乐工制笛。苏笛,苏绣,还有苏州豆腐干,堪称是苏州的三绝。
首都博物馆里,还藏有一份康熙年间皇帝下达给苏州织造局的圣旨,命苏州织造局选派乐工某某,某某,某某到余杭泰山铜岭桥砍伐良竹,带进宫制笛,钦此。据说,该圣旨的复印件,现在还保存在苏州乐器厂的资料室里。

也许客官要问,大江南北有的是竹,为何铜岭桥的竹做笛子最好?原来,此处的山里,蕴藏着极丰富的铜矿,铜元素渗入到竹子里,制成的笛,自然响彻云霄。至于山里是否真藏有丰富的铜矿?山人也只是听山中老人说说而已。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