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追忆】变了味儿的庙会,你还喜欢去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农历的二月十五是赤眉街传统的庙会,也是小镇一年一度一个比较热闹的日子,可我偏偏是个不怎么喜欢热闹的人,久居小镇,很少去凑这个热闹,今年的会期恰逢周末,忽然心血来潮,想去会上看看,走在赤眉古街道上,往日庙会的记忆涌上心头……

        之所以称之庙会,当然与烧香拜佛祈愿卜算分不开。二月十五是赤眉街金花庙(现赤眉小学院内)的庙会。金花庙并不大,它由前后两座面南的瓦房组成,每座三间,后边的一座是正殿,前边的一座是拜殿,俗称卷棚。拜殿的当间与正殿相通。据说,解放以前在正殿的当间有一尊高大的金花娘娘神像,拜殿的当间设有香炉、香案,用来跪拜、上香。殿外的小院里有一座大铁鼎,用来焚烧火纸。金花娘娘是一个送子的神,每年二月十五日这一天,方圆数十里的人都慕名而来,有的是母亲带着刚嫁人的女儿来求早生贵子的;有的是婆婆带着怀抱孩儿的媳妇儿来还愿的;还有结婚多年未曾开怀的夫妻俩躲躲闪闪藏在庙后边,让妻子啃着守庙人提供的用泥捏的“小把儿”的;庙堂上人们还愿的锦旗在墙上挂满了好几层,奉上的供品堆满了供桌,还有道士在这里做道场,人山人海,烟雾缭绕。庙外的街道上热闹非凡,有卖烟火烛的,有占卜算卦的,什么“算破天”“赛半仙”的幡旗招牌到处随风飘扬,成了庙会的鲜明旗帜,也是小镇的一道风景。1927年这里改成学堂,但庙内香火依旧,来这里上香还愿的人仍然络绎不绝。抗日战争时期,赤眉小学是地下党支部、、,被称为革命圣地,但并不影响人们来这里求神上香还愿;解放后破除迷信,1952年金花娘娘神像被毁,但赤眉小学作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金花庙”作为文物保护下来,金花庙会仍延续下来。

       我小时候,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物质匮乏、文化娱乐生活单调的年代,那时候农村生活贫苦,一年到头也没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生活色彩很单调。那个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交通又不方便的年代,农村的小孩儿,尤其我们这些生长在山沟里的娃娃们,多见树木少见人,大都没有见过大世面,就巴望着到山外小镇上赶集、赶会才能看看外面的世界,也给单调的生活带来一些乐趣。
       每年过了年,我们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赶会。到了赶会的日子,每家几乎是倾巢出动,通往乡镇庙会的大路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三五成群,川流不息。有拖儿带女去会上闲逛的,有把自家的农产品和家禽拿庙会上卖的,我们靠山边的男人们一般不会空着手去赶会,或挑一挑子干柴或拉一车子柴火到街上卖。

,高倡“立四新”,赤眉的庙宇被毁殆尽,金花庙里娘娘神像早被扒掉,但庙会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属于宗教,也属于民俗,所以各地的庙会依旧进行,只是少了曾经的“封建迷信”色彩,偏重于商业性质。
      小镇上的庙会同样是在现在的商业街,只是那时没有现在两边的楼房。那时是计划经济,供销社按部门分类,日杂店、副食店、服装店、食品公司,各种商品还算齐全;还有与农村人息息相关的铁匠铺、裁缝铺、修鞋铺、眼镜铺、定称铺、给驴马骡子钉掌铺等等。农村人家为了添置急用的农具,就用自己的农产品和手工制品到庙会上进行交易,因此庙会上也自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专业市场,卖箩头、簸箕、粪箕、扫帚等农用工具市场;专卖柴火的市场、卖牛羊猪等家畜市场等等,这些农村老百姓日常所需要的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狭窄的街道上,人潮涌动,远远望去,只看见花花绿绿的买卖摊铺中间是望不到头人群,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来来往往,挤挤挨挨;五花八门的摊位前,讨价还价声,叫卖声,吆喝声,哄笑声,汇成一片。挤在街道上的人们,每走一步都十分困难,有时你根本就不用迈步,被别人挤得双脚离地就毫不费力地朝前移,推着搡着,大人们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手,生怕弄丢了。尽管是这样,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和幸福。
       庙会上那些吹糖人的、捏面人的、冰糖葫芦的、卖“欢喜蛋(炸米用糖黏在一起的球状食品)”地摊吸引着小孩子们的眼球,走在街道上,孩子们眼睛总是盯着那些五花八门的玩具、诱人的小食品,脚下就像生了根似的,几乎是被大人们拖着前行。会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吃,价格也都非常便宜,是农民们能消费得起的美食,像杂混汤、油条、包子、馄饨、浆面条,各种食物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每次跟父亲去赶会,尽管从家里带些干粮,可吃饭的时候,父亲总要奢侈一次,给我买一碗凉粉汤解解馋。直到如今我还清楚记得那场景:地摊上,支起的大锅里冒着热气,翻滚的凉粉汤里飘着一些虚泡泡的棉球状食品,格外诱人,父亲买的时候,总要求摊主多舀几个“泡泡球”,可吝啬的摊主,一碗凉粉汤就加2-3个,弄得我心里痒痒的,一边端着碗喝,一边盯着锅里的“泡泡球”,直到后来很久,我每次去到街头集市还是喜欢坐在地摊上买一碗凉粉汤喝。

       庙会上有一些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抬花轿等民间艺术表演,表演者来自民间,平时自发组织演练,逢节日或庙会,无偿演出。他们沿街表演,道具简单,动作随意,表演滑稽,没有刻意的作秀,这些来自民间的、没受过专业培训的“土艺术家”们精彩的表演,绝不逊色于现在那些受过特殊训练的专业艺术家。

       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耍猴子的摊位前了,一圈一圈站满了人,只见一个老人坐在板凳上,一边敲着锣,一边哼哼呀呀地唱着什么。一只小猴子身穿红色马甲,带着红领巾,坐在一个小木箱子上,老人敲锣的时候,猴子就翻跟头,打把式,做着各种动作,每完成一个动作,老人就会喂猴子一点东西吃。接着老人拉着二胡唱着,猴子就打开箱子,取出来一个脸谱戴上走一圈,老人换一首曲子,猴子再从箱子里取出一个脸谱绕场一圈,配合的相当默契。猴子滑稽的表演,引来观众们阵阵的笑声和掌声。猴子表演完后,老人就站起来,双手抱拳说道:“老汉我初来宝地,耍得不好,谢谢大家捧场。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说完后,让猴子端着锣一圈一圈的向大家要钱。这时候,大人们都会把一分,二分,或者五分,一角的钱扔在锣里。每次所收也就是一点碎币。然后老人和猴子继续表演……

       也有从外地来杂技、马戏、魔术表演的,这些也是孩子们的最爱,但票价太贵,我不敢有这个奢望,也从不向父亲开口。每次也就只能在杂技表演帐篷外边“倾听”里面的那份喧闹,或从进去观看人的描述中,了解表演的精彩!有“飞车走壁”。听说是一个搭起来的很大的空心铁球,人骑着摩托车在壁上旋转,并做出一些动作,非常惊险。有魔术。例如碗底下放小球,帽子里变鸡蛋,拆解连环等等。有杂技。例如口吞宝剑,口吞铁球,枪尖刺喉,油锤灌顶,胸碎大石,单掌辟砖,手指钻砖,头转大缸,轻功,甚至汽车轧人等等。听来特别诱人,也只有眼羡的份。
       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每次,演戏都在西门外的大操场上进行,演的大都是“内乡宛梆”。戏迷们早早等在那里,演员还没上台,底下已人山人海,个个伸长了脖子往台上瞧。终于,那身著好看戏服、打扮怪怪的演员一登场,拖着长腔的调子一出口,台下顿时凝神屏息。那花花的脸谱,并不好的音响设备,咿咿呀呀地唱着我们听不懂的戏曲,却赢来满场大人的阵阵叫好,小孩子也就跟着起劲鼓掌。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惟有“宛梆”剧那特有余音绕梁长长的唱腔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太阳傍西了,赶庙会的人们带着各种满足和喜悦纷纷向四面八方散去,我们也急急忙忙往家赶。我们离镇上20多里路,交通又不便利,每次赶集、赶会、来街办事,基本上都是步行;早晨早早起床,在家吃了早饭,带着中午的干粮,傍晚才能赶回家,尽管如此,我们乐此不疲;每年的庙会,总要乞求父母带着我们一起去,若不凑巧赶在上学时间,父母肯定不答应,父亲就许诺回来给买一个“火烧馍”了事,但当天在学校上课也是专不下心来,心在庙会上游。
赶会的流金岁月,充盈了童年的生活,滋润了童年的快乐!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往事如烟,一些儿时趣事逐渐淡漠,可我对庙会的记忆却深深镌刻在脑子里,挥之不去且玩味无穷。
       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庙会成了地地道道物资交流大会,传统庙会中烧香上供磕头、挂匾唱戏放烟火这些“封建迷信”没有了,庙会上那些踩高跷、抬花轿、划旱船等民间艺术表演也没有了,偶尔有“歌舞团表演”或唱戏,纯属商业目的,少了民俗的文化。届时四邻八乡的人和方圆几十里、上百里的摊贩、商家都会在这一天蜂拥而至,满街的临时商铺,买卖物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廉价的服装鞋帽、缺乏色彩的日用百货、洒了水的果品蔬菜、油烟与灰尘中的小吃,充斥着市场;音乐声、叫卖声、汽车喇叭声、踩了胳膊碰了脚的漫骂声,弥漫在街道的上空,庙会成了金钱的交易所。
       时至今日,社会飞速发展,高楼耸立的商场、超市、百货店已在各个村落遍地开花,人们在平时也能随时随地买到任何想要买的东西,赶会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繁华和吸引力,也已不再是每个小孩儿和乡亲们热切盼望着的事情。人们赶会多是冲着一份清闲,一份快乐,一份热闹吧。
       走在街道上,原本狭窄的商业街,又因路中间搭起了各色帆布大棚而显得更加的拥挤,庙会成了城市集市的翻版,除了人山人海的拥挤外,看到很多商品还是一样的东西,吆喝叫卖声也还是一样的热闹喧哗,可已经没有了童年时候的感觉了,更体会不到来自内心的那份独特的味道。我知道,社会在发展,很多东西是应该随着时代而改变的。但我却无法适应那些曾经给过我快乐的东西的流逝:赶会路上那蜿蜒游动的“长龙”,庙宇里善男信女五体投地虔诚的祈愿,庙会上那些滑稽通俗的民间艺术表演,街道上那拥挤涌动的人潮,小摊上那简单但正宗的商品,小贩那清脆悠扬的吆喝声,戏台下戏迷们引颈相向的专注……
       这是我记忆里刻骨铭心的庙会吗?这不是我记忆里念念不忘的庙会!

作者:曹万琪

微内乡原创稿件征集中···欢迎投稿!

投稿微信:15514180306 微小菲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