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南箫,可能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启蒙乐器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吟唱着《黄河大合唱》,深深缅怀这些激昂旋律的作者冼星海。他用辉煌的一生,奏出了激励全民族奋进的高亢之声。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一生中创作了200多首大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管弦乐狂想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他的代表作品有《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等。

在查阅冼星海的生平资料时,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就是冼星海音乐启蒙阶段第一件乐器可能就是箫,确切的说是南箫,其中有很多内容在《广州文史》中都要记录,但是由于资料不统一,很多描述过于文学化,所以也不能就此断定,权当抛砖引玉。

冼星海是广东番禺人,1905年6月13日夜里生于珠江之畔南海之滨的破渔船上。茫茫夏夜,皓月撒下金辉;静静港湾,星星照着南海。母亲见此情景,就给孩子取名“星海”。

由于冼星海的父亲在他出生前不久去世,他的母亲没依没靠,便抱着他到澳门外祖父家生活。白天,三代人一同出海;夜间,母亲在黄豆大的油灯下,忙完家务便开始修补鱼网。这时,小星海就吵着要外公讲故事,讲他年轻时的海上生涯,高兴之时还拿出箫吹珠江三角洲的渔歌和民歌等音乐旋律。冼星海在箫和渔歌的薰陶下,从小就爱上了音乐。

冼星海在澳门生活的第六年,但是这个时候外公却生病去世,这时他们娘俩只能无奈的去新加坡南洋去谋生。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冼星海的母亲在华侨家里做佣工,而冼星海则进入了新加坡的养正学校。养正学校的区健夫老师,最先赏识冼星海的音乐秉赋,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让他开始接触各种乐器比如黑管以及更加严格的音乐训练。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1918年秋,冼星海与母亲回到广州,向岭南大学校长呈上养正中学的推荐信,校长看了信,表示同意,让冼星海进入华侨学生特别班,补习国文、算术、史地和书法等课程,打好文化知识的基础,一年以后,冼星海升入岭南大学附属中学。


1924年,年轻的冼星海在吹奏黑管(?)

在岭大附中学习和勤工俭学虽然繁忙紧张,但不忘吹箫、吹黑管(当时单簧管被称为洋箫)和拉小提琴,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冼星海由于箫还有黑管吹得好,在当时曾被誉为“南国箫手”。

之后冼星海的音乐道路越走越宽,为中国的音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被国人亲切的称为人民音乐家。

  点击链接,推荐阅读 

杨荫浏先生的笛箫情缘



阅读原文


箫园网站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