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葫芦丝边地曲调,勐养江边葫芦丝之声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都是广为人知的葫芦丝名曲,音调圆润、婉转。葫芦丝已经被傣、阿昌、景颇等少数民族吹了上千年。梁河县勐养镇,这里是葫芦丝之乡,生活着国宝级的葫芦丝传人,还保留着独特的葫芦丝制作工艺。

葫芦丝传承人冯绍兴吹奏傣族古曲

一只葫芦丝,承载和传递技艺、文化和情感,

也让人愈发懂得真心尊重少数民族的艺文传统和始终在坚持的传承人。

在梁河县城开有葫芦丝商店的徐列强开车载着我们沿高速疾驰,50多公里开外的帮盖村是他真正的家,他舅舅一家、他开的葫芦丝制作作坊,都在那里。而勐养也被公认为是葫芦丝之乡。

梁河县城是德宏州最小的一个县,离芒市也近,而且从这里前往腾冲也不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小车在青雾笼罩的如带高速上蜿行,不时可见山谷间田野边流淌的勐养江。40分钟后,跨过一座大石桥,在稻谷飘香中,坐落在不大平坝上的勐养镇就到了。

徐列强之前是县文工团的葫芦丝吹奏员,舞也跳得不错。从文工团离开,他就开了葫芦丝作坊,请了几个技师,如今每天做几十只、年产上万只葫芦丝,仍供不应求。他常常需要不断往返于县城和勐养镇,从家里取货,再返回县城售卖。现在他的葫芦丝已经卖到了北京、缅甸。

葫芦丝傣语叫筚郎叨,“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它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做成,整个葫芦就是气箱,葫芦底部插进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七个音孔,这是主管,两旁是附管,上面只设,不开音孔。葫芦丝制作工艺中,铜质的安装至为关键,也最考验技师的水平。的薄厚、翘起的角度、安装的位置决定了葫芦丝的音色。 

小徐的葫芦丝作坊设在帮盖村文化中心的二层,楼下有集中摆放葫芦、竹子原料的地方,廊台上还晒着一堆小葫芦。葫芦必须晒干到一定程度,才能被选料打磨。二十多平方米的工坊里几乎被葫芦丝成品和半成品堆满,两三位技师头都不抬地忙碌着,削竹、烤干并打磨葫芦、打孔、插管、装、试吹校正、粘贴组装、烙画……十几道工序有条不紊。小徐说,葫芦、竹管等原料有些是本地出产,而更多则是从云南其他地区、甚至从山东购进。做葫芦丝的竹子要硬,而且我们发现几乎每只葫芦丝的竹管都是紫色的,这也是因为紫竹的质地、粗细比较符合要求。

作坊隔壁的办公室里,放着小徐收藏的十几只葫芦丝,大小形状颜色各异,有几只还是葫芦丝制作大师的作品。小徐说,葫芦丝不仅是乐器,还可以成为名贵的收藏品。在我仔细欣赏各式葫芦丝藏品的时候,小徐递过来一张CD,是哏德全的葫芦丝吹奏专辑。哏德全是葫芦丝大师,可惜50岁就因病故去。而他的故居正是在帮盖村。

葫芦丝作坊里的半成品

葫芦丝切削刀具

虽然只是民间技艺,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名头,

但葫芦丝深藏的文化传承,依然值得以朝圣之心去探访。

我们前往哏德全故居。路过的几乎每幢房子,外面的白墙上都绘有一幅附有诗歌的有关葫芦丝的图画,点滴传递着这个葫芦丝之乡的骄傲。哏德全故居已经不再有人居住,完全作为一个民间博物馆做陈设,他的生平、成就、专辑,所有关于哏德全的一切在他的故居都有呈现介绍。哏德全人称“葫芦丝王子”,不仅葫芦丝吹得好,还将传统葫芦丝的7个孔改为9个孔,提高了演奏难度,也扩展了葫芦丝的音域,让这一传统乐器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空间。

勐养坝的傣族村寨,是吹奏、制作葫芦丝高手云集的地方,被当地人尊称为“筚朗叨撒拉弄”,“撒拉弄”,傣语直译即为“大师”之意。小小傣寨帮盖村就卧虎藏龙,告别哏德全故居,我们又登门拜访了一位“撒拉弄”。

冯绍兴,又一位国宝级的葫芦丝制作和吹奏大师。70岁的老爷子身板看着不错,清瘦,眼不花,手不抖。他说平时就在半露天的堂屋做葫芦丝,跟他搭伴的,还有他的外孙哏和林,果然是葫芦丝世家。冯绍兴退休前是小学老师,教授语文、数学、傣文,现在他的身份是葫芦丝省级非遗传承人,时常被请去中小学校传授葫芦丝演奏艺术和制作技艺。

对他来说,现在亲手制作葫芦丝更像是一种把玩、消闲,即使有很多国内外的订货需求,老爷子也依然按自己的节奏来做。他的儿子也是葫芦丝技师,在县城开有作坊和商铺,葫芦丝生意已经做到每年几万只。所以老爷子没什么压力,也保证了他还有闲情逸致继续研习和传授葫芦丝吹奏技艺。在演奏上,他的厉害不仅在于灵动而深情,还可以完全凭记忆吹奏葫芦丝古曲,他肚子里的葫芦丝经典曲目不下百首。我们有幸在他家庭院里聆听了三曲葫芦丝古曲,那是积淀了人生体悟、注入了真情实感的天籁之音。他说,古曲本来就没有记谱,吹奏技巧也需要磨练,所以现在具备同样技能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一只葫芦丝,承载技艺、文化和情感,也让人愈发懂得尊重传统。

帮盖酒出贡米

哏德全故居

葫芦丝传承人故事多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