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琵琶》和它的编导手记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为了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共同推出,并在艺术人文频道《文化天空》栏目中首播的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已经播出了《古琴》、《二胡》、《古筝》、《笛子》四期,今晚将播出最后一期《琵琶》。


三生继续抢先推出“琵琶”三分钟

《中国乐器》第一季共五集,分别讲述了古琴、二胡、古筝、笛子和琵琶,纪录片集乐器的历史、演奏、制作于一体,以生动的画面和人物故事,向观众介绍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里,传承与发展中国乐器文化的一篇一章,有着浓重的历史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烙印。
完整内容欢迎收看
自2016年2月1日起
连续五日每晚18:30
在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
《文化天空》栏目首播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
往期回顾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古琴》和它的编导手记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古琴》和它的编导手记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古筝》和它的编导手记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笛子》和它的编导手记


编导手记
“琵琶”专题 


编导:殷青旸
编导 殷青旸
   记得六岁的时候,在父母望子成龙的威逼利诱下我曾学过一段时间小提琴,但两年后在老师的一声叹息中,我与乐器的缘分也就此戛然而止,之后与音乐的唯一交集也就仅限于卡拉OK。大学的时候,看着周围的朋友弹奏着乐器牵走了一个又一个姑娘,心中也不免有一丝懊悔。如今,已经在电视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我早已对乐器两字陌生许久,两年前受邀加盟《中国乐器》时,我对民族乐器的了解也仅停留在勉强分得清谁是谁,面对即将制作的时长近一个小时的专题片《琵琶》,我当时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翻开历史文献:琵琶,弹拨乐器,距今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出现在中国秦朝......看到这个开头的时候,我赶紧合上书本,点了一根烟压了压惊,对于身处2014年的我来说,这要梳理的历史脉络未免也太绵长了吧。平复了一下心情,排清了脑中的杂絮,我再一次打开了书本。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我也渐渐地被琵琶的历史所吸引,墙上的时钟仿佛也随着我的思绪开始逆向而走,伴随着我穿越着历朝各代、拜访着名家大师。
    带着书中的诸多疑问,我先后拜会了音乐史专家金建民、庄永平等老师;走访了琵琶大师卫仲乐的后人卫祖光先生、徒弟陈正生先生;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刘德海先生以及汪氏琵琶传人郝贻凡教授等各路名家。在众多前辈的悉心指点下,我逐渐理清了琵琶的脉络、知晓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专题片的框架也随之浮出了水面。
    拍摄过程同样伴随着惊喜与感慨,特别是片中的美国男孩,他的中文名字叫潘克能,拍摄的时候他已经学习琵琶两年了。看着镜头前的这个外国小孩专注、娴熟地弹奏着中国传统琵琶曲目,作为中国人的我着实感到震惊,回想起自己童年学习乐器的失败经历也不禁感到汗颜。在对卫仲乐大师后人的采访中,我了解到了大师坎坷的童年往事,又是如何排除万难走向音乐的巅峰;年纪轻轻却有胆量直面远东第一乐队的指挥;,为中国军民筹措款项;将中国民族音乐传播世界,为西方社会了解中国音乐文化打开了第一扇窗口......他开创性的艺术历程丝毫不亚于为中国赢取第一枚奥运奖牌的许海峰、代表华人首获奥斯卡的李安以及中国诺贝尔第一人莫言。
    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我第一次看到了琵琶的制作过程,看到了一块普通的木头如何经过工匠的层层打磨,最终成为一件好听又好看的艺术品,同时通过制琴大师高占春的悉心解读,让我深深感悟到一把好琵琶的诞生不仅倾注着几代匠人的智慧与心血,更是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美好画卷。
    两年的时间一晃而过,《琵琶》的成片也即将与观众见面,回首两年来艰辛但又充满成就感的制作历程,我总结为四个字“不虚此行”。最后感谢一路陪伴的主创人员、感谢各路给予帮助指导的名家大师,感谢给了我这个与乐器再续前缘的难得机会,同时祝福为琵琶艺术奉献必毕生的所有人,希望未来琵琶这件中国民族乐器中演奏技法最繁复、艺术表现力最丰的乐器,能更好地向世人展现中国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
自2016年2月1日起
连续五日每晚18:30
在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
《文化天空》栏目首播
欢迎收看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