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箫曲美文】“和”气在箫声中流溢——评罗守诚先生的洞箫演奏艺术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每天推送总第499期!2017第299期。您的音乐世界有我更精彩


如果说笛子艺术从技巧、风格、美学追求上来讲有南派与北派之分的话,那么箫也可以分为学院派与传统派。毫无疑问,张维良先生是学院派的领军人物,而罗守诚先生则是传统派的杰出代表。

罗守诚先生在几十年的洞箫演奏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和美学追求,这在他与古琴大师龚一先生合作的专集《琴箫引》、《云水吟》以及即将发行的《望月》等专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罗守诚先生并不追求技巧的华丽,而是特别强调气息的控制与运用,甚至对每一个音符的气息处理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力求使自己演奏富于轻重、缓急、强弱、虚实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层次丰富、立体感强的演奏特点。

罗守诚先生认为,音乐应该传达人的“心声”,那么他在演奏中又是如何传达“心声”的呢?

我认为他主要是通过气息强弱的控制,配合音乐旋律的变化,来表现情感的起伏,从而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人内心深处那些深微幽隐的心灵状态。

罗守诚先生还特别强调虚实结合,在高音弱吹的时候,一般人往往只是将风门收紧,而他则是在风门收紧的同时将嘴唇向外微突,缩小风门与吹孔的角度,从而发出一种清幽渺茫的箫音。

比如《平沙落雁》第一段描写的是“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的情景,意境悠远旷渺,而其中有几节的旋律都是6 6(低八度)6或是6 1(高八度)212(高八度)6,在对这几小节的处理中,罗守诚先生十分成功地运用了自己独特的高音弱吹技法,使其中的高音部分显得清幽虚渺,从而充分展示出乐曲的意境。

在吹奏低音的时候罗守诚先生则强调运用呵气的方法,使吹奏出的低音显得低沉、浑厚、饱满。罗守诚先生力求使发出的每个音都取得最佳的效果,为此他的风门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时紧时松、或张或弛。而就在这一紧一松、一张一弛的变化中,将箫的韵味表现得那般浓郁、隽永,透人肺腑。

如果说张维良先生着重于开拓箫的表现领域,锐意创新,对箫的发展进行了横向的拓展和丰富的话,罗守诚先生则更注重继承传统,深入挖掘传统的精髓,使洞箫文化的底蕴得以更加深入的呈现。

他的演奏朴实无华,初听似觉平淡,细品则余味无穷,正如苏轼所言,“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这不正是古人所苦苦追寻的“平淡”之美吗?

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其最高的审美理想,要求艺术作品表现一种和谐之美,即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罗守诚先生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从而使他演奏的作品充满了和谐的美感。

他所演奏的曲目中不乏伤怀之调,他却能表现的哀而有节,如《忆故人》,而那些充满喜悦之情的曲子像《良宵》,他亦能表现得乐而有度。

和谐不仅属于传统,它也同样是现代人追求的理想。在我们这个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心中充满了冲突、分裂与斗争,已经很难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这种和谐的箫声不正是一种调剂,一种疗救吗?

“文如其人”,箫亦如此。

任何乐器(包括箫)的演奏到了最高层次其实都已不仅是技巧的表现而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格、人生境界的展示,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境界、审美追求将成为他演奏的最终决定因素。

罗守诚先生的演奏之所以呈现这样的风格,是与他的人格分不开的。罗守诚先生为人谦和、平易、稳笃,不肆张扬,颇有敦厚长者之风范。和心始能发为和气,正是他内心的和谐、平淡才造就了他那和谐平淡、意境深远的演奏风格。

免责声明:资料来源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资料来源网络,本平台仅作分享,版权归原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吧

走过路过 不要错过

              传承国乐  传播国乐  

              管乐飞扬  每天七点

              与您有约  不见不散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寒山僧踪佛上殿 | 怀古 | 朝元歌 |  高山流水 | 赤壁怀古 | 大雄宝殿  | 九华苍松 |  双声恨 | 洞箫入门 |  阳关三叠 |  碧涧流泉 |  渔礁问答  |  葬花吟 | 春江花月夜 |  秋江夜泊  |  屈原问渡  | 梅花三弄 |  红楼梦曲集   |  良宵引 | 泛沧浪 |  梵海云僧 |  峨眉佛光 |  宝鼎赞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内容任您看!

↓↓↓↓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