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问答录】有关竹笛音色的意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每天推送总第340期!2017第140期。精心编选,用心编辑。每天七点,准时送达!一切,都是为了观看管乐飞扬的您---我的朋友!


有笛友看了管乐飞扬编发的陈正生老师文章后,来信询问了管乐笛子音色的问题向陈老师请教,本平台转达给陈老师后,陈老师给予了解答。下面是问答实录,分享给朋友们。


有关竹笛音色的意见


笛友问:您好,针对陈老的关于音色的论文,我希望向陈老咨询一下。之前在看长笛关于吹奏法的文章时(因为文章出处不明特此希望请教权威的陈老),有这么一说,认为气息风门角度的改变有利于各个音区不同激发频率?


其二,笛子的共鸣对于笛膜依赖大,晚辈目前观察到的,如果气息足够湿润吹在笛膜上,能够使笛膜松弛一点,笛膜的褶皱更加稳定,于是共鸣更加充分稳定,相反如果气息太干燥,吹在笛膜上,笛膜容易发干发紧,褶皱很容易变成白板。充分打开口腔是因为口腔参与共鸣因素大,还是因为口腔使能够起加湿气息的效果然后导致笛膜的湿润松弛更加共鸣更多的因素大。


晚辈并不是专门的研究者,所以很多地方思考并不严谨,又苦于没有相关书籍论文可控参考阅读,希望前辈指教。


另外,风门和吹孔距离的远近晚辈也发现对于笛子共鸣有影响,通过嘴角的收缩使风门和吹孔上距离更近之后笛子更容易振动,和请问前辈,这个因素是因为靠近吹孔更加接近最佳振动点还是因为其他原因。


陈正生老师:转来笛友的意见答复如下。

    

笛子的音色是笛子演奏家十分关注的。本人的演奏水平也只能算业余,理论研究虽然本人把它当作主业,但毕竟演奏经验有限,谈到看法互相讨论。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本人无意自拟为“尺”而把别人比拟为“寸”,但各有所见,各有专长也是事实。

    

关于竹笛的音色,鄙人思之长久,所述未必全面,《汉书》有言:“自非莫晓,自是莫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若能引起大家热烈讨论,必会获得正确结论。

    

竹笛的音色和音准,是两个研究难题。有位制笛名家曾向我说,他们制作的笛子是标标准准的十二平均律。可以作到一个音分都不差。我听了只能笑笑,因为对方所说的情况,在理论上就站不住脚的。至于音色,其复杂性又胜于音准。

    

按照长笛来追求竹笛的音色是不现实的。古人云:“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何况竹笛同长笛的差异又何止毫厘?

    

我们不妨将长笛同竹笛略作一比较。长笛属于西洋乐器中的木管乐器,原先车木成管,如今改用金属管。19世纪波姆为长笛装键至今,制作已经定型。不仅如此,长笛的教材与教学已成体系。我国的竹笛选材无法统一,即使南派,你能说陆春龄同赵松庭二位先生的演奏没有差异?同样是“曲笛”,江南丝竹与昆曲没有差异?各自存在差异,选材与演奏方法也必然各自相异。


1958年,我听见有长笛演奏家演奏冯子存先生的《喜相逢》,当时作为一名竹笛爱好者,虽然水平低下还是认为不忍卒听!1959年秋,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琴房里传出低音笛的乐声,除了音准以外,风格显得怪怪的。循声而去,原来此乃长笛,上端换了竹,并开了膜孔——用长笛模仿竹笛。当时我深信,此君即使给他一支竹笛,也未必能吹出竹笛的韵味:误认为竹笛同长笛的运气和指法只是存在着些微的差异。

    

再就“曲笛”来说,昆曲的主笛同江南丝竹所用之笛就存在着不小差异,这差异主要体现在选材、音调、膜孔及膜等诸多方面。有人在讲述江南丝竹与昆曲用笛之异同,我倒认为,江南丝竹的笛同昆曲用笛之间的异是毋须多言的,而其间的同则并不明显。同样是剧种与乐种,江南丝竹同昆剧之间的关系,绝不像江南丝竹与沪剧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广东音乐与粤剧之间的关系;江南丝竹的二胡演奏手法影响了沪剧的主胡,因此它们之间的同多异少;同样,粤剧影响了广东音乐,因此它们之间也同样是同多异少。

    

原先江南丝竹所用之笛与昆曲用笛之间,差异明显。昆曲用笛要求音色饱满厚实,因此管径大,膜孔应该稍大,膜要贴得偏于宽松;江南丝竹用笛,旋律华丽,音色要求飘逸,管径较曲笛而言应该略小,膜孔也略小。不仅如此,原先江南丝竹用笛的音调就比曲笛高。再就曲笛来说,原先不仅音调上有雌雄之分,而同一支笛的音色也要求多变。杨荫浏先生刊于一九三七年《锡报》上《昆曲伴奏之乐器》一文中谈及笛,现借抄于后,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他说:“擫(笛)之诀有八:曰尖、沙、宕、脆、洪、亮、宽、敞。凡净及老生之曲,须吹得宏宕;正旦、冠生,须吹得脆亮;五旦、六旦尖细,而丑副所歌之曲,须吹得断续。”杨先生所说乃至理名言,昆曲伴奏之精粹。这不同的音色要求,是选用多支不同音色之笛,还是在同一支笛上去寻求?答案显然是同一支笛!这多变的音色靠什么?当然靠运气和口腔共鸣来实现:洪亮宽敞之音,除了风门放宽而外,随之相伴的当然是口腔共鸣的增大;尖细的音色运气当然与前相反。

    

与音色密切相关的还有两个问题,一是吹孔,二是膜孔与笛膜。

    

吹孔之于音色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这问题却又很难讲清楚。我曾为别人修过好些支箫笛,别人看来只在吹孔上动了一点点,可音色明显提高了许多。有位很有经验的笛子制作师,看我在一小时内为他修整了六支笛,也只是在吹孔上动了一点点,修整后所应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包括大G调笛的高音上不去。我知道他看不懂,可毕竟碍于面子终未开口问,实际上经验的东西,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

    

笛膜当然是决定音色的关键,用途不同,膜孔应微有差异。80多年前,上海大同乐会的郑觐文就强调了膜孔形状同音色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笛膜的大小、形状和位置都很重要:音色洪宽,膜孔可稍大点;高音用得多、音域宽,膜孔可略小一点;干湿度变化大的地区,膜孔的椭圆形,横径同纵径的差应该略大一点。冷天笛膜容易松弛,天气干燥,笛膜很容易失去润化音色的作用,此问题靠吹气(气口)是很难解决的。冬天笛膜极易松弛、塌陷,用不断向笛管内吹气,用体温使笛膜恢复弹性。此法旧称“醒膜”(使睡着了的膜苏醒)。醒膜耗费时间较长,若直接将膜绷紧,受热后笛膜将失去弹性。本人如今使用美纹纸胶带贴在膜孔上,似乎有点效果,由于使用时间不长,难下结论;况且本人还在找更好的材料,力求提高效果。

    

至于口风的角度对音色的影响,本人以为并不明显。口风角度会影响音高(音准),这是有理论根据的。口风力度,只影响频率。因为笛子的发声原理是以边棱音为激振源,经管内气柱谐振而发声。这边棱音犹如风吹声(实际上性质是一样的)。寒冬腊月,寒风呼啸,吹于电线上发出呼啸声;风速越大音越高;呼啸声的高低,取决于风力大小,而不是风向;笛子口风力度影响频率的道理是一样的。

    

当年,俞逊发曾写过文章,阐述笛子吹奏过程中的“喷角”。为此,本人还特意设法用实验来进行验证,结果发现这“喷角”的变化乃是一个错觉。验证方法是:制作一个人工吹嘴向吹孔喷气,结果是各个音区的喷气角度毋须改变,而边棱音的蜗旋角度却产生了明显变化。同时还发现,用这种方法吹笛,无论笛子的好坏,吹出的音色所差无几——其因是缺少口腔共鸣。由此本人认为,口风角度的变化与音色的变化无关。除乐器的材料和制作工艺而外,演奏方法对音色的影响,取决于口型,口型决定了口腔共鸣,仅此而已。

    

笛子的音色,属于物理学中音乐声学的研究范畴。据笔者所知,这是物理声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如今对笛子音色只有主观评价,绝无客观标准。1958年夏天,本人配合南京大学物理系包紫薇教授的研究生做笛子频谱分析,试波仪上首次见到笛音的频谱。前几年我问包教授那次频谱分析的结果,告知时隔五十多年,早丢了。近见有人对箫笛做频谱分析,可文章中所叙述的基础知识都错了。我热切希望那些专家能切切实实地对箫笛的音律和音色做点研究,找出人们主观评价的客观规律,为箫笛的制作和教学理出切合实际的头绪。


陈正生   2017年5月29日


资料由陈正生老师授权提供,本平台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吧

走过路过 不要错过

              传承国乐  传播国乐  

              管乐飞扬  每天七点

              与您有约  不见不散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牧笛南词  |  泉水叮咚  | 卖菜 | 绿洲 | 欢乐斗地主 | 魂斗三国 纵马长歌 猪八戒背媳妇 |  御天九式 |  大笑江湖 | 牧云谣 |  杀猪刀 | 千本樱 |  迎宾曲 |  阳光照耀着帕米尔 | 沂河欢歌 | 扮仙 | 梁祝 |  江河水 |  丢丢铜仔  |  运粮忙 | 高原上的节日 | 喜讯 | G大调协奏曲 |  野蜂飞舞 | 牧民新歌 百鸟引 草原的思念 | 小放牛 | 百鸟迎春 | 姑苏行 | 三五七 | 鹧鸪飞  | 名家谈笛 学术文论 笛子教学 |  笛曲欣赏 | 笛子资料集锦 | 五梆子 | 喜相逢  | 雨碎江南 | 问情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内容任您看!

↓↓↓↓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